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喉痹临证用药研究论文_薛娇,付敏

浅谈慢喉痹临证用药研究论文_薛娇,付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疾病,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以咽痛、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等为主要症状。慢性咽炎严重者可发展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可并发中耳炎、鼻窦炎、鼻炎、慢性喉炎、心脏病、肾炎等。该病属中医学“慢喉痹病”范畴,常见证型包括外感证及肺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气滞痰结血瘀等。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喉痹咽喉、肿痛,半塞半开,又宽又肿……治疗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文主要从上述证型方面阐述吾从师的经验用药。

关键词:慢性咽炎,治疗用药

一、病因及渊源

喉痹多因起居不慎、肺外失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袭咽喉,以致咽部红肿疼痛,而发为风热喉痹;若因失治误治,或平素脾胃积热,则邪热传里而出现脾胃热盛的重症;素体虚寒者,风寒之邪犯于皮毛,内应于肺,壅结于咽喉,则可表现为风寒喉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天政布,炎暑至,…民乃热…喉痹[1]。”其病因多为火热之邪,燔灼炎上,而生喉痹。《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淳淳嗌肿喉痹[2]”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颈肿喉痹[2]。张仲景著《伤寒论》云:“二三日,咽痛者,可以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3]。”又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其指阴虚可致咽干。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云:“六腑不和,血气不调,…故结而成痈。[4]朱丹溪认为咽喉生疮痛除痰热之外,又有虚热、血虚等病因病机。薛己之慢喉痹病人多从气、阳虚辨治,仿东垣补脾胃之法而获效。《景岳全书》言:“一阴肝与心也,一阳胆与三焦,肝胆属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5]

二、治疗用药

1、疏风散邪

六淫之邪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根据地域、季节、天气等不同,而发为伤风、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外感疾病。喉痹常在秋冬或冬春季节交替时发病,混合病毒侵袭导致最为常见[6]。临床中常见感冒、咳嗽好转后出现咳嗽、咳痰、咽部不适等情况,或者初起即表现为咽部疼痛、咽干等不适,也可能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反复感受风邪而至其缠绵难愈。尤其咽痛明显时风寒为主时,吾师常用金沸草散合总方六味丸加减治疗,药味如下:旋覆花、前胡、法半夏、荆芥、麻黄、生甘草、赤芍;荆芥、防风、薄荷、桔梗、僵蚕、牛蒡子;风热为主合并病毒感染时,常选用桔梗汤合咽痛方加减,药味如下:煨诃子、木蝴蝶、桔梗、甘草、僵蚕、蝉蜕;山豆根、鱼腥草、板蓝根、牛蒡子、连翘、蝉蜕、芦根、生石膏。

2、“清”肺胃热

当脾胃气虚,阳气不足时则无力散发;七情不遂,劳累伤气伤阴也可导致气机郁闭,引起郁火内生。郁热在上,则表现为咽喉炎、唇炎、舌炎、口腔炎,或鼻炎、耳炎等。而“咽喉诸病,皆属于火”。张介宾曰:“发,发越也。凡火之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散之、升扬之

也。对实火,应因势利导,力避沉寒直折其火,多遵《内经》“火郁发之”。治法以升发郁热,补土生气为主,选用清胃散合升陷汤加减,药味如下:酒黄连、生地、牡丹皮、当归、升麻、桔梗、盐知母、生黄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方合用取升发胃中积热之意,黄连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佐以黄芪举陷升提;桔梗载药上行;合以知母甘寒清润,制黄芪之温性,使升补而不偏于温。

3、养阴清热

慢性单纯性喉炎多由禀赋不足,劳倦过度,热病伤阴, 或素体肺肾阴虚, 以致阴精亏损,虚火上炎,灼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而致;慢性肥厚性咽炎多由慢喉痹经久不愈,阴虚火旺,灼炼津液成痰;萎缩性咽炎多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津液被灼,不能濡润咽部而致。对虚火,以滋阴清热养润为主,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药味如下:生地、玄参、麦冬、生白芍、薄荷、浙贝母、生甘草、牡丹皮。本方出自新安名医郑梅涧之手,是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尚有治疗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等慢性咳嗽之验案报道。麦门冬、玄参、生地黄、牡丹皮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薄荷清凉透达,宣肺达邪;贝母化痰润肺;芍药养血柔肝,甘草泻火解毒。诸药联合共奏养阴清肺、凉血解毒之功。

4、活血化瘀,降气化痰

反复遭受外邪、病情迁延日久不愈或未及时治疗、急喉痹反复发作,余邪滞留咽部,经脉不利,瘀血停滞,痰气郁结,失其润养而出现咽部痒痛、异物感等。可查及咽部黏膜呈慢性充血状态,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暗红,舌下脉络迂曲等。清代叶天士提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7]。现代医学认为,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症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都可以概括在血瘀证的病理实质中。这也体现了血瘀证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吾师擅用会厌逐瘀汤逐合半夏厚朴汤,气血兼调,药味如下:桃仁、红花、桔梗、生地、玄参、醋竹叶柴胡、枳壳、赤芍、甘草;法半夏、厚朴、苦杏仁、紫苏子、茯苓、生姜。前方乃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而成。四逆散能调气血,利升降;桃红四物汤为养血活血方。去川芎者,因其辛温性燥,恐伤阴津;加入玄参,意在助生地以滋养柔润;桔梗乃利咽圣药,能升降肺气,并佐柴胡、枳壳升降气机,引活血祛瘀药上达病所。后方中,半夏化痰散结,和胃降逆,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茯苓燥湿化痰,杜绝生痰之源,生姜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行气宽胸、宣通郁结,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三、小结

临床中有很多疾病可引起咽部疾患,除咽部本身病变、临近器官病变外,尚有心脏病(因血循环障碍引起咽部淤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血液病等,甚至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随着生活、工作压力及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现代人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不规律,慢性咽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现代医学治疗时,方法单一,效果不显著,尚有一些无法明确病因,且慢性肥厚性咽炎及慢性萎缩性或慢性干燥性咽炎的治疗效果欠佳,症状易反复。而我们从上述病因特点、病理因素入手,结合理法方药,辩证加减,着实可以减轻一些患者的病痛,屡试不爽。而正确地认识“证”,才能抓住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诊治疾病,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化的治疗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59.568.312.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4.31.38.

[3]成都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7.176.70.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1.

[5]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22.

[6]吴小林,戴敏,严伟承等.喉咽灵口服液治疗咽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9):74-75.

[7]马晓娟,殷惠军,陈可冀.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669-670.

论文作者:薛娇,付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  ;  ;  ;  ;  ;  ;  ;  

浅谈慢喉痹临证用药研究论文_薛娇,付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