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水平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0)-01-0086-09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旅游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旅游产业集聚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将形成区域内的集群现象。旅游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将产生积极的互动关联效应,使集聚行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增长极,不仅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催化剂。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不仅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结果,也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 文献综述

从国外研究看,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竞争力评价以及产业集聚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1998年Michael[1]率先对旅游产业的集群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旅游业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是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Lee[2]、Sara[3]、Julie & Peter[4]等从旅游相关产业、产业集聚的内涵以及与制造业的区别和企业战略结构等方面分析各自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认为通过产业集聚化发展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Chun & Kalnins[5]等学者从旅游企业以及整个旅游产业的角度对集聚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集聚能增加企业的绩效。

在中国期刊网以“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有188篇和14篇文章对二者进行研究。根据笔者统计,其中定性研究的文章占70.1%,比如冯卫红、苗长虹[6]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指出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可以提升旅游地的竞争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章占9.6%,比如陈绍友[7]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进行现状评价,同时讨论了空间格局和不同地域旅游行业部门的集聚内容,指出了政府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方略。相关研究中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章仅占20.3%,比如邓宏兵、刘芬等[7]对全国范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以区域旅游产业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以上相关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研究逐渐深入,从对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本身的研究逐步向对产业集聚关联效应的分析。

1.3 研究背景

长三角区域作为全国区域旅游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为我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2003-2007年长三角区域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旅游市场成熟;同时,2003-2007年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各行业就业人数和营业收入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活力。随着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加快,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的定量研究将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水平及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由于旅游产业缺乏一个技术定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取消了单设的旅游业,统计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旅游企业经济指标的统计,选取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三项指标进行评价,其中其他旅游企业是指旅游景区(点)、旅游咨询服务公司等旅游企业。选取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产业各行业就业人数以及营业收入作为旅游产业规模和收入的代表指标,选取区域GDP来衡量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本文以长三角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2003-2007年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和其他旅游企业的就业人数等数据指标(2008年旅游产业数据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偏颇,故采用2003-2007年数据),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集聚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7年)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07年)数据。

2.2 研究方法

目前测定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区位商指数、基尼系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哈莱—克依指数、行业集中度、商指数、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等。本文以长三角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水平的产业基尼系数、区位商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首先通过区位商指数和产业基尼系数分别测算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范围的地位;其次分别计算旅游产业各行业的区位商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分析旅游产业各行业的集聚水平;最后做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弹性公式测算旅游产业各行业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见图1)。

产业基尼系数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产业分布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产业分布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产业分布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产业分布有所集中;0.5以上为产业分布出现集聚。产业基尼指数介于0~1之间,G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越具有区域集聚性。

2.2.2 区位商指数LQ(Location Quotient)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用于衡量整个区域中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反映某一产业部门集聚的专业化程度。公式为:

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2.2.4 旅游产业集聚弹性公式

阿尔弗莱德·马歇尔提出弹性是指一个变量由于另一个变量发生一定比例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属性。为研究旅游产业各行业区域集聚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借助弧弹性计算公式[10]研究旅游产业的集聚弹性。

其中,X、Y分别表示旅游产业各行业区域集聚度和区域GDP。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分析

3.1.1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本文计算了2003到2007年全国旅游产业基尼系数,结果显示,全国旅游产业基尼系数均大于0.5,其中2003年产业基尼系数为0.706,2007年产业基尼系数为0.662,表明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鉴于篇幅,本文选取了2003年和2007年数据,以体现旅游产业集聚的总体发展状况。

根据旅游产业区位商指数计算结果,全国各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划分区间如表1。2003-2007年,全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有所提升,区位商指数平均值从0.762增长到0.907。2007年全国有10个省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LQ≥1),长三角区域苏浙沪名列其中,分别位列第2、6、7位。

从长三角区域来看,2003-2007年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区位商指数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均大于1(见表2),表明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有比较优势。同时,除上海市区位商指数略有波动下降外,江苏、浙江和安徽旅游产业区位商指数均持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区位商指数偏低,2003-2007年区位商指数介于0.21~0.35之间,表明旅游产业在安徽省的集聚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

3.1.2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各行业集聚水平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本文将构成旅游产业的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各行业营业收入和各省市GDP为计算指标,计算各行业区位商指数。

数据显示,星级饭店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集聚水平较高,区位商指数分别为1.068和1.142;旅行社在上海市和江苏省的集聚水平较高,区位商指数分别为1.113和1.013;其他旅游企业在江苏省和安徽省的集聚水平较高,区位商指数分别为1.255和2.120。

本文选取旅游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作为计算指标,计算旅游产业各行业区域集聚度指数,进一步分析旅游产业各行业的区域集聚水平。从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的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比来看,其他旅游企业的区域集聚度明显高于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见表4)。其他旅游企业2007年产业区域集聚度为0.219,表明其他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在长三角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最高。星级饭店在长三角区域集聚度较低,但2004年以来星级饭店的区域集聚速度加快,2007年的区域集聚度较2003年增长了170.1%,产业集聚趋势明显;旅行社在长三角区域的集聚度最低,介于0.028~0.033之间,可见旅行社从业人员在长三角区域内分布较均匀,区域集聚程度低。

3.2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区域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2.1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区域集聚度与区域GDP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4计算的旅游产业区域集聚度,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7年的长三角区域GDP,利用SPSS17.OPearson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分别对长三角区域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5。星级饭店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GDP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旅行社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呈高度的负相关,其他旅游企业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3-2007年星级饭店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回归方程如图2,=0.995,说明拟合效果很好。F=354.81,Sig.=0.000,说明回归分析结果高度显著。T=6.17,Sig.=0.000,说明回归系数比较显著。在Pearson检验中,当显著性小于等于0.05时,相关系数大于0.8为高度相关。对Y、X做Pearson检验得,在显著水平为0.05时,相关系数R为0.859,说明两者有显著的相关性,星级饭店业的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增长有高度的相关性。

虽然星级饭店区域集聚度并不高,但从星级饭店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来看,2007年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占长三角区域旅游从业人员总数的58.4%,星级饭店固定资产占长三角区域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的62%,是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在区域内的集聚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

图2 长三角区域星级饭店区域集聚度与区域GDP的回归方程

2003-2007年旅行社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回归方程如图,=0.987,说明拟合效果很好。F=197.19,Sig.=0.000,说明回归分析结果高度显著。T=6.91,Sig.=0.000,说明回归系数比较显著。对Y、X做Pearson检验得,在显著水平为0.01时,相关系数R为-0.936,两者呈负相关性。旅行社从业人员在长三角区域分布均匀,区域集聚度低,一定程度有利于了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2003-2007年其他旅游企业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回归方程如图3,二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虽然其他旅游企业区域集聚度较高,但其区域集聚度变化与区域GDP的增长相关性不显著。

图3 长三角区域旅行社区域集聚度、其他旅游企业区域集聚度与区域GDP的回归方程

3.2.2 旅游产业区域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析

本文通过产业集聚弹性可以考察整个区域经济变动对旅游产业区域集聚变动的敏感程度。以2003-2007年为时间跨度来计算旅游产业集聚弹性,计算结果如表6。从表6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的不同行业区域集聚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

星级饭店的产业集聚弹性最高,为4.38,即当星级饭店区域集聚度增长1%时,长三角区域GDP将增长4.38%。同时,星级饭店在长三角区域的集聚趋势明显加快,将一定程度上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其次是旅行社的产业集聚弹性为3.48,当旅行社区域集聚度减少1%时,长三角区域GDP将增长3.48%。其他旅游产业集聚弹性最小,为1.47,其区域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范围的地位,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各行业集聚水平,以及旅游产业区域集聚度与区域GDP的关系进行分析,得结论如下:

第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有比较优势。

第二,长三角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不均衡。苏浙沪旅游产业整体集聚水平较高,安徽省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偏低。

第三,旅游产业不同行业区域集聚度与长三角区域GDP相关分析可得:星级饭店区域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他旅游企业(主要景区、景点)区域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旅行社行业区域集聚度与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呈负相关。

4.2 建议

本文针对长三角区域旅游集聚发展的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速度的加快又将进一步拉大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差距。由此可见,如何强化旅游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带动其它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是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强星级饭店行业内部的集聚,严格执行星级饭店行业的星级评定质量审核,保证优势企业的规模发展,实现区域内星级饭店的集聚发展,将对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巩固旅行社行业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推进区域内旅游接待、疏散能力的发展;同时,提升其他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地区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三,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也对其他区域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区域内只有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发展优势产业集聚,先进地区带动其他地区联合发展,才能提高区域旅游整体集聚水平。

标签:;  ;  ;  ;  ;  ;  ;  ;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