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国家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国家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各国文学之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印度论文,文化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元前后东南亚地区开始出现了国家。东南亚地区西与南亚次大陆相邻,公元前二三世纪印度已与这一地区有了水陆交通。当东南亚开始建立国家之时,印度文化体系早已形成并对这些国家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印度先后产生的佛教、印度教等在这一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所以可以说东南亚地区深受印度文化体系的影响。但是现代某些西方学者曾把广大东南亚地区称之为“东印度”、“外印度”或“印度教化的国家”,认为它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一些隶属于印度文化体系的国家,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人种与在南亚生存的主体民族——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属于完全不同的民族支系,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底蕴,而且东南亚地区还先后受到中国、阿拉伯—伊斯兰和西方等三大文化体系的影响,所以东南亚之文化并非单纯承继了印度文化体系的特色。东南亚地区现存的一些古代文化遗迹,如,建于8世纪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日惹附近的婆罗浮屠(意即千佛坛),建于12世纪上半叶以精美雕塑艺术著称于世的柬埔寨吴哥窟,12世纪处于极盛的缅甸中部的“手指之处必有浮屠”的千塔之城——蒲甘等等都足以表明印度文化早期对这一地区的深远影响。

东南亚早期文字记载手段相当落后,办法也受印度文化影响,与印度相同。用贝叶,用石刻,而纸张出现甚晚。加上自然条件的影响,保存至今的古代文字记载残缺不全且几乎都是10世纪以后的。但从东南亚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就已经体现了印度文化影响的特色。

东南亚各国神话有不少是与印度神话有密切关系的。出土文物中或古代遗迹中可以发现不少印度古代神话或传说中的怪兽形象。可见印度神话早已传入这一地区。泰国有个中印半岛产生的神话,说:很久很久以前雷雨之神因陀罗和蛇妖弗栗多在天上大战,弗栗多的一把大斧掉到中国南部和印度之间的大地上。但是人们没有看到那把大斧,却看见了一片金色的土地——苏伐刺蒲迷(意即:金地),所以今日中印半岛的轮廓很像一把大斧,马来西亚是斧柄,而柬埔寨、越南是斧刃。(注:参见高长荣译〔苏〕弗·柯尔涅夫《泰国文学简史》序言,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而关于因陀罗与弗栗多在天上大战的传说在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世纪间成书的印度经典《梨俱吠陀》中早已有描述。印度尼西亚有个关于爪哇岛的神话。说爪哇岛本来是漂在海上的一块陆地,动来动去,晃动不已。毗湿奴大神搬来了须弥神山压在岛上才使它固定了下来。就是今日爪哇岛上的斯美鲁山。本来他把山压在爪哇的西端,爪哇岛倾斜了,又把山由西向东移动,结果搬山时掉下来的碎块就成了今日爪哇岛旁的一些小岛。毗湿奴大神的化身也就成了这里的第一代君主。人所共知的毗湿奴等三大主神正是印度教的主神,传说很多。泰国有个《拉霍的故事》:拉霍是一个女仆,伺候着两个姐妹。两个姐妹非常虔诚地笃信佛教。一次姐妹两当众羞辱了拉霍,使她无地自容。她暗自算计着有朝一日一定要报复一下。后来姐妹俩相继去世,分别化作了太阳和月亮。拉霍死后也升入天国。所以她飞越天空,四处追赶太阳和月亮,有时她几乎可以抓到她们中的一个,这就是日蚀和月蚀的来由。(注:姜继编译《东南亚民间故事》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页。)大家知道印度有个《搅乳海》的神话。天神和阿修罗们协议搅乳海取甘露以求长生不老。一个叫罗睺的阿修罗混在天神之中饮了甘露。被日神、月神发现告知毗湿奴,毗湿奴用神盘将罗睺砍成两截。由于罗睺饮了甘露他的头得以不死。为了报仇,他的头经常追逐吞食日、月神,就形成了日蚀与月蚀。(注: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5月,第487页。)这两则神话明显有着共通之处,因为拉霍与罗睺本来就是同名异译而已,但是他与日、月之间的仇隙缘由并不一致。显然泰国拉霍的故事是后来从印度神话发展演变而来的。金翅鸟迦楼罗(亦音译作咖咙)、人面岛身文雅可爱的紧那罗等都是东南亚各国神话故事中常见的角色。缅甸有个类似于我国黔驴计穷的成语即“咖咙制盐”(注:缅甸联邦政府教育部缅甸文字机构主管局编《缅甸成语》(缅文版)1990年11月,第262页。),故事是这样的:咖咙与龙是死敌,龙为了躲避咖咙的追捕几次变幻形象。咖咙识破了龙的伎俩,也随之变化身形紧追不舍。最后龙逃入海中,但咖咙不谙水性只好变作制盐人,在海边守候着无计可施。印度母亲不幸沦为奴隶。奴隶主声称,如果它能献上一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就可赎回它的母亲。可这种仙药是由龙守护着的,要想得到仙药就得与龙搏斗战胜它。它最终得到了仙药救出了母亲。所以人们常把迦楼罗看成子女热爱母亲、人民热爱祖国的象征。今日在印度尼西亚国徽、校徽乃至一些企业的标记都采用了它的形象。显然,两个国家故事的褒贬不同,缅甸故事似乎说龙是弱者,是应被同情的角色;而印度尼西亚故事却表明迦楼罗是值得赞颂的人物。

东南亚的早期诗歌——民歌民谣中也有不少带有印度文化影响的痕迹。比如:印度的佛教哲学和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在某些缅甸民歌中就有所表现;印度尼西亚、马来的板顿诗形式为四句式,与印度梵语古诗偈陀的写法颇为近似。

东南亚各国自己语言的文字出现较晚,不少语言的文字也是借南印度婆罗米字母创造出来的,不论是今日已湮没无闻的骠文,还是当今仍通行使用的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文的字母都是源自婆罗米字母,创造而成的。所以这些国家的书面文学从一开始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东南亚最早使用本民族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是古爪哇语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皆受到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梵语文学的影响。10世纪在中爪哇就已有《罗摩衍那》的古爪哇语的改写本。11世纪初东爪哇王朝达尔玛旺夏王在位时兴起了用古爪哇语改写两大史诗的散文体,称之为“篇章文学”,起到了借宣扬印度教教以巩固当地王权的作用。其后爱尔朗卡王即位后,宫廷文学突起,多以一种称为“格卡温”的诗体为主要形式,题材多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故事。如当时出现的恩蒲·甘瓦《阿周那的姻缘》、恩蒲·塞达与恩蒲·巴努鲁《婆罗多大战记》、恩蒲·达尔玛查《爱神遭焚》和作者不详的《玻玛之死》都是其中的名篇。不同的是它们都是借古喻今,讲印度史诗故事,歌颂本朝帝王功德,情节又有一定改变,人物、生活皆不同于原作,使其成为服务于当时政治且具有爪哇特色的宫廷文学作品。

略晚于古爪哇语文学出现的是柬埔寨和缅甸的碑铭文学,都成了它们各自文学的源头。刻碑叙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但在写作体裁和风格方面却迥然各异。缅甸碑文大多为简洁流畅的散文,有些带有韵脚的片断文字,以记叙佛事者居多,其他内容者甚少。而柬埔寨碑文却恰恰相反,以诗碑居多,韵脚工整。内容上涉及面也较广,佛事俗事皆有。

进入近古时期以后,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学影响的态势有所不同了。总体来讲印度文化体系对东南亚的影响仍在继续,而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北部地区即半岛地区的影响有所加强,尤其是缅、泰、老、柬诸国因南传佛教在他们的国度里的进一步深入传播,在文学领域也有所体现。而在东南亚的南部地区即海岛地区则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原已存在的印度文化的影响锐减,但仍保留了部分痕迹。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先后进入东南亚地区,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也扩大了对东南亚的影响,这就客观上使得近古后期东南亚各国所受东方文化的三大体系包括印度文化体系的影响进一步被削弱。

按缅甸民族的族属,它的文化本来与汉文化有着某些共同的底蕴。但因毗邻印度,佛教较早传入,尤其在11世纪佛教上座部教派成了全缅独尊的教派,使得印度文化体系在缅甸的影响大大增强。佛教文化对缅甸影响之深在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甚至以“佛教是缅甸的习惯”来说明佛教影响之深,它的哲理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处。缅甸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学和蒲甘碑铭文学阶段以后进入了近古时期。近古时期从1287年蒲甘王朝解体、彬牙王朝起直至贡榜王朝1885年被英帝灭亡时止。这一时期缅甸走过了封建社会从兴至衰的整个路程,先后经过彬牙、阿瓦、东吁、良渊、贡榜等几个王朝。实际上彬牙、阿瓦王朝时期,缅甸全国一直是处于四分五裂各族争雄的战国时期,先后约240年,前者80年,后者约160年,直至公元1526年。但是阿瓦王朝时却被称为“诗歌的年代”,成了缅甸文学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当时文坛主要被僧侣作家所占领。最有名的两位僧侣诗人是信摩诃蒂拉温达(1453-1518)和信摩诃拉塔达拉(1468-1530)。人们评论此二人各有千秋,前者文章深奥,充满佛教哲理;后者则善于将俗事与佛教哲理紧密结合,通俗且生动。信摩诃蒂拉温达首创了称为“比釉”的长篇叙事诗体,专门描述有关佛陀的轶事。他的代表作《修行》比釉诗被人誉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佳作。信摩诃拉塔达拉最成功的代表作《九章》比釉诗,是根据509号佛本生故事再创作而成。巴利文原文仅有20颂,他的笔下却写了324节诗,洋洋万言,不仅宣扬了佛法,也反映了缅甸的风俗习惯,至今仍是缅甸妇孺皆知的名著。僧侣诗人不论写山水风光,还是影射时政都离不开佛教。如:信乌达玛觉的山水自然风光诗——多拉,就是与释迦牟尼回归故里联系在一起写成的。信埃加达玛底根据佛本生故事情节再创作的《地狱》、《天堂》等诗都是影射当时阿瓦1527至1543年在位摧残佛教的多汉发王的。不仅僧侣这样写作,也影响到俗家文人。佛教故事尤其是《佛本生故事》成了近古时期僧侣文人创作题材的主要素材之一,形成了盛极一时的佛教文学。当然个人创作目的不尽相同,除了弘扬佛法宣传教义外,也有不少是为了以此教育社会、反映宫廷内部斗争或针砭时弊的。从文学体裁方面看,不仅有据此写成的各种诗歌、剧作、小说等。散文的写作也与之有密切关系。缅甸的剧作与佛经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在缅语中剧这个词本身就是从巴利语“佛本生故事”一词演化而来的,仅此一点足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从17世纪下半叶巴德塔亚扎写出了缅甸第一部剧作《红宝石眼神马》,直到19世纪缅甸戏剧改革家吴金吴、吴邦雅等人的大部分剧作都取材于佛经故事。缅甸的早期小说更是这样,从佛经故事发展而来,比如缅甸第一部小说《天堂之路》是信摩诃蒂拉温达根据佛教经典《法聚论》中的故事改写成的。其后在17世纪初叶缅甸的小说《翠耳坠》、《兴旺》等实际都没有脱离开佛经故事的素材。到18世纪中叶缅甸宫廷小说兴起。如瑞当底哈都的《宝镜》虽然与弘扬佛法不再有直接关系,但其故事人物仍明显受到佛经故事和印度神话的明显影响。如果从佛教哲理思想影响这方面来说,影响就更广了,可以说几乎每个作家每一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

泰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将佛教定为国教的国家之一。它的宪法中明文规定佛教和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佛教已经渗入到泰国文化的各方面。泰国人自己也说:“佛寺成了人们各种目的的汇集点和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方。”(注:〔泰〕查·勾吉迪:《判决》(长篇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页。)泰国古代文学基本分两大类:宗教文学与宫廷文学。宗教文学作品,从泰国文学开始出现一直绵延至今从未间断过。就是宫廷文学乃至一般世俗文学也多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1257年泰族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素可泰王朝。1283年在孟文、高棉文基础上用南印度字母创造了泰文,泰国书面文学从此诞生。从泰国最早的碑铭文学代表作《兰甘亨碑文》就可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该碑文在讲述兰甘亨王业绩中也提到了从事佛事活动的情况。1345年写成的《三界经》可以说是泰国宗教文学的第一部巨著。原作用高棉文,后译为巴利文,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所灭该书散佚;后又重新搜集整理补写成书,1912年泰国再正式印刷出版,改名为《帕朗三界》。该书旨在宣扬善恶有报的因果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求得解脱。引用了30多部佛经内容,集佛教、印度教等教义于一身。《三界经》成了泰国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泰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都受到它的影响。《誓水赋》(亦译《水咒赋》)产生于1350年以后。“誓水”仪式最早产生于印度,为祭拜毗湿奴、湿婆、梵天三大神所用,后又经柬传入泰国。即在重要典仪上由婆罗门将誓水送予朝廷官员们饮用,以示忠诚。它是泰国的第一部律体诗。《大世词》是1482年左右宫廷文人与高僧们集体在国王督导下写成的一部诗作。取材于佛本生故事,讲述佛陀未成佛前最后一次轮回的故事。后来另一位国王在位时认为《大世词》难懂,下令再编一部与之内容相同的经典,于是《大世赋》又问世了。它对泰国宗教文学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后来不少作家依据它又写出过不少宗教文学新作。《南陀巴南属堪銮》和《帕玛莱堪銮》是1736年和1737年先后由探马提贝王子所作的两首诗作。前者讲的是龙王南陀巴南皈依佛门的故事。后者脱胎于斯里兰卡1153年成书的《摩罗耶经》,讲摩罗耶悟道敬佛劝人行善的故事。上述一系列泰国古代宗教文学的名篇都表明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宫廷文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与印度文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著名诗人銮顺拉维奇(即后来曼谷王朝一世王时的昭披耶帕康)在吞武里王朝(1762-1782年)时写成了《律律佩蒙固》一部故事诗,实际它取材于印度古代的《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而影响最大的是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两大史诗的全译本至今泰国也没有出现,但是两者的一些故事情节却被作家们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不断加工写出新作。泰国历代国王都很喜欢借用《摩诃婆罗多》中的人名为自己或为宫中官吏命名,甚至今日泰国普通百姓也有不少用这些名字的,可见《摩诃婆罗多》为人们所熟知。有不少故事诗和剧本都是取材于它的插曲或某个情节的。譬如:故事诗《莎薇德丽》、《帕仑堪銮》、《帕仑堪禅》、《生命之歌》等皆是。而最著名的是阿瑜陀耶王朝时著名诗人西巴拉的故事诗《阿尼律陀堪禅》和吞武里王朝诗人比丘因的《格莎娜训妹》。曼谷王朝一世王佛陀约华朱拉洛写的剧作《乌纳鲁》开头似乎与《罗摩衍那》故事相似,后半部又与西巴拉的《阿尼律陀堪禅》的情节一致了。《罗摩衍那》在泰国被称作《拉马坚》更是家喻户晓。就是在上述《兰甘亨碑文》、《誓水赋》等作品中也提到过这一史诗的人物或故事。阿瑜陀耶王朝九世王德来洛加纳时期(1448-1488年)出现了皮影戏《拉马坚》台本。此后,泰国又先后出现过《拉马坚》剧本,竟有8种之多。

有文字记载的老挝历史始自14世纪中叶的法昂时代。法昂建澜沧王国——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他将佛教定为国教。僧侣被授予职位受到朝廷重用。佛教哲理对大多数人有着深刻影响。老挝的建筑、雕刻、绘画等文化艺术上都染上了浓重的佛教色彩,同样也反映在文学上。近古老挝文学可分为佛教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佛教文学中受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甚大。以精选本生故事10篇作讲经布道用的《十戒》和讲佛陀未成佛前最有智慧的一世《大隧道本生》故事的《玛诃索德》两部故事集最为著名。故事集《休沙瓦》写的是佛祖耕从弟讲经的故事,但却反映了老挝的风俗习尚。老挝的世俗文学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被改写为老挝古典名著《帕拉帕拉姆》,揉进了老挝本民族的内容。其中一些故事情节也被移植到老挝古典戏剧中。寓言集《娘丹黛》是当时老挝僧王马哈维汉根据印度的《五卷书》改写成的。世俗文学中一个重要体裁诗体小说,如普塔可萨占的《祖父教孙子》、因梯央的《因梯央教子》等名篇中间都贯穿着佛教教诲。

柬埔寨,古称扶南、真腊,是个历史悠久、受印度文化体系影响较早的的国家。上文已提到早在它的书面文学初始阶段碑铭文学时期已受印度文化影响。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从印度南部经斯里兰卡、爪哇、马来亚传入。吴哥王朝的文人根据《罗摩衍那》内容编译成高棉文,经过民间艺人结合柬埔寨本土的传说、神话等反复加工改写,最后被汇集成著名的长篇神话诗《林给的故事》。在吴哥王朝后期,上座部佛教开始传入,取代了早已在柬盛行的大乘佛教教派和印度教的地位。随着上座部佛教的传播,柬埔寨的宗教文学兴旺起来。当时许多文人大量地将巴利文的佛教经典译成高棉文,人们称之为“解经文学”。印度的《佛本生故事》成了柬埔寨宗教文学所选用素材的主要来源,但是再创作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新意。比如:1856年著名作家阿里雅基牟尼·朋综合流传久远的各种佛本故事编成了一部长篇故事诗《真那翁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新主人公——真那翁的形象。柬埔寨的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虽然没有直接描述宗教的内容,但是不少作品也从思想方面受到佛教哲理的影响,有的内容受到印度神话的影响,有的则写作手法借鉴了印度文学的办法。

越南在古代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越南南部本与今日柬埔寨地区同属扶南古国。1世纪下半叶建国,3世纪时强盛一时,7世纪时为真腊所灭。越南中部和越南南部部分地区是占婆古国故地。2世纪末建国,3世纪末国势日盛,也受印度文化濡染甚深,信仰印度教、佛教。10世纪末开始受到越南北方王朝的入侵,国势日衰,居民活动区域逐渐南迁。17世纪被越南完全吞并。所以虽然占婆人曾使用占文,但今日却很难从文学角度来考察其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情况了。而越南北部却历来直接受汉文化体系的影响,北传佛教即大乘教派亦从中国传入越南地方,它只是通过接受汉文化的传播,间接、少量地受到一些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已。

早在10世纪以前,菲律宾就已出现了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奴隶制国家麻逸国和苏禄国。1380年左右伊斯兰教开始传入。1450年后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苏丹政权。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宾,开始强行传播天主教文化。所以在西班牙殖民统治前菲律宾文学受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影响,而西班牙殖民统治后它受西方文化影响。菲律宾的古代文字就是从印度文字变化而来的,叫“巴伊巴因”。他加禄语词汇中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词汇是梵语词汇。文学方面受印度文化影响表现在情节内容方面,如印度神话人物和史诗故事被写进菲律宾的作品之中。史诗《因达拉帕特拉和苏来曼》、《比达莎莉》歌颂的人物就是印度天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伊富高史诗《阿林姆》、马诺波传说《安哥传奇》的情节都与《罗摩衍那》中的某些故事相似;伊富高传说《英雄巴立土克用箭从石中取水》与《摩诃婆罗多》中阿周那用箭射地取水几乎完全雷同。形式体裁方面如:菲律宾各族诗歌多为四行诗。每行有12个音节,这与古梵语诗歌——偈陀完全一致。尤其是当时菲律宾的谜语诗明显受到印度文化影响。

现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在1293年创建了麻诺巴歇王朝,直至1527年灭亡。这也是爪哇地区最后一个印度教佛教王朝。随着它的没落与崩溃,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文化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也就结束了,代之而来的是伊斯兰文化影响时期。麻诺巴歇王朝时爪哇语文学中印度文化影响仍居主导地位。但已逐步摆脱单纯效仿的形式,注意了民族化,反映了民族特色。这一时期直接以印度神话和两大史诗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日益减少,有的作品即使写的是印度大神也有意淡化印度色彩,或者使印度大神爪哇化,或者让印度教大神与爪哇民族神相结合,融为一体。如著名的散文《丹杜·邦格拉兰》讲的是毗湿奴大神在爪哇创造了山川人物人类文明,且转世化身成了爪哇的第一个帝王。格卡温诗体作为宫廷文学的正统仍在运用,但内容有所突破。印度史诗与神话不再是主要题材来源。印度教、佛教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到作品之中来。作者往往对两者有着不同的褒贬。佛教影响更大。如恩·蒲·丹杜拉尔的《阿周那凯旋》和《梭打梭玛》,故事取材于印度史诗和佛本生故事但却有意贬抑大神威望抬高佛祖的地位。

苏门答腊、加里曼丹、马来半岛等马来民族聚居区现在分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马来古典文学的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前文所述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板顿诗就是马来古典文学最早的诗歌。口头文学中不少民间故事也显然受到印度神话故事的影响。从出土碑文得知早在7世纪已有了马来文,在亚齐地区也发现有刻于1380年国王墓碑上的马来诗文。但是马来古典文学的书面文学真正蓬勃发展起来是在伊斯兰教13世纪下半叶传入后十四五世纪时的事。所以我们在马来古典书面文学中仅能见到早期问世的《室利·罗摩传》、《伟大的般度族传》、《桑·波马传》等是取材于印度史诗故事的作品。其后就很少见到印度文化直接影响下出现的作品了。

从19世纪下半叶起至今日,东南亚地区各国经历了短暂的半个世纪的近代时期后跨入了现代时期。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走过了一条基本相同的道路。即:先后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只有泰国在名义上一直保持着独立),民族逐渐觉醒,对原宗主国和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先后进行了两场艰苦斗争,终于陆续获得了新生,走上了国家独立民族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文化的特色是,西方文化体系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明显加强,前期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后期除西方各种现代派思潮的影响较大外,在法、德、苏俄等国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在东南亚一带广泛传播影响较广;各国人民注意维护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在古代已经完全融会入各自文化的传统之内的三大东方文化体系影响的不同成分;独立后,各国人民又都在摸索如何建立符合各国传统适合民族发展的新文化。

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在上述社会文化背景下印度文化对近现代东南亚各国文学的影响明显比古代减弱。具体态势是:

一、直接取材于印度神话、史诗、本生故事等进行再创作的作品较之以前大幅度减少。仅有的少数这类作品也不是像古代东南亚文学这类作品那样,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或者是为了借古喻今,而大多只是为了抒情怀古表露民族情感而已。如:缅甸著名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1872-1964)在其创作早期就曾取材于佛本生故事创作了80余部剧作。再如:在泰国曼谷王朝六世王帕蒙固告(1880-1925)的故事诗《那罗传》和诗剧《玫瑰的传说》等均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故事;而诺·摩·梭(1876-1945)的故事诗《黄金城》则源自《故事海》。

二、在注意译介西方文学名著的同时,也注意译介包括印度古典名著在内的东方文学名著。如泰国曼谷王朝六世王、缅甸作家佐基(1908-1990)都翻译过印度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的泰译本和缅译本。再如柬埔寨高僧帮·卡根据印度的《五卷书》译成了柬文的《盖世书》。不仅如此,近现代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普列普昌德等人的作品也开始被注意翻译介绍给各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的文艺思想、写作风格也影响到了东南亚的一些作家。再有到了现代已经开始有些作家把目光集中到了对本国文化乃至对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印度文化、印度文学名著的研究上,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进入近现代以后,印度文化体系对东南亚的影响已经从题材素材的借用改编、文体形式的仿效借鉴转到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的表现上来。这包括佛教哲理乃至在近现代反英反殖斗争中在印度形成的一些主要思想流派,譬如印度的甘地主义等。只要深入观察东南亚各国一些作品表现出来的倾向,就可发现东南亚文学这些内在的与印度文化的联系。例如1904年在缅甸出现了第一部现代小说——詹姆斯·拉觉的《情侣》,它是在西方现代小说形式的启发下,借用了法国名著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中的某些情节片断改写再创作而成的。但是作者把西方复仇了结恩怨的主题改变为善恶有报轮回无常的主题。作者在《情侣》一开头便道明他的创作目的。他说主人公貌迎貌“犹如我们的佛祖前世阇那伽。在遇到极其困难的境遇时,能以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和毅力进行顽强的奋斗,终于绝处逢生,以至成为富翁,并与年青时相爱的情侣,经过长期分离,最终还是重新团聚,白头偕老”。显然作者是以佛本生故事中的阇那伽作为典型,想把书中的主人公也塑造成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再如:在1900年作家迈宛翻译了一本西方小说《复仇》,这是泰国第一篇小说,但是不久另一个作家銮威拉巴利瓦就针锋相对写出泰国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解仇》,他完全是从佛教观点出发的。

四、进入近现代以后,印度文化体系对东南亚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有了明显的不同。总而言之,处于东南亚海岛地区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诸国它们也曾受过印度文化的某些影响,但是近现代以后由于其他文化体系影响的加强,在文学方面印度文化影响也进一步锐减,甚至很难再能让人们体味到。而处于半岛地区的各国却与海岛地区完全不同,虽然西方文化影响加强,但因为源自印度的佛教等思想仍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所以在文学领域中印度文化体现的影响仍然存在。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各国文学的影响甚早且大。但绝不是像某些西方学者所主张的那样东南亚各国是隶属于印度文化体系的国家。在公元初整个东南亚地区文学之始就深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佛教文化的影响。近古时期,半岛地区各国文学所受印度文化影响有所深入与加强,甚至还出现了佛教文学,这些国家的宫廷文学、世俗文学也深深打上了佛教思想哲理的烙印。而群岛地区各国文学情况却相反,印度文化影响明显锐减。近现代以来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各国文学影响更趋淡化但因印度文化的某些影响已深深融入其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一体不可分割。不论印度古代的名著还是近现代的名人佳作都开始在这些国家直接译介;印度文化的影响从素材、文体、创作手法等方面的仿效借鉴已转到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深层次上表现出来。可以预见印度文化某些深层次的影响仍会较长期地存在下去。

标签:;  ;  ;  ;  ;  ;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国家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