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两大动力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两大动力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有两大发展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动力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不过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对矛盾集中地具体地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为了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就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以及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的体制,就是遵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的规律,在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变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清楚地表明,改革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有力手段,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它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

社会主义社会另一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是具有双重结构的体系,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第一,它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这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在内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在这方面,小平同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在《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一文中,他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他指出:“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力量,就没有一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这就是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的理论根据。

第二,二次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抓科技、抓教育、迅速增强了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说明科教可以兴国,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育科学文化状况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特别是科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在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比重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三大文件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这种人,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被毛泽东称之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人民”的那种人。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另一强大动力。

(三)

两个动力、目的相同,但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改革在体制上做文章,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其作用的特点是直接“速效”。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建设,是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做文章,它提供的是人才条件。其作用的特点是“间接”、“长效”。改革各项制度,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大批人才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因此要在“结合”、“配合”上下功夫。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而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

两个动力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义”与“利”的关系。儒家重义轻利,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资产阶级则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我们是义利统一论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也使个人的合理需要获得充分的满足。改革,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机制的调整,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其从事各种活动的驱动力,是启动改革的杠杆,其目的是要使人们从眼前看得见的利益去体会长远的根本利益,进一步认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从而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所以义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现阶段,物质利益原则是起基础作用的原则,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和大多数人的觉悟水平。小平同志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同时又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但是,物质利益原则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着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发生矛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处理好改革开放中的各种矛盾,使私利服从公利,小局服从大局;使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标签:;  ;  ;  ;  ;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两大动力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