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构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必有着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中国文化伴随着世界文明及我国现代化的潮流,走向现代形态。它既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又吸吮西方文化的精华。
中国古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历时几千年,薪火相续,绵延不绝,其原因就在于它始终是个统一的文化。长期以来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思想上的“独尊儒术”、民族的融合、共同的语言文字等要素,促成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就是这种统一性使中国在几次文化论战中,都能够守住自己的根,同时又能去同化外来文化。西方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猛烈地冲击西方文化传统观念,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文化出现在西方世界,而曾一度代表着世界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重大转折中却落伍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传统文化发展成为一个高度成熟的、具有巨大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高度稳定的系统。其基本要素是:小农家族经济为主的经济文化、以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为特征的政治文化和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观念文化。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专制政权通过有力的行政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维持其赖以生存的封建经济基础,国家把最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学作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予以推行和灌输,从而使小农经济的格局稳定,儒家观念深入人心,积淀成深刻的社会心理和人格特征。这种文化传统的内在运行机制,既有力地维护着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在这种封建社会的运行机制中,社会改革难以实现,不可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缺陷和消极因素,是政治和文化的专制主义的产物。文化中的许多优点和闪光之处,也遭到了专制主义的扼杀,得不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结果,就在于它有两大缺点:一是缺乏实证科学,二是缺乏民主政治传统。一个民族没有民主,没有科学,是不可能有近代、现代思想文化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不仅有纵向的历史继承性,而且还有横向的时代联系性。不同民族之间的时代联系性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或早或迟都会发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缺点,在它自身过程中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打开国门,加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冲突中完善发展中国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开始了中西文化不对等的交流和冲突。外来的侵略,亡国的威胁,使沉睡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苏醒过来。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兴办洋务运动。随着西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引进,开始了社会政治变革的酝酿,终于在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是辛亥革命并没能拯救中国的命运,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更深层次上寻找挽救中国的途径。他们认为只有开展文化上的启蒙运动,清除人们思想中的封建主义,唤起民众,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所以他们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在中西文化大论战中,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彻底清算的“五四”运动,从此掀开了中国现代史上新的一页。“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被先进知识分子引入论战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西文化冲突的性质,由原来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论战,演变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论战,使人们开始寻找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变文化论战为一场惊心动魄的社会大变革。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血与火洗礼后的最佳选择。将社会主义规定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并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必然。它既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的理想和目的。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曾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就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更重要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文化成果,体现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是一个开放性的与时代同步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当代文化的现实发展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近代以来,在众多文化思潮流入中国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唤醒和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这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自强不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宽容和谐精神、崇尚道德精神等,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土壤。这既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内容,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它成为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必然。“国学热”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绪,但完全靠它是不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立足,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支撑中国现实的。中国文化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还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形态,还是“全盘西化”,这既是个文化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以时代为基础的,体现于用本土文化审度西方文化,用西方文化反思本土文化。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有双重任务:一要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东西,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根据时代的特点重新加以综合;二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避免遭遇他们在高科技时代所面临的困境,需要创造性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使它们获得新的时代内容。这实质上就是在实践中,扬弃西、中文化,从更深层次上进行结构性的创造,建构一种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而这种新文化体系必须经历从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换。
首先,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世界强国,主要在于它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综合国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忽视发展经济和鄙视经商的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并逐步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文化与之相适应,实现文化范式从旧到新的根本转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中国文化的繁荣。
其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进步也必然带来不断增长的民主要求。扩大人民自主权利,是市场经济各方面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中国所有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将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克服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结构中缺乏民主的重大弊端。若不从这根本层面进行改造,很难真正改革过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当然也就不容易消除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和由此而带来的官僚主义作风及严重的腐败现象。所以,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是同步进行的。
第三,要建立个性发展与集体发展相统一的文化。消溶了个人的集体本位是保守的,这种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不利于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但若是一味地使个人本位价值膨胀,同样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所确立的应当是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由于以往脱离实际地过分强调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人们对国家的过分依赖性,当然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单一的经济形式向多元的经济形式转换,使人们的个性有了充分发展的广阔空间。个体利益源泉各方位的开拓,加强了社会经济实力的竞争,导致了一方富裕带动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昌盛。
第四,要建立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把科学技术当成“奇技淫巧”而加以否定的观念是十分突出的。西方人的思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强调主体的高扬,主张“知识就是力量”。虽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至今仍有其真灼之见,但由于它缺乏科学逻辑的分析方法,是不能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发展科学技术,就应该吸取西方思维方式的科学价值,引入科学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思想方法,冲破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同时继承中国文化思维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及生态智慧,这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把中西文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我们的科学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需要,以现代民主政治为开拓,扬弃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把中西文化的精华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的建构是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的统一,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建立起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对世界新文化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