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思考_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思考_环境保护论文

对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淮河论文,流域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 (2000)01-0036-08

淮河流域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在市场机制建立的过程中产生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我国各级政府由于在初始的一段时期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使淮河流域内的工业布局扩张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工业结构和工业规模都不尽合理,致使淮河变成了一条危害两岸人民身体健康、最终也阻碍两岸经济发展的害河。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痛下决心:一定要彻底根治淮河流域的污染,在21世纪还给两岸人民一条清澈的淮河。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必须为淮河流域人民找到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淮河流域的污染防治是中国政府治理大江大河的开始,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及其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给我国其他流域和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事业提供极其有益的借鉴,给我国人民留下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一、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思想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而已。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远古时期的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再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的历程,正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从本世纪60年代起,人类社会就已开始意识到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与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而是稀缺的,应该对其加以保护和管理,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违背自然规律会遭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人类只能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协调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人类社会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致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最终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为此,人类社会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采取各种治理措施以对付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当今工业发达国家,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污染中心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地球作为人类的摇篮和共同的母亲,一国的污染其影响范围可能是全球,于是环境问题遂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际社会为了解决好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给人类社会提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道路,但要将这一哲学思想贯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去,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一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离开了可使人类财富增长的经济发展,则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必须解决好自身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因为人口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极其巨大,在人口大国的中国和在中国人口密度较高的淮河流域,关注人口问题,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问题,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

淮河流域是我国的一个缩影,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各种资源相对匮乏,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将是其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关系是运动变化的。脱离具体的发展阶段、发展范围,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而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关系也随之相互转化。对一个尚未解决吃饭问题的贫困地区,当然发展经济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顾自然环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小化工、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一哄而上,碧水、青山没有了,基本生存条件丧失了,还谈何发展!环境不保护,发展无法持续,甚至人的生存也受到威胁;经济不发展,环境保护将失去物质条件。强调发展,并不是脱离环境保护的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也不是排除经济发展的保护。随着发展范围的不同,矛盾关系也会随之转化;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使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型向促进型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矛盾的转化和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物质生产方面,生产力运动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人类精神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

必须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从全局范围看,发展经济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排除,在某些时间、某些地区,环境保护会演变为问题的主要方面(比如,90年代的淮河流域)。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只能依靠经济的加速发展;那种希望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停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发展的权利,这个权利是不可剥夺的!

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方面,我们接受国际援助但不依赖和奢望国际援助。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中国的事情只有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我国人民原本就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国的耕地历经千年而保护完好,不少西方农业大国,它们的耕地在使用数十年后就出现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现象,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具有的朴素的哲学思想是多么伟大。我们可以相信,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当代子孙一定能够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这一伟大哲学思想的民族后人,也一定能解决好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一定能将一条清澈的淮河,一片繁荣富庶的淮河流域带进21世纪。

二、深刻认识淮河流域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位于东经111°55′至112°45′,北纬30°55′至38°30′之间,地跨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湖北少部,拥有36个地市、182个县以上城镇。它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为界,北屏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五连山与黄河流域紧邻,面积26.9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一条河流像淮河那样密如蛛网般的纵横交错,一级支流有120多条,二级支流有460多条,全流域主要跨省河流有100余条。淮河两岸生活着1.5亿多人口,其密度雄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淮河流域农业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着一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在80年代我国经济刚刚起飞,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候,却无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可言,人民不得温饱,直至今日,其上游地区仍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地市工业基础差、经济底子薄。加快淮河流域发展,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是流域内各族人民和各级政府的共识。

改革开放召唤出淮河两岸各族人民巨大的热情,很多地方上了许多不符合区域布局的项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和所在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淮河流域因其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加之严重过量的污染企业以及严重过量的污染排放,使淮河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一条危及两岸人民生活的害河。加之政府引导不利,大多数急功近利的项目,未能抓住大好时机,用最初积累的资金改造企业,治理污染,成长为造福乡邻的好项目。那些依然处于低水平、低层次、规模小、污染重的项目成为众矢之的,如其不能迅速结束对环境的破坏,等待其命运的只能是被强制结束对环境的破坏:关停是其唯一的选择。这一选择反过来势必会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因为这些项目可能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水资源保护是淮河流域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淮河流域实际多年平均可更新淡水资源总量为828.5亿立方米,人均可更新淡水资源量为452.7立方米。淮河流域1995年有耕地1.83亿亩,亩均占有可更新淡水资源量为452.7立方米。可更新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2.4%,耕地亩均占有可更新淡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23.5%,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淮河流域供水多少主要视当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工农业用水大小而不同。由于本流域水资源短缺,加之年内地表水分布不均,即使在丰水年,枯季用水仍需从外流域部分引水;若遇枯水年份,由于缺水,加上水污染和用水浪费,水资源供需矛盾就更加突出。淮河流域缺水严重,从类型上可以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且呈不断加剧的趋势,这进一步加重了流域内的缺水状况,因此保护好流域内的水资源使其免遭污染,对缓解流域内的缺水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解决淮河流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的关键所在。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这一对矛盾,在淮河流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流域内人民既渴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又对环境污染有着切肤之痛,渴望根除环境污染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加之各级政府已经十分重视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依保护水资源为突破口,一定会找到一条流域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淮河流域地区的各级政府,要主动利用有利条件,吸引足够多的资金,满足流域内经济要起飞的要求。当然,这次起飞将会与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次起飞有着质的区别,它将是建立在与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起飞,最终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美好而又繁荣的生活。

三、认真吸取淮河流域工业发展与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

淮河流域工业企业实现废水达标排放,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对企业的竞争力带来较大的影响。由此,有些企业会因为治污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使竞争力增强而感到信心十足,另一些企业则会因为治污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使竞争力下降而感到有很大压力。

例如,江苏省徐州房亭酒厂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可使90%的COD转化为沼气,年产沼气1576万立方米,价值约441.5万元。除此之外,酒糟渣可制饲料出售,污泥压干后可用来助烧锅炉。

安徽省蚌埠柠檬酸厂,原来随废水排掉的废渣被加工成高蛋白复合饲料,副产品石膏纯度很高,可制造优质石膏板材。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使该厂的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增加了竞争能力。该厂1996年和1997年累计投资1100多万元,用于回收医用酵母和沼气,通过治污年增收即达1300万元。(注:摘自《经济日报》1997年11月16日第二版《淮河治污企业责无旁贷》一文。)

造纸业是污染大户。列为江苏省限期治理项目的徐州向阳造纸厂,每天排放蒸草、打浆、纸车等造纸废水4400余吨,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水系构成严重污染,1996年被江苏省、徐州市列为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项目。该厂职工加压负重,集资、投资289万元,日处理4800吨造纸废水的工程于1997年6月25日全部建成并进入调试阶段。1997年8月中旬,环境负测部门进驻厂内,对造纸废水处理情况进行连续48小时现场监测,处理后的造纸废水每升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三项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89.7%、89.1%和94.3%,其污染物指标全部低于国家有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环保局和有关院校的专家教授,对徐州向阳造纸厂采用的由徐州源泉环保公司“推出的“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麦草石灰法制浆造纸废水的技术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一工艺为石灰法造纸废水的治理提供了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途径。这项成果处理每吨造纸废水的水电费、人工费和加工费共计0.55元,而纸浆回收折合每吨废水的价值为0.21元,这样,一吨造纸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仅需0.33元,折合每吨成品纸增加成本26.4元。这点费用企业完全可以承担得起。

但另外一些企业上治污项目,有的只有部分经济效益,无法补偿污水处理设施的巨额投资和运行费用,有的只有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皮革厂、酒精厂、针织厂等企业。有些人说,这类企业“不治要死,治则找死”。这类企业的命运给所在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影响当地的财政税收、影响当地人民收入的增长。正是这后一种情形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对淮河的污染治理。因为污染可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污染的受害者却不仅仅是当地居民,或者以邻为壑将污染转嫁他人。作为全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坚持杜绝这种损人的行为,决不允许部分厂商将私人成本转嫁给社会而自己大发横财。同时政府又要尽力避免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给所有厂商创造尽可能公平的竞争环境。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平衡,国力有限,在现阶段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执行同一的环保标准,只能分先后主次,优先解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企业达标生产的问题,这在客观上势必会造成企业间竞争的不平等,使某些治污达标企业无法同那些不治污的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目前虽然一些达标企业正努力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但这毕竟是有限度的。不解决这一问题,不利于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推广对环境无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

现在国际市场盛行的绿色贸易政策正方兴未艾,这一政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对付上述情况而制定的,在国内市场上,是否也应该建立一种这样的制衡机制呢?对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对企业进行绿色认证,使全社会普遍接受绿色环保的思想,促成人们消费绿色产品的习惯,使进行绿色生产的企业有更大的市场,产品更受人们欢迎。同时政府对无法进行绿色生产的企业征收特别税,将其转嫁社会的成本重新还给它,甚至比其以前转嫁出去的成本更高,使厂商成本与社会成本有一个大体的统一。

四、正确选择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模式

我们在本篇讨论淮河流域工业发展问题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工业,我们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用现代工业武装和改造传统的农业,即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也就是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第三产业是现代工业的延伸,我们在讨论工业发展问题时并不排斥发展第三产业。同时,现代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社会,因特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落后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在某种程度上,不论是发达国家的还是发展中国家,因特网使他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网上交易、网上店铺、网上工厂,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使落后地区的人们可以摆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给其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将其与世界市场在极短的时间里联系起来。

选择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选择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充分考虑淮河流域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该流域矿产、农林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同时还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已经发展的历史阶段来考虑淮河流域当前的发展模式。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再选择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也不可能选择那些已经过时、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我们既然站在了时代的潮头,我们就有理由去跳跃式地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曲折阶段——主要是工业化的某些发展阶段,抓住当前刚刚步入知识经济的契机,以较短的时间由工业化迈入信息化的大门,与世界同步发展。

根据淮河流域的具体特点,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发展流域经济: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所排放的污染总量控制在一地区环境容量的限度内。(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一地区环境可承受的最大污染总量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发放给企业,欲获得许可证的企业必须提出申请,如其符合地区发展规划且确有排污的必要,允许其参加对排污许可证的竞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控下,允许企业将自身减污所余出来的排污指标,以许可证形式在原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区域内自由交易,这样一地区的污染总量不会因新增企业而增加。这样做,目的是让市场选择在污染总量范围内最有利于该地区发展的产业,以及这些产业的规模大小等)。

——充分利用淮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业。旅游业集吃、住、行、购、娱于一体,被誉为无烟工业,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旅游业的客体不仅仅是名山大川,还包括更广阔的内容,比如民俗、寻古、寻根、探险等。在淮河流域因其水网密布、农林资源丰富,可以开发观光农业、观光手工业等,让现代人回归自然。

——利用传统优势,结合时代要求,发展传统手工业,主要是手工艺品。采用网上商店的销售形式,可以将偏远的农村、山区和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将分散的千千万万个农户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使该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走向世界。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发展思路,是根据淮河流域的具体特点和我国当前的现实经济条件出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污染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的副产品,在许多情况下,想让工厂在零排污状况下运行是不可能的,要这样做就必须关闭工厂。我们生活在工业化社会里,就必须面临承受一定的污染。只要污染水平控制在环境的自净和再生水平内,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就不会带来环境问题,不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

当前发展经济的关键就是发展工业、完成工业化,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经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环境方面的负作用,但我们不能借此否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认为它们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并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大加指责,甚至以保护环境为上,限制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工业化的进程。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下子杜绝污染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现实的态度和做法就是:允许适度污染,制定分地区、区域或河流的污染总量控制指标,充分利用环境容量,以保障我国和区域经济在环境容量得到最大利用的基础上有适度的增长。

如何确定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环境容量一经确定,一个地区的污染负荷总量也就确定,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影响该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必须由中央政府组织专业机构会同将要设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淮河流域管理机构,结合淮河流域的发展规则来制定淮河流域及其各河段的污染总量控制水平,并将这一指标根据各地的发展规划、按地区分河段分解下去,由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以立法形式确认这些指标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在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先将涉及到的几个概念予以简要介绍。

(1)关于环境容量。众所周知,资源是有价值的,某种物质价值大小是由其有用性和稀缺性共同决定的。因此,物质资源由于其有用性和稀缺性而具有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大气、水、土壤等不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环境要素,可以通过容纳、降解、消化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输入自然系统的异物,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正常功能来辅助生产过程,因而也是有价值的,我们把它称为环境容量资源。于是,环境容量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延续性投入也因其有用性与稀缺性而具有价值。环境容量资源是一种功能性资源,其容量大小取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再生能力,它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重复利用,但一旦超过一定的阀值,这种功能性资源就会降低、退化甚至彻底丧失。例如,人类的滥垦和滥伐导致土壤的大面积沙化。

(2)关于总量控制问题。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当今世界环境管理的重大突破,通过它对区域污染进行科学化、定量化管理,能保证地区环境管理质量目标的实现。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在污染严重、污染源集中或重点保护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措施,把排入这一区域的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区域排放总量是区域内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总和。总量控制就是对污染物质实行从原料投入开始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定时控制和监督。

总量控制的特点是根据环境容量来控制污染物排放质和量,从而能与环境质量目标直接衔接起来,有利于环境质量规划目标的实现。总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控制污染物的绝对量,并根据环境容量来规划和计算要削减的污染物总量,它能反映排污量和环境质量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总量控制是将整个特定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调整,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其对污染物的容量最大,也可在特定环境所允许纳污总量的前提下,其治理投资为最小。即实行总量控制,通过总量调控,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削减更多的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方法能做到高环境保护目标高要求,低环境保护目标低要求,因地制宜,便于实施控制系统内污染物交换政策。但仅仅采取总量控制措施又可导致高浓度排放引起暴发性污染事故或破坏局部环境,因此以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为宜。

(3)关于厂商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厂商的私人成本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生产商品和劳务时购买生产所需的所有投入要素所支付的费用。社会成本是指整个社会所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它包括一个经济单位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个经济单位给其他经济单位造成的没有补偿的损失。若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则出现有害的外部效应。有害的外部效应在量上表现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额。

外部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它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单位所产生的影响,而该经济单位有没有根据这种影响从其他经济单位那里获取报酬或向其他经济单位支付赔偿。根据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是让其他经济单位受益还是让其他经济单位受害,外部效应被分为有利的外部效应和有害的外部效应。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润的诱惑和亏损的压力,厂商只会根据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状况进行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而忽视社会利益和社会成本。厂商一方面倾向于尽量少的人从事能产生有利的外部效应的活动,另一方面倾向于从事产生有害的外部效应的活动。因此,从社会角度看,外部效应是导致市场失灵(注: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未能实现最佳效果。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市场机制完全失败或无效,而只是说市场机制的优点未充分发挥或在发挥实际运行中出现种种缺陷。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扩大其经济职能,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约束和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有害外部效应的做法主要有:

——重新分配产权。此种方法下,政府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只是使产权明晰,然后由私人市场去取得有效率的结果。常用方法有私人协商和责任赔偿两种。只要有明确界定的产权,谁获得产权的问题虽会对收入的分配有影响,但不管产权如何配置,其结果都将是有效率的。这一方面将政府的作用设定在一个最小的范围之内,其虽可解决某些外在性问题,但大多数外在性问题,特别是有关环境的外在性问题,还需要更多积极的政府干预。

——政府实施管理措施,即政府确定允许的污染水平并对超过该水平的厂商施以罚款,而低于规定水平的污染是允许的。此种方法要求政府必须确定排放的危险水平(即允许的污染水平),然后对每一厂商的污染排放点设定适当的标准。在实践中,政府不可能对每一个厂商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政府对所有厂商采取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考虑每个厂商所面临的边际私人成本如何,这样做,尽管厂商明显的有经济上的动机去避免政府所施加的罚款或法律上的惩罚,但一旦它们已满足了标准,它们就不会有真正的动机去寻找更进一步减少或降低到污染标准以下的创新方法,即该方法对于维持在污染线以下的行为没有任何奖励。此种方法,有可能导致厂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对付政府管理和努力改变政府管理制度上,而不是试图在保护环境方面改善运行。如果厂商有可能通过争辩说这样的限制将会带来失业或其他困难从而免于受于管制,那么通过各种手段影响负责实施环境管理的政府机构可能比雇用工程技术人员去开发一种污染更小的技术更为合算。

——征收庇古税(即通常所说的排污税)。因为发生有害外部效应时企业面临的只是其行为的错误定价,正确的征税将导致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其将外部效应的成本内部化,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政府实施管理相比,税收体制提供了较为一致和分等级的奖励——污染减少的越多,所付的税就越低。因此,该方法为厂商提供了减少污染的边际激励,污染减少的程度取决于治理污染的成本。这种体制导致“有效率的污染”,因为,那些治理污染成本低的厂商会比治理污染成本高的厂商更努力地去治理污染。在此种方法下,如果排污税被定在合适的水平上,污染就不会比政府实施管理体制下的污染水平更高,加之它能给厂商提供一种激励,使它们尽可能地去减少污染并发现新的、低成本的治理污染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把污染保持在合法的标准之下。

——审发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厂商向政府购买(或被授予)排污许可证,允许其释放一定量的污染。政府只放行足够的许可证(以该地区的环境容量为最高上限),以使污染水平与政府实施管理方法下的污染水平相同。厂商被允许出售他们的许可证。因此,如果一个厂商将其污染减少了一半,那么他就可以把一些许可证卖给其他想扩张生产因而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厂商。可交易许可证的激励效果与税收体制相似。排污许可证的交易市场能促进最好的反污染手段的产生,而不是仅仅把污染保持在政府设定的界限之下。如果政府希望逐步减少污染水平,那么可以按逐年减少的被允许的污染数量来设计其发放的许可证数量。

我们认为要在淮可流域实现经济发展,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最终迈进现代化的行列,有下列工作需要完成:

其一是在淮河流域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考虑到淮河流域严重的缺水问题,其农业发展模式必须是节水农业。

所谓生态示范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把该地区的生态建设、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形成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一个根本性的目标便是要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综合发展,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快速与协调发展。把生态系列的形成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支柱型行业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都应当结合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发展经济的区位条件以及当前与以后的发展潜力,选择好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加以科学的界定。只有选择好了区域性的主导型产业和相关的支柱型行业,才能在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注:生态环境是环境中以人为主体,其他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的分类法所分的环境。由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土壤、动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对人类栖息生活起着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的发展中走出一条快速、健康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淮河流域,要治理和恢复好当前的脆弱生态环境(注:脆弱生态环境指:(1)认为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调节的“阈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从而失去了恢复能力的生态环境。这种观点属纯自然的解释。(2)认为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生存和自然资源利用时的生态环境。这种观点将人地关系视为一个静态、封闭的系统。(3)认为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时的生态环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的调整,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又必须实现工业化。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其二是在淮河流域开征“庇古税”,它包括“排污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

在淮河流域推行征收排污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后,为了保证该政策的执行,需由各地国家税务局征收上述费用,各地方政府无权减免上述收费。所收费用95%返还所在地区,用于当地环保和经济发展事业。实行上述政策后,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其他地区没有同时实行,势必会影响淮河流域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将努力在国内推动绿色贸易政策,实行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对非绿色产品将征收不低于上述收费标准的特别税收,而不论其生产企业是否在淮河流域,以保证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人类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根植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使当代人免遭其害,同时留给后代人一个美好清洁的生存环境和供其发展的资源贮备,这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从通过对环境的破坏性开发来实现发展转变为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免遭破坏。

其三是淮河流域的发展一定要迈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一条清澈的淮河带进21世纪,还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将环保纳入其中,并从资金上加以保证。

(2)努力做到环境规划,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由经济制约型向经济与环境协调型发展。由权威机构颁发环境标志(其产品应是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及清洁工艺的产品),使广大国民养成优先购买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推行环境审计(一种深化环境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对运转中的工厂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所造成的环境效果进行评估),使企业达到无害化生产。

(3)工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层次上(生产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工业企业的管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在继续实行末端治理的同时,努力推行清洁生产。

经济发展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但环境污染问题只能通过加速经济发展来解决。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来减少污染排放量,虽然可以解一时之燃眉之急,但显然是不可行的。对经济发展速度中国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中国需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沉重的就业压力面前,如果没有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的社会稳定将无法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发展经济,使人民逐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原文35000字,发表时有删节。)

收稿日期:1999-1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关于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思考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