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卫生院 652701
摘要:目的:对中医内科诊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00名偏头痛患者,依照随机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名患者。实验组选择应用内科诊疗法,对照组则应用西药西比灵进行治疗,而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三个月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两组数据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诊疗法与西医相比,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可能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而且患病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血管阻滞或者是神经阻滞,而引起的阵发性头痛。偏头痛病症除了特别严重外,持续时间并不长,但发病却反复无常,周期性以及规律性特征明显,通常情况下,都是单侧头痛,也有很多患者为双侧头痛[1]。现如今,医学界对偏头痛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诊疗水平并不高,因此无法将该种病症完全治愈。临床上,医生通常会按照患者病痛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直认为,医学界都公认,中医内科对偏头痛都一定的治疗效果[2]。本文选取100名偏头痛患者,选取其中的50名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而另外50名患者则选用西医,经过探讨分析,的确是中医内科的治疗效果更好。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选取100名偏头痛患者,依照随机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每组各50名患者。这些患者通过了临床诊断,可以确定是偏头痛患者。其中有58名男性患者,有42名女性患者。患者最大年龄是77周岁,最小年龄是16周岁,平均年龄37.6周岁。患者患病时间最短时间为半年,最长为16年。此次研究已经征得了患者的同意。上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多个方面,都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因此能够比较分析。
2、方法
实验组:患者全部采用中医内科方案进行治疗,具体诊疗过程如下:采用内部秘方中药方剂,其中主要包含:桃仁25g,红花l0g,当归l0g,赤芍13g,水蛭3g,大黄5g,川穹25g,当归10g,蜈蚣4条,当归15g,蔓荆子15g,患者如果头痛部位在前头部,就增加白芷12g;如果疼痛部位在后头部,就增加羌活15g;如若患者的巅顶部疼痛,可增加篙本12g,侧部头痛则增加柴胡16g。方剂抓完后用开水煎服,每天1剂。
对照组:参考以往的研究资料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进行诊疗,该方案具体给药操作为:5-10mg/次,每天1次,药物均于每晚睡前温水服用。所有患者均是5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判定标准
证型判断标准:痰淤阻络型,繁复发作,牵连不愈,多痰,舌紫而苔腻,脉涩;肝阳上亢型,头昏胀眩晕,烦热,面红而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肾阴亏型,头晕眩或耳鸣,视线模糊,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而细;气血亏虚型,头痛持续,或有眩晕,心悸,面色少华,舌质淡而苔薄,脉细弱[3]。
疗效判定标准:经2-3个疗程判断疗效,显效,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有效,发作频率降低21%至50%;无效,发作频率降低2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三个月治疗后,实验组50名患者中,有41名患者显效,所占比重为82%,有6名患者有效所占比重为12%,有3名患者无效,所占比重为6%,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50名患者中有27名患者有效,所占比重为54%,有8名患者有效,所占比重为16%,有15名患者无效,所占比重为30%,总有效率为70%。上述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偏头痛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按照疼痛原因可以分为紧张性头痛、功能性以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大多数情况下,偏头痛都是由于患者精神过于紧张,时常生气所引起,主要症状就是反复性头部闷痛,具有明显的压迫感,时常有头重脚轻的症状。某些患者用“紧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情况。很多患者通常是两侧头痛,通常情况下都是后枕部、顶部或者是整个头都有痛感。偏头痛主要表现为钝疼、胀疼等。头痛能够分为轻度头痛、中度头痛,但很少有患者在发病时,会卧床不起或者是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非常严重的患者头痛持续性时间非常长,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病症,时常会焦虑、失眠,而这些情况会更加重疼痛感,如此恶性循环。偏头痛发生后,患者大脑皮质抑制能力明显下降,睡眠时抑制性作用无法扩散,这使得患者难以入睡或者是睡眠比较浅,时常会惊醒,而惊醒后又无法睡觉,如果此种情况一直存在下去,失眠将会越来越严重,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偏头痛具体发病因素并不明确,医学界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遗传因素:约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家族性偏头痛患者尚未发现一致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反映了不同外显率及多基因遗传特征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4]。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是明确的有高度异常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定位在19p13(与脑部表达的电压门P/Q钙通道基因错译突变有关)、1q21和1q31等三个疾病基因位点。
②内分泌和代谢因素: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青春期发病,月经期容易发作,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停止[5]。这提示内分泌和代谢因素参与偏头痛的发病。此外,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异常也可影响偏头痛发生。
③饮食与精神因素:偏头痛发作可由某些食物和药物诱发,食物包括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防腐剂的肉类和腌制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味精),红酒及葡萄酒等。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
而中医内科认为,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偏头痛,主要是因为患者气血或者是经络发生了严重病变,致使气血不畅,出现了清窍失养。患者出现偏头痛后,会有恶心、呕吐之感,最后引发失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中医将将偏头风分为四类证型,辨证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采用常规中药方剂以丹参、川穹、当归等入药,具有活血祛瘀、补血养肝等效用,可调节机理,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因疲劳、困倦、气血虚弱引起的偏头风疗效较显著,据疼痛部位进行适当的加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偏头风病情复杂、证型较多、病情各异,单纯的方剂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诊疗时应据疼痛症状、发作规律、舌像、脉相、面色等综合确诊,以确定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满意度疗效。
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法,但是无论哪一种诊疗方案,都不能彻底治愈该病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内科的治疗效果非常突出,虽然应用中医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效果,但长久疗效比较好,因此中医更适合长期治疗偏头痛。再加之,传统中医应用的医疗成本并不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负担,因此医疗效果非常好。
此次研究已经证明,西药治疗偏头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中医内科治疗则有比较好的疗效。从这一研究中,也能够证明中医内科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价值,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梅奎,胡龙涛,张效科.张建夫教授治疗偏头痛经验[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4)
[2]张志坚.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23)
[3]王忠志.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
[4]章正祥,曹克刚,范吉平.偏头痛的中医诊治规律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4)
[5]郭霞.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4)
论文作者:汪永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偏头痛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内科论文; 头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