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 3542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比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40例双侧结节甲状腺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应用甲状腺全切术(对照组70例)与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观察组7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差异,同时统计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剂量、整体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复发率多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与对照组患者(97.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镇痛剂使用剂量、整体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与对照组患者(24.3%)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4.3%)与对照组患者(2.9%)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均有积极效果,同时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手术指标更为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术;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率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类型,患者在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病情不断发展,最终出现甲状腺结构内不同发展阶段的结节,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损害。双侧结节甲状腺肿可以看做是单纯性甲状腺肿病情发展的一种末期表现,患者必须及早接受治疗以避免病情延误。本次研究中使用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甲状腺肿患者,均获得良好效果,但甲状腺次全切术在各项手术指标上优势更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140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2015年11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患者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20-75岁,平均(38.2±3.9)岁,病程5d-5年,平均(2.2±0.4)年,结节直径0.5-6.0cm,平均(3.5±0.6)cm;对照组(70例)患者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0-75岁,平均(38.6±3.5)岁,病程7d-5年,平均(2.4±0.4)年,结节直径0.5-6.2cm,平均(3.8±0.5)cm。两组患者均存在压迫症状,符合手术指征。同时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患者持仰卧位并全身麻醉,医护人员将患者肩部位置垫高后于其胸骨上窝2-3横指皮纹处做切口,长约6-8cm。术者逐层切开患者皮肤组织并使用丝线对患者皮瓣进行悬吊,使用电刀将患者颈白线切开并深入至甲状腺内外被膜之间,钝性分离患者甲状腺外科被膜间隙、双侧颈前肌群,将患者舌下肌群进行牵拉以充分暴露甲状腺叶。而后术者对患者甲状腺上动静脉进行处理并将甲状腺游离,对甲状腺下动静脉、中静动脉进行结扎,保护好动脉与游离神经。术者在甲状腺充分游离后需要对甲状腺前侧腺体进行楔形切除,仅保留患者背侧甲状腺腺体结构、甲状腺后包膜等组织。另一侧甲状腺切除操作与此相同。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患者麻醉、体位均同观察组,术者手术流程、操作同观察组,但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将患者甲状腺侧叶完全切除。
患者术后均给予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甲状腺素片口服。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治愈:患者术后CT、B超等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其临床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异常症状;有效:患者术后CT、B超等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其临床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但仍然有部分甲状腺功能指标无好转;无效:患者术后CT、B超等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其临床体征无改善,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其甲状腺功能指标无改善【1】;
②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剂量、整体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复发率。甲状腺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下:喉返神经损伤:患者在术前发音正常的情况下出现术后声音嘶哑症状,喉镜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声带活动异常症状;甲状旁腺损伤:患者在术前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正常的情况下出现术后血钙值降低现象,伴有低钙抽搐症状;甲状腺功能衰退:患者术后停止使用甲状腺素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其促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等均出现异常症状【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完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 )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x2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者表示两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与对照组患者(97.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的一种甲状腺疾病类型,患者由于持续性的甲状腺增生性病变与退行性病变反复交替,造成自身甲状腺体内不同发展程度的结节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当前临床认为,患者甲状腺内一旦发展出结节病变,则代表其甲状腺病变已经发展至非常严重的阶段,此时患者增生性病变已经占据主动地位,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无力对抗的情况下必须给予外界治疗【3】。当前临床针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然而药物治疗进程中其对已经呈现出纤维化、囊性病变乃至已经坏死、出血的甲状腺结节效果较差,因此常采用手术治疗。同时手术治疗虽然能有效切除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病变结构,但其仍然面临复发的可能性,例如患者术后甲状腺组织中仍然残留有弥漫性病变、术后服用的抑制复发的药物未能达到良好效果等原因,均会导致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复发。因此当前临床针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手术治疗也一直存在争议和研究。
本次研究中以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为对象,分别实施甲状腺肿全切术与甲状腺肿次全切术治疗,显示其均有良好治疗效果。其中甲状腺全切术能全面彻底的清除患者甲状腺癌病灶,但其术中操作较大、牵扯范围较广,很容易导致患者颈部其他结构术中损伤现象,同时患者甲状腺结构破坏较大,术后也面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术后必须给予甲状腺替代药物治疗且需要终身服用,这对患者的生活来说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4】。甲状腺次全切术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变情况对病变组织进行有选择、有针对的病灶切除,能尽量避免对患者甲状腺结构以及颈部其他结构的影响和损伤,由此达到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同时甲状腺次全切术由于术中切除内容的减少,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康复时间等指标也均明显缩短,这也是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镇痛剂使用剂量、整体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P<0.05)。但是有研究结果显示【5】,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全切术患者。本次研究中两者复发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是所选患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的原因。
综上所述,甲状腺次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均有积极效果,同时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手术指标更为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冯云龙.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75例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5):44-45.
[2]吕保洲.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分析[J]. 临床医学,2014,34(3):22-23.
[3]胡玉辉,向科妍. 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对照研究[J]. 华西医学,2014,29(3):499-502.
[4]李玉录,张洺,陈鑫.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2016,24(4):00293-00293.
[5]陈瑞波.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全切术与次全切术后并发症比较[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7(4):485-486.
论文作者:饶启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甲状腺论文; 患者论文; 甲状腺肿论文; 术后论文; 双侧论文; 结节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