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老师们也对课堂教学手段创新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关于备课创新与实施新课程关系的研究尚不明朗。本文从教师、学生及相关教学资源三者关系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旨在明确各教学要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备课 创新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备课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们的备课也只注重课堂预设,即关注课前的文本解读和教法设计等,这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堂的要求。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形成全新的备课理念,既需深入分析备课主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参与备课的过程。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会使课堂上的各参与对象真正互动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若能扩展备课视野,深入研究文本、学生及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让课堂教学达到更优化的境界。
一、深入备课,首先要关注“双主体”
新的“双主体”概括讲就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应从教学伊始真正地互动起来,才会达成认知上的一致,为后面的课堂交流,课后探索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操作可分以下两个方面。
1.老师与学生共同预案
传统备课中,老师只注重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往往在自己拥有的知识框架内设计教学,无意中忽视了学生初读文本时的个性化感受。此种漠视学生能动性参与的意识会大大削弱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形成互动交流的新内容,为展开交流提供条件。可是,生成的东西往往又是不可预设的,所以教师需要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初读文本生发问题的板块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获取对设计教案有用的信息源,并结合自身备课经验去拟写教案。
根据专家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备课宜粗不宜细,只应依据师生共同的认知来设计探讨话题,板块式授课为课堂交流生成问题提供方向,使教学显得更灵动、更有效。
2.教师之间的探讨式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种老师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优化教学的重要备课形式。大家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解读,并猜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教师对学生预习时产生的 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深入交流,形成共识,以弥补教师个人备课中所遇到的资料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深入备课,可使课堂互动更高效
新课标提倡建立全新的课堂模式,即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教师不再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落实知识传授和价值渗透的目标。真正体现高效的阅读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倾听,交流辩论,从而达到知识共享,思维共振,灵魂碰撞的教学境界。个人也享有交流话语权,实现精神对话,并获得交流的快乐。
我们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也是成果的享受者。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往往会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征,设计课堂讨论的重难点。当然,如果要让课堂讨论深入文本,就需要教师有足够宽的备课视野,以应对学生各种个性化的理解,相机引导,不断启发,才会对文本有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而教师的知识如果欠缺,也会因教学机智不足对学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草率处理,甚至避而不谈,那课堂怎么会精彩呢?
三、深入备课,可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理念中,课外探究学习已成为常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种更具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研究某些专题,以补充课内某些教学环节的不足,从而大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要做到相时点拨,合理引导,就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智慧。苏轼曰:“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是拥有丰富知识和独立创新能力的人。 他们并不只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而是能涉猎各类科学知识的“杂家”。看许多知名教育家的课例,其课堂引导语言往往会随机应变,精彩纷呈。这都得益于教师有着渊博知识,并由此产生的教学智慧,更得益于教师长年积淀的教学经验,其实,这也是备课资料的一部分。可见,新形势下教师的备课视野绝不能只重课前预设,而应追踪教学的全过程,把备课由零散的“点”变成一条思考的“流”,教师才真正做到了高屋建瓴,课堂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综上所述,备课是一项浩大工程。教师只有关注文本,关注学生自身的积淀,更需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内容,才会将教学深入下去。那种只会讲课而不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不是真正的互动课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养为目标,努力实现更高的人文关情和能力考量。
拓宽备课视野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手段。教师只有改变传统备课策略,才会冲破旧的教育樊篱,由只会照搬教参的技术型教书匠逐步提升为研究各类教学资源(文本,教参,学生,自我,教育专论,其他学科)的智慧型教师。
论文作者:刘东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7
标签: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互动论文; 新课程论文; 知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