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陕西为例看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困难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为例论文,出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显著。继出版社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又适时推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此次改革的动机和目标,就是将非时政类报刊推向市场,通过转企改制,使这些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出版资源,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专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结构和布局,形成一批专、精、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的报刊出版单位。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各地改革正有序推进。
这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对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下文统称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笔者认为,之所以针对学术期刊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主要是基于学术期刊的特殊情况和办刊特点。
一、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及其特征分析
学术期刊以先进的文化思想、精神价值和最新的科技成果为主要传播内容,以生产新知识、传播新科技成果、探索专业高深学问为办刊宗旨,社会效益是其最主要的办刊目的。一般来说,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不高的读者对此兴趣不大,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学术期刊属于曲高和寡的小众期刊,读者面狭小,发行量普遍较小,从纯经济角度来看,普遍存在投入大于产出的情况;学术期刊的种类多,分散办刊现象严重。在我国期刊中,学术期刊占有半壁江山,估计有6000余种[1]。我国独特的国情和办刊体制决定了学术期刊的主办者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专业学(协)会,分散办刊,集约化、集团化程度很低;绝大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具备法人资质,大都为主办单位的一个部门;编辑部规模小,建制一般为3~5人,但主编和办刊人员总体上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较高;普遍缺乏经营理念,学术期刊自身的特性决定其不像大众文化生活类期刊受众广,发行量大,因而主办者和办刊人员普遍不重视甚至没有经营理念;办刊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事业拨款;同质化现象严重,综合性期刊偏多。高校学报和各省社科院办的《某某社会科学》最为典型,刊名、内容、栏目、版式大同小异,风格趋同,社科版里文、史、哲、政、教、法、财等样样齐全,理科版数、理、化、天、地、生等面面俱到,很难体现特色。
由于学术期刊的上述特征,所以此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并没有将其纳入,而是有针对性地另外制定具体办法。笔者以陕西省期刊业的基本现状为例,来探讨我国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目标和困难,寻找出路与可行性,以期为有关政策制定和改革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也愿与学术期刊编辑同仁共同探讨这个重要而紧迫的话题。
二、陕西期刊业概况及分析
我们以陕西省期刊业为例,希望通过分析其现状,以小窥大,从而了解全国的总体情况。本文相关数据为2010年,数据源于陕西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
(一)陕西期刊业基本情况
1.期刊结构。现有期刊268种。按学科划分,社会科学类105种,自然科学类163种。按内容划分,工作指导类9种,理论宣传类10种,文学艺术类11种,科普教育类22种,社会生活类13种,专业技术类87种,医学医药类24种,学术研究类29种,年鉴公报类3种,高校学报类60种。
2.刊期。旬刊9种,半月刊26种,月刊73种,双月刊110种,季刊42种,半年刊3种,年刊1种。
3.期刊主管单位性质和数量。共有期刊主管单位101家,其中机关单位39家,事业单位33家,社团法人11家。中央部委或者机构22家主管105种期刊,本省各部门单位机构79家主管163种期刊。
4.主办单位性质及数量。共有主办单位168家。机关单位9家,事业单位85家,企业单位53家,社团法人单位22家。主办2种以上期刊的单位共33家,合计主办期刊133种,最多者为21种,其他依次为16种,7种,3种,2种。其余135家主办单位各主办1种期刊。
5.出版单位性质和数量。共有期刊出版单位248家,平均每家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08种。法人出版单位59家,占出版单位的23.79%,其中事业法人单位23家,企业法人单位36家。非法人出版单位189家,占出版单位的76.21%,其中事业非法人出版单位141家,企业非法人出版单位42家,社团非法人出版单位6家。
6.办刊资金来源。在23家事业法人期刊出版单位中,3家实行财政全额拨款,6家实行财政差额拨款,14家实行自收自支。事业非法人出版单位资金来源为:189家非法人期刊出版单位中,135家由上级单位全额拨款,4家差额拨款,29家实行自筹资金出版。
7.期刊社社长(编辑部主任)相关信息。年龄最小34岁,最大70岁,平均52.1岁;女性3人占8.11%,男性34人占91.89%。高级职称23人占65.71%,中级职称7人占20%,暂无职称5人占14.29%。
8.期刊总编辑(主编)相关信息。247名总编辑(主编)中,年龄最小33岁,最大91岁,平均53岁。女性11人,占13.75%,男性69人,占86.25%。高级职称41人占51.25%,中级职称32人占40%,初级及暂无职称7人占8.75%。
9.期刊从业人员信息。在职人数(现职加聘用)2572人。男性1355人,女性1217人。各种学历层次人员分别为:博士181人,硕士378人,本科1388人,大专522人,中专66人,高中及以下37人。采编人数1720人,发行人员246人,广告人数206人,行政人员325人,其他人数75人。职工职称结构正高350人,副高459人,中级601人,初级493人,无职称669人。
10.资产情况。固定资产17875.27万元,流动资金12536.54万元,年末净资产9667.26万元,当年获得经费4087.52万元。
11.出版印刷数量。268种期刊,年总期数2795期,年总印数6615.31万份,总印张405724.54千印张。
(二)陕西学术期刊基本情况分析
上文虽然列出了陕西省期刊的基本情况,但没有学术期刊的详细统计数据,笔者根据长年从事学术期刊工作的经验,总结归纳列举如下。
1.学术期刊种数。在268种期刊中,社会科学期刊105种,其中指导工作类6种,理论宣传类10种,文学艺术类11种,文化教育类17种,年鉴公报类3种,事业类8种,高校学报类35种。自然科学期刊161种,其中指导工作类3种,科普教育类6种,医学医药类24种,专业技术类75种,理论学术类29种,高校学报类24种。由于“学术”、“科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以一种期刊是否属于学术期刊可能会有争议,经笔者粗略估计,学术期刊约200种,占总数的60%左右,这和已有学者得出的我国现有近万种期刊,学术期刊约6000种的比例大体相当。
2.刊期。目前的学术期刊绝大多数为双月刊,部分为月刊和季刊,这和信息时代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增大论文发表数量、论文投稿量和发文量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3.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多为科研部门和高校,办刊主体分散。从上述168家主办单位中事业单位占85家可知,科研部门和高校均属事业单位,他们办的期刊也绝大多数为学术期刊。从135家主办单位各主办1种期刊,33家单位合计主办期刊133种,共有主办单位168家可知,学术期刊办刊相当分散,集约化、集团化程度极低。248家单位出版268种期刊,平均每家出版1.08种,这在期刊出版发达国家是极少见的。
4.非法人出版单位出版学术期刊现象十分突出。在全省248家出版单位中,非法人出版单位占189家,其中事业单位就占到141家,这正和学术期刊绝大多数由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办,出版单位为其所属部门,并无法人资质相吻合。
5.办刊经费来源几乎全为事业财政拨款。由上文办刊资金来源一项可见,189家非法人出版单位135家由上级全额拨款可知,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基本上由国家包揽。
6.学术期刊纸质版印数极低,发行量很小。我们宏观浏览陕西省的268家期刊出版情况,根据刊名大略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学术期刊,再查其平均期印数,大多数在1000份左右,超过2000份的很少。
7.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电子版由各出版单位和清华同方等国内著名的几家学术信息出版商分别签署协议。由于分散办刊,单个力量弱小,谈判缺乏话语权,对方付费甚少就可得到电子版的使用权。
8.同质化明显,综合性期刊多。经粗略估算,综合性期刊有70种。
通过对陕西省学术期刊基本情况的分析,基本印证了本文开头对我国学术期刊总体特征的判断。学术期刊的改革既不能套用前两年出版社的改制办法,与一般的非时政类报刊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学术期刊改革朝着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推向市场,创出品牌的总体目标努力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改革路径、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可以讨论甚至争鸣的。
三、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困难分析
业界不少人对学术期刊转企改制产生不少非议,有人甚至讥讽为“折腾”。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所以改制之前必须经过广泛地论证,反复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不同的声音,这样才有助于把问题想得明白透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旦方案论证出台,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有争议是好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争议。笔者曾就学术期刊转企改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过思考,并进行了理论归纳[2]。
1.自留地式的分散办刊模式与信息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极不适应。从前文所述陕西省的办刊情况可见,目前办刊分散情况十分严重,平均每家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08种。就陕西省高校办刊相对集约的单位而言,西安交大21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种,陕西师大12种,长安大学7种,西工大6种,其他高校办1种的很多。对照英国剑桥大学办有200多种学术期刊,且超过半数都是本专业领域里的著名期刊,我们的差距已不言自明。造成这种分散办刊的根源在于办刊体制。多年以前,就有业界人士呼吁学术期刊办刊要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3],现在看来,靠分散办刊很难办出高水平、学术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只有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才能打造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传媒集团。但改革办刊分散模式这一点难度相当大,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中国新闻出版报》在“解答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政策25问”一文中,对体制改革、清产核资、养老保险、劳动合同、企业年金五个方面共25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4]。但学术期刊通过转企改制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则远非这“25问”所能涵盖。这不仅涉及人、财、物的问题,还涉及期刊群的品种、定位、刊号等诸多问题,其复杂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笔者以为,这才是此次转企改制最难解决的问题。
2.学术期刊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非法人出版单位占陕西省期刊出版单位的76.21%,其中绝大多数为事业非法人出版单位,全国的情况也大体相当。这说明现在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绝大多数都是原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居多)的一个部门,人事、财务、业务等归原单位支配,编辑部没有决策权。这种体制也缺乏激励机制,编辑出版人员干得再好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学术期刊在这种体制下运行,很难发展壮大,要创出品牌更是一种奢望。
3.编辑部规模小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分散办刊模式既很难发挥各人长处,又把时间耗费在简单劳动上,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学术期刊特别是像综合性学术期刊,要求一名编辑常常要兼顾几个学科,这不仅违背了学术研究“术业有专攻”的常理,也给准确把握评判稿件的质量增加了难度。有学者做过统计,在1900年时人类专门的学问约有3000门,而到2000年时已到达30000门,这就是说,在近10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知识门类比过去数千年的积累增长了10倍,由此可见知识大爆炸的速度之猛。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学术期刊要发表有创新的学术论文,如果编辑连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不具备,评判稿件的创新性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去组稿约稿了。这种自留地式耕作模式已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其弊端已暴露无遗。要克服它改变它,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之路,此外再无良策。期刊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为我所用,以此提高出版效益。
4.缺乏经营理念使学术期刊难以做强做大。这里所说的经营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含义,还包括品牌经营、人才经营、战略经营等多个方面。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怪异的办刊模式使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缺乏经营理念,缺乏长远谋划和战略构想,很难做强做大。因此,要使学术期刊在经营理念上有质的飞跃,必须在办刊体制这个根本问题上下大工夫。
5.现行的财政资助模式不利于办刊效益的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独特个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一般商品一样按照市场规则运作,靠国家支助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支助,支助多少,支助的效益如何。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的人、财、物几乎由国家承担,但办刊效益却难以令人满意。此次转企改制,就是要提高办刊效益,通过整合资源,使现有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尽快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培育出一批有世界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群和世界知名学术期刊品牌。对于一般编辑和学术期刊而言,虽然问鼎世界之最尚不现实,但新体制的活力必能推动其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四、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
针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现状及转企改制的终极目标,笔者曾提出如下三种方案:一是以省域为单位组建学术期刊群,二是以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学术期刊群,三是以现有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为依托组建学术期刊群,各地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必全国一个模式,核心是整合现有学术期刊办刊资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办刊格局。提高办刊效益是目的,方式可灵活运用[5]。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对这几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术期刊的转企改制主要面临四方面阻力。一是思想观念障碍,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办刊人员,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工作生活时间长了,形成了惰性思维和依赖心理,消极对待体制改革,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怕的是有些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二是相当一部分人从个人利益出发,患得患失,怕改革伤及自己的利益。三是一些大刊名刊,由于在现有体制规则下处于学术期刊的顶端或上端,怕体制改革之后自己的品牌效益不再“威风当年”。四是此次转企改制牵涉到的问题多困难大,有些人对改制的风险估计过高,担心改制不成反而不如不改。基于以上种种考虑,不管是个人方面的,小团体方面的,还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都应在体谅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解读此次转企改制的根本目的从而化解这些认识误区。总之,学术期刊的转企改制只有全力凝聚人心,尽力消除阻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保证改制顺利推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此次转企改制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益和期刊水平。但在宣传和动员方面,一定要明确告诉广大的学术期刊从业人员,改制的目的不是让从业人员利益受损,总体上说,出版效益和职工收益提高的目标是一致的。前文所述的“25问”用了很大篇幅来回答职工疑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此外,凝聚改制共识,还必须让广大从业人员投入到具体方案的讨论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对于改制方案草案,要有接受和倾听异质思维的胸怀,善于听取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只有广纳民意,才能使改革方案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从国家层面上说,就是提高出版效益;从基层角度看,涉及数千家期刊,数千家单位,数万名从业人员,其中的问题盘根错节,十分复杂,非一篇小文所能穷尽。笔者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对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政策的初衷和目标、困难与路径、方式与可操作性与业内同行共同分享,以期探讨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