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综述_现代化理论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综述_现代化理论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中国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4)04-0252-04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开始以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过,这时总体上还是侧重于现代化概念的引进、介绍和传播。90年代以来,才逐渐着力于整个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重要力量,又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大业的领导核心,在艰苦探索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因而,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余部著作、100余篇论文从多方面对此课题作了研究。本文拟就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此课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的,也由此决定了现代化探索的历程的曲折与教训的沉重。先进的中国人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艰难探索:从器物层次(洋务运动)经过制度层次(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上升到精神领域和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直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确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主动现代化的历程。100多年的历史也证明,正是中国自身的矛盾运动驱使中国共产党承担起领导社会革命,完成国家重建的任务,从而使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而中国共产党自身也以其严密的组织系统、出色的动员能力、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崇高的理想,牢固地确立了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三次模式转换,即“以辛亥革命为标志,在君主制下自上而下的渐进改良型进入共和体制下的国家重建时期,20年代开始了国民党统治下仿效德国的保守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1949年革命为标志,由资本主义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模式,开始了仿效苏联模式的激进型社会主义现代化;以1979年改革为标志,开始从封闭式现代化路线向开放式现代化路线的重大转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也有人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将此前后分别称为现代化类型的“确立阶段”和“实践阶段”。在前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场旨在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二元社会彻底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大革命,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比类型,为中国现代化确立了发展方向和基础。在后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的基本方向,动员人民进行现代化的实践。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具有的高度整合能力以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她能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通向现代化社会的独特道路。[2]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其一,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其二,提出主动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起着核心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这是历史做出的不容动摇的结论。”[3]也有人从开展观代化运动所必需的三大要素即领导核心、全民动员、主权独立与统一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史上的两大政治派别,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加以比较,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唯有她才能在中国实现全民动员,领导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统一,所以“历史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领导核心”。[4]还有人从近现代中国权力聚散的演变过程为出发点,充分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推进中国全面实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争取观代化前途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这两个本不属于同一时空的东西有机地统一起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人回顾了中国现代化战略由单一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过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也经历了仿苏模式——艰难探索中的缓进与顿挫——改革开放新现代化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逐步完善的演进过程。有些人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党建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着手,以小见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经验。有人指出,中国共产党8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全面推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6]

此外,反映中国现代比艰难探索历程的著述还有罗荣渠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张琢的《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沈嘉荣主编的《中国现代化百年探索》(南京出版社,1998)、蒋伏心与左国章合著的《中国现代化曲折三十年》(南京出版社,1998)、冷德熙主编的《我们这一个世纪——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以及彭明的《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1年第8期)等。

二、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一历史时期或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一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微观角度,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或某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这方面的文章固然少了一些,但角度新颖且分析到位。

有人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提高,同时使南京国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得以正常运转,使其在抗战爆发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面对突变的时局。其挽救时局和发展经济的举措,为未来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序有效创造了条件。[7]有人指出,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强大使人民政治选择的方向开始转变。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现代化因素的积累对于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8]

还有人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独立、统一、自由的新中国是通往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9]还有人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的确立,在政治上首先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领导地位经过1949年至195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演化变革之后,更加巩固。[10]

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体现代化意识的考察

“从社会现代化角度衡量历史人物、政党及各种群体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作用原理的具体化。”[11]如果要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就应该历史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体的现代化意识。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贡献有: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先决条件;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初步设计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寻找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做出了可贵的探索。[12]有人将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分为建国以前、1957年春、1957年以后三个阶段,认为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勾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设想,为我国建国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确立描绘了最早的蓝图”;“初步探索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借鉴”。[13]有人把毛泽东的现代化观念概括为:在政治上,提出了完善和推进民主化的方案;在经济上,提出了要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方针;在科技上,充分肯定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上的“双百”方针;对待外国先进文明,提出全面学习外国的亢进科学技术和文化。[14]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的现代化思想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有人认为,以现代化为主旋律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旗帜和指南。[15]也有人认为,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是总体思路上的继承、具体设计上的超越以及对谬误的扬弃。[16]综合多数学者的看法,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要点为:“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关键;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改革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中国现代化关键在党;为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学术界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思想也非常关注。有人认为,江泽民在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战略发展目标、战略思维、战略政策选择和领导保障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17]也有人把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贡献归纳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指导思想;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制度前提;把争取经济社会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紧密相连。[18]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有人认为,“三个代表”是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涵盖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根本目的;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紧密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19]也有人认为,“三个代表”与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一脉相承,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以才能领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代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20]还有人认为,党首先应该在“三个代表”的武装下加快自身现代化,方能成为一个经受住各种考验,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1]

还有不少学者对中共其他领导人进行了研究。如有人认为,李大钊在实践上对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的贡献有:引进和传播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并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精英;创建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其在政治领域中占有一定地位创造条件而努力;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献出了生命。[22]还有很多学者对陈独秀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周恩来科技现代化的思想以及刘少奇的现代化思想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等等。

四、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以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是对传统的革命史范畴的重大突破,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状况来说,主要有:(1)重复性研究较多,一些文章引用的事实与材料雷同,观点相似,学术价值有所降低;(2)研究者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观代化的探索的研究较少;(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相互的,但多数研究者侧重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较少从观代化角度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研究的;(4)在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上,多侧重于史实,应尝试开拓多种思路。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对于党史工作者来说,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促进中共党史学的发展,也从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标签:;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综述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