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文改语--以“变文”教学为例_文本分析论文

换文改语--以“变文”教学为例_文本分析论文

把课文变一变,换一换——例谈“变换文本”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文本论文,换一换论文,变一变论文,例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变换文本”教学指的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意将课文的句子或段落,在形式或内容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改写和更换,并把变换的内容与原文进行优劣比较,在改换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味文本在语言、内容、结构和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变换文本”的教学,作为一种别有情趣的教学创意,早就引起了许多老师的重视和研究。比如余映潮老师教散文《那树》,曾经设计了“读文改写”的教学方案,其教学思路就是通过创造性的改写促进对文本的解读。“变换文本”用之于课堂教学,起码有两大好处。一来,文本的变换提供了另外的解读视角,更为有效地吸引学生专注于文本解读;二来,有关文本的变换的优劣讨论,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趣有味,课堂更富有挑战性和愉悦性。

在课堂教学中,“变换文本”的教学可以有词语的置换、句子的更改、段落的更改、内容的替代和体裁的变换等等形式。

一、在替换词语中开拓思维天地

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在《你是我的同类》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机智的“变点睛句”的环节,教师抛出一个富有智慧的问题——

我们把这句话“不是吗,孩子”中“孩子”换成其他的词行不行?大家现在默读一下这首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

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认为“孩子”最好是不要变,有的认为可以变成“亲人”,有的认为可以改成“亲爱的”。程老师因此提示,换成“爱人”可以,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再进一步,那些草木、环境、大自然……还有其他的关系都可以。甚至对信仰宗教、信仰神的有些民族,可以换成“上帝”。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

程老师通过改变诗歌的点睛句“不是吗,孩子”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验世界上一切美好情感,把诗歌的情感内涵进行了全面拓展,激发了学生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样的变换文本,其实质就是充分拓展了课堂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引导学生去体味文本之美。而且这样创造性的文本变换,本身也提示了语文创造性学习的方法,程老师告诉学生:“这样读会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就是说,有时让自己创造性地加点东西,减点东西,味道可能不同。”

二、在更改句子中激荡思想活水

教学《荷塘月色》时,要讲授通感修辞,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知道只从概念入手,学生肯定茫然不解。于是我选择了“微风过处,达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通感句子,改写如下:

其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海天相接处若隐若现的云彩似的。

其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三月里树梢上时断时续的杨柳风似的。

我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句子,“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海天相接处若隐若现的云彩”是视觉,“三月里树梢上时断时续的杨柳风”是视觉,有了具体的例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通感即是感觉之间的转换。学生之后就能仿写出佳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的抚拍似的(触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视觉)”。

教学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前四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构成了比兴关系,这是个难点。于是,我对这个句子进行了两次改写。

师:人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张爱玲说:“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蚤子。”有句网络流行语说:“人生就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下面我就仿照这两句话把鲍照的这两联改写一下:

人生不过是平地四散的水流,沿着不同的轨迹流淌,贵贱穷达便赋予了不同路径的坦然。人生是有使命的,怎能让空坐愁叹左右信念的取向,摇摆生命的方向呢?

这样的改写,把鲍照的诗歌放在了张爱玲名言和网络流行语的框架中,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他们会心地笑了,在笑声中理解了诗歌的手法和思想。改写到这里,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我还不满足。这里为什么要以“泻水置平地”而不用别的为比喻呢?我又对这个句子改写了一次。

师:下面我来换个比喻:“花发同一枝,飘茵堕溷各不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飘茵堕溷”的比喻是跟鲍照同时的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里提出的,他认为人生的命运的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大家觉得我换的这个比喻是不是要比鲍照的好?

生1:好不好一下子不敢确定,但我觉得意思都是一个样,水的流向带有偶然性,花的飘向也带有偶然性,人的谁贵谁贱也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的。

生2:我看过一个资料,“泻水置平地”这个比喻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类似于今天网络流行语“人生就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吧?(众笑)

师:这位同学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啊!确实如此,这个比喻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有着时代的语境这个因素。

这里对比喻的改写,我以为不是多此一举,一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把文本读厚;二则更有利于学生把文本读深。

三、在改写段落中迁移思考空间

江苏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把文章的结尾段改写如下: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黄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结构上、从主旨上、从语言上,分别比较了两者的不同,得出结论:教师的文字和原文表达意图并不统一,结构和语言都不吻合。

这个教学环节中,黄老师有意提供一个改写版本,转化了一个认识角度。老师改写的文章作为课文的对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形成了一个思考障碍,引发了学生深入的鉴赏。

教学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第三部分的映衬和借事托讽是难点: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我将这段话改写为: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教育,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教育,非吾业也。然吾乡之初中,见教师好布置作业者,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至晚则呼曰:‘语文作文一,数学单元题,英语背课文,物理十大题,历史练习册。’周末则鸣钟而召之,英语特长班,数学奥数班,绘画班,钢琴班,吾成年人,且不得闲暇,而况十一二少年乎?故病且急。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引导学生比较优劣时,有学生说好,柳宗元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应。其实种树之理还可以用来说明教育等其他领域同样的道理。

有学生说不好,说老师的改写只是简单的替换,改写的语言文白夹杂,不如柳宗元的原文,比如“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用一连串短促排比句,把官吏神气活现的情景,语言描写活灵活现,更为精彩。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老师把阅读导向深入的意图真正达到了。有了老师改写版本的对照,就有了另外的维度比较,学生就避免了思维的平板状态。

四、在变换体裁中进行头脑风暴

教学《诗经》中的《静女》,在讲授诗歌的情节性的时候,我把《静女》变换成小小说:

娴静的少女多么美丽!她早和我约好,今天黄昏时分,在城角那个老地方等我。我按时来到,她却不在,我想她定是悄悄藏了起来,让我着急。我真的着急了,着急得直搔头皮。搔头皮又有什么用?她又不露面。罢,罢,罢,我且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耐心地等待,看她出来不出来。

过去的日子多么美好!前几天,她曾赠给我一件红色的管乐器,让我喜爱得不得了。想当初,还是她主动发起“攻击”的呢。也是一个黄昏,也是现在这个地方,她将刚采来的茅草芽赠送给我。当时,她羞得满面红晕。我知道这是她向我表示爱情的信物。这茅草芽、管乐器都没有什么,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美丽的心上人送的。心上人如此美丽,这些东西又怎么会不美好?

我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她悄悄地走了出来,从我身后用双手蒙住了我的眼睛。手指如此纤长,笑声咯咯,银铃一般。不是她能是谁?

改写的小故事有了情节的层次,有了心理的变换,尤其是有了饶有趣味的结尾,让学生在诗歌与小小说的比较中看出二者不同的意味。

在讲到《诗经》的四字句式特点的时候,我又分别把《静女》改写成五言诗和七言诗:

静女人真美,约我会城隅。

故意躲起来,找得我心急。

静女人真好,送我红彤管。

彤管艳又美,让我好欢喜。

静女心真巧,送我白茅草。

情结茅草中,让我好珍惜。

这位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隅。

姑娘姑娘躲哪里?让我心跳又着急。

这位姑娘有情意,送我漂亮红乐器。

姑娘姑娘多谢你,红红彤管表心意。

这位姑娘有心计,采来白茅寄心迹。

姑娘姑娘我懂了,你的深情我珍惜。

出示的改写作品引起了学生热烈的笑声和掌声。在比较中,学生明白了五言诗比起四言诗是一个进步,而七言诗表现的空间比起五言又大多了。

这样的体裁变换,很容易引起“大话语文”“Q版语文”的指责,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让课堂活色生香,只要学生喜闻乐见,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多一些又有何妨?有了这样不同的改写版本,学生的思维就回避了对单一方面、同一对象的关照,他们就明白原来语文的形式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如此阔大。

五、在内容置换中嫁接创新意识

教学白居易的小令《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别出心裁地置换了内容,把“江南好”改为“枞阳好”系列:

枞阳好,史丹久垂名。汉武射蛟留胜迹,陶公运甓惜分阴。景仰惜阴亭。

枞阳好,旧地仍鲜妍。白鹤峰前添翡翠,莲花湖畔系渔舟。烟景似天然。

枞阳好,美景话浮山。水面浮山山浮水,天底有洞洞有天。风景美人喧。

枞阳好,还有月儿湖。两两鸳鸯争窈窕,双双鸥鹭赛沉浮。梢后好红蕖。

学生一看乐了,原来课本上的东西还可以这样改啊!我们本县的历史风景还可以套用这个形式来表达。我引导学生分析了这个小令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明确了中间一联的对仗要求。于是尝试着让学生仿写,可先不考虑平仄的要求。学生大都当堂写出,有的写得相当不错。

枞中好,处处皆美景。背倚凤凰面莲湖,身在校园心天下。鸿鹄飞云上。(赵越)

枞阳好,美景一湖收。三月垂柳岸上走,六月荷花湖中游。烟景似天然。(唐欣)

白荡好,螃蟹真不少。青壳白肚划碧波,横行霸道战水草。只是吃不饱。(陶洁)

从以上学生的仿写可以看出,他们其实已经进入古诗词创作的大门。试想,如果不是教师巧妙地进行内容的置换,如果没有老师提供的改写范本,如果没有坡度的降低,而是直接让学生填词,他们会因畏难而不前,会因没有模式而无从入手。

结语:“变换文本”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意,也是一种解读文本的策略。在教学的设计中,它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文本的解读中,它呈现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另外维度。我们常常抱怨阅读教学中难以将思维深入,却苦于找不到很好的方法,“变换文本”教学是不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别致而且精致的思路?

标签:;  ;  ;  ;  

换文改语--以“变文”教学为例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