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听教育: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化教育的发展空间_网络经济论文

网络—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化教育论文,网络经济论文,发展空间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转型的一个副产品——网络—电化教育

美国《商业周刊》经济栏目编辑米歇尔·曼德尔博士说:“经济转型是有目共睹的。最醒目的是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变革,它对我们如何工作、如何购物、如何休闲都带来了冲击。谈到变化之快、之惊人,特别要算网络了——它的电子邮件,它的网址,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琐事。”[1]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以后,电化教育的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要以“网络”来定位,换句话讲,就是电化教育要通过网络—电化教育这条路径去演进。这里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电化教育”概念,正是指以网络来定位的电化教育。

网络经济以网络化为前提,反映的是某些产业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的。大体上这又可以归纳为3个系统的网络经济。见表1。

(表1)

产业系统

服务系统

信息系统 教育系统

相关因素

如与商业、运输业和金融 主要是与信息产业

与教育产业相关

业分别相关的商业网、运 相关的互联网(

  的电教网(电化

输网、金融网Internet)  教育网络)

网络经济

服务网络经济① 信息网络经济②

 电教网络经济

注释:

①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根据商业、运输业、金融业与网络有直接关系,就把第三产业的服务经济称为网络经济,设想对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作具体研究。

②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了电子计算机局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这类研究被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s)。

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乃至教育经济都不能简单地与网络经济画等号,因为服务经济不等于服务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不等于信息网络经济,教育经济不等于电教网络经济。承认A与B有密切关系,并不是说B可以替代A,这种关系应当理解为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不难看出,电教网络经济总是要同信息网络经济发生联系。当然,电教网一方面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于电视网。与电视网有关的,已经存在着像电大等;与互联网有关的,出现了比如“网上大学”。用专业术语说它们都属于远程教育。从传播技术变迁的角度观察,教育网络包括函授、电大以及所谓“网大”等多种形式,但教育网络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以依托于互联网的形式为其主体成分。

信息网络经济是人类社会走入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当人们对此又提出“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时代”等概念时,事实上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认为信息网络经济的实质是信息经济,其前提条件设定在网络相当于手段、工具,信息相当于目的。这里需要解释几点:

(1)根据笔者给经济作的特征性定义,经济就是“产物→交换”,也就是经济包括产业和市场,如果落实到具体,又是某(类型)经济包括某(类型)产业和围绕该产业而形成的市场。问题恰恰在于,信息经济如果在“产物”范畴被解释为生产信息,那么“信息”作为一类实在物质显然很难讲清它究竟是由哪些专门的产业给生产出来;网络经济如果在“产物”范畴被解释为建立网点,那么在“交换”范畴所交换的显然又不是网点。看来还要先确认信息这个东西。在我们设定“信息天生就需要传播媒介这个实在物质来相伴”这一前提条件之后,信息本身就意味着传播,也有可能形成“信息业就是传播业”这个假说。(注: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我们认定网络从属于传播业后,这很明显地就属于“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再来确认网络这个东西。网络的存在价值在于输送功能,因此它或者从属运输业,或者从属传播业。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借鉴运输业与商业的区别,二者同样是生产劳务,但一个是交换劳务,一个是交换商品。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传播可以类似运输,然而传播业却不能完全等同于运输业,因为传播业中有些部门的业务属于单纯在传播信息,如电讯;有些部门的业务则带有传播信息和生产信息两重属性,如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

(2)按我们的理解,网络经济带动了信息产业的扩大,它主要表现在网络作为一种生产功能进入信息产业,给该产业带来如同运输业的线路、站点迅速得到增加那样的经济效益。由于信息的本质是使用物(目的)而不是中介物(手段、工具),信息虽然难以确定它的生产实体(我们给个概念叫“信息的生产实体模糊性”),但作为一种使用物,信息无疑是可以交换的,所以有可能又形成“信息业就是商业”这个假说。(注:根据经济的“产物交换”这个特征,商业的经济特征是生产劳务和交换商品。)

(3)信息的“生产实体模糊性”决不是说生产信息的产业根本不存在,当然生产信息的也有不属于产业(组织)的一些个人。保留“生产实体模糊性”这个前提条件,承认信息也是需要生产的,于是有可能还形成“信息业就是生产性行业”这个假说。而这一点,我们从传播业有些部门业务的两重属性上面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4)如果认为信息业带有生产性行业、商业和传播业(取其某些部门业务单一属性的一面)的三重特征,那么,信息经济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我们所认定的信息经济的经济特征,应该是生产信息或生产劳务,交换信息或交换劳务。这里,生产信息、交换信息体现了生产性行业的特征,生产劳务、交换劳务体现了传播业的某些部门业务单一属性的特征,生产劳务、交换信息体现了商业的特征。

(5)信息经济、教育经济、服务经济等这些概念当中的“经济”含义,如前面(1)所分析的,应该包括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服务产业和服务市场等。相互参照来看,网络经济需要如何理解呢?网络产业和网络市场在现实社会都是存在的。只不过目前这个阶段网络业主要还是归属服务产业,这和传播业某些部门单一属性业务的归属基本一致。网络业与传蟠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传统的传播业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讯等,(注:从培养传播业专业人才方面进一步理解,比如广播电视大学造就了广播电视方面的专业人员,邮电大学造就了电讯方面的专业人员,综合大学的新闻学院造就了报纸方面的专业人员。)现代的网络业是在电讯扩展的基础上,又把传统传播业的属于传播信息范畴的内容几乎都给囊括进来。而目前的网络业还缺乏足够的实力把传播信息和生产信息组合在一起进行经营,也就是像传播业那样的两重属性的活法在产业大家族中生存。

(6)信息网络经济的概念要说明的是信息经济当中加入了“网络”这个成分,也就是属于工具性质的成分。因此,信息网络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信息经济的“传播业某些部门单一属性”特征。这么以来,信息网络经济也就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注:显然,增加的线路、站点也就是它们所涉及的运输网,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成运输业。运输网属于运输业的活动空间,某产业的活动空间并不等于该产业。)信息网络经济属于在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从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它的经济特征最好是理解为生产劳务和交换劳务。

(7)信息经济需要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两大支柱,信息网络是信息产业的新内容,信息网络经济是信息市场内部的一种状态。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它将成为信息产业的支撑点,“网络”已经在充当着信息产业的生存要素。还必须注意,“网络”只是信息产业的生存要素之一,它带来信息产业的网络化,但它决不是首要因素,信息产业生存的首要因素应该是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并且是这两个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电化演进的再继续:网络—电化教育已成为电化教育演进的必然路径

笔者曾经提出,可以从电与时代的共进的关系来思索“电化”概念,即自人造电先以能源形式(无形)进入人类生活,到电这个物质所包含的元素经过人工控制手段转化为间接的产品(有形),电化的历史轨迹走出了两个时代。见下表:(注:以下3个表,还可参阅:陈勇勤.电化教育的经济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电化

昨天

电力时代→电力能源→电动力→电能控制→幻灯机(静态)

演进

今天

电子时代→电子产品→电信号→计算机→电脑控制→显像机(双态)

表中显示出,昨天的电化是电力化,今天的电化是电子化。与此相伴随,电化教育在昨天属于静态的投影,在今天已经是既可以出现静态、又可以出现动态的显像。电化教育演进的方向是网络—电化教育。见表2。

(表2)

此表反映了同属于电化教育多媒体以“手段”为特征,网络以“传播”为特征。“显像·手段”以有形而存在,涉及由不可见物转换的可见物,体现着知识价值;“传播·空间”以无形而存在,涉及速度,体现着时间价值。

网络—电化教育与校园—电化教育也有区别。见表3。

(表3)

三、对电化教育发展空间的网络经济环境作理论上的分析

这里我们主要从3个理论体系给出一定的解释。

1.来自哲学的“规律”

信息网络被看作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或主要工具。在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有3个规律又被认为对网络经济起着支配作用。[2]见表4。

(表4)

2.来自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区”

按A.勒施(August Losch)的说法,空间使特殊性的出现具备可能性,时间使特殊性得以展开,而“特殊性是我们存在的价格”。[3]也就是说,特殊性存在于空间,在时间中发展。我们借助勒施的经济区理论,至少对网络教育经济区可以大致作一个分析。从哲学角度讲,先期的立论原则(观念)应该是以合理区位、最优区位为前提,再确定现实区位。[4]有关区域经济的理论见下表:

有关经济区的分析见下表:

简单条件下的经济区:市场区复杂条件下的经济区:新因素

市场网状 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

 经济 自然

 行政

组织体系

间联系差异 差异

差异

差异

单个高等教育企业推广网络—电化教育,在一时期的预期,一方面是获得最大利益,另一方面是使学员的数量达到最大多数。这两个力达到均衡的点,决定着区位。求解涉及的方程式有:

3.来自经济学的“成本—收益”

信息网络成本的3个主要构成部分,[5]见表5。

(表5)

四、网络—电化教育发展空间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

1.防范机会主义的约束机制

网络—电化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条渠道,它同样可以体现出教育的性质,即具有生产性和契约性两重属性。生产性指网络—电化教育是一种生产性劳动过程,契约性指网络—电化教育是由多方构成的一个契约体。与教育市场结构改革作同步设计,可以让网络—电化教育主要依托于高等教育企业(资本结构为股份化产权模式)。就网络—电化教育的契约性来说,按经济学意义理解,教育属于交易过程,并且是“一种非合作讨价还价的重复博弈过程”,在这里“声誉”对交易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声誉”直接关系到某个高等教育企业是否能够成为可持续生存的企业。有人主张把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的一个因子引入这到高等教育企业,它是所谓家庭管束结构,特点为动力、监督、利他主义和忠诚。[6]西方教育经济学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讨论,按阿尔钦、登姆塞斯的说法,忠诚非常重要,关系到“声誉”,可产生约束作用,这里我们把它借用到网络—电化教育中,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络—电化教育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供需双方的投资风险;按威廉姆森的说法,事后的机会主义引起事前投资的扭曲,造成人力资本投资减少,这里我们把它借用到网络—电化教育,这提示了网络—电化教育的制度机制应该有足够的刚性,担保每一个受教育者免遭机会主义盘剥。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以某种管束结构组织来取代市场关系,这对于网络—电化教育是否合适仍然需要继续研究。

2.利他主义的作用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收费化也会对网络—电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美国学者W.舒尔茨说,“高等教育的重大的、整体的社会价值观”早已经“面临一条边际成本曲线”,“免费教育是不存在的”。[7]与此相关,人们也许要对网络—电化教育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追加成本换取额外的满足和所得是否值得?它与等量的开支用于其他一些私人活动所得到的价值是否相等?它能改善学生的职业选择吗?对于在高等教育的资源获得上,个人分配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它能予以减轻吗?等等。“尽管利他主义并不是教育和经济学相互关系的核心,二者却都从产品交换中得益。”[8]联系前面的话题,利他主义在网络—电化教育的发展中会发挥很大作用,因为它在一端连接着高等教育企业(网络—电化教育所依托的实体)是否能够可持续生存,在另一端连接着网络—电化教育能否取得效益。无论如何,向网络—电化教育投资都是“改进人力质量”的一种手段。

3.计算机投资收益率和教育资本量

M.索洛在《资本理论和收益率》书中强调“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投资的收益率”,W.舒尔茨补充说,特定的(较重要的)资本形态是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根源,人力资本属于这种资本形态,在确定这些资本形态之前,思考收益率在规划经济发展方面是无效的。就网络—电化教育来看,投资由于缺乏效率、影子价格以及在资助学生方面资本的市场作用,很可能其影响使收益率受到限制。由网络—电化教育形成的资本会逐渐过时是“实际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测而又重要的”。当然,根据收益率进行思考的好处在于如何有效地将投资资源分配给网络—电化教育。舒尔茨的观点是:“将收益率的倒数看成是收入流的价格,然后把附加收入流的价格看成是增长的价格。”至于测度变化的网络—电化教育资本量,以人员的国际外流浪潮和人员的国际内流浪潮为例,这可能就影响到劳动力中的网络—电化教育资本量的下降,更何况资本量增加和某一年产出值相应的增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关网络—电化教育资本量的计算方法[9]见表6。

(表6)

4.教育的消费性和投资性

网络—电化教育是一项消费活动,它为受教育的人提供满足,但它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即获取本领,有可能增加个人的未来收入。通过网络—电化教育形成了人力资本。网络—电化教育中所用的资本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其他资本的收益率加网络—电化教育资本的折旧率来衡量,并且衡量机会成本一般是用利息率而不用收益率。[10]正如舒尔茨所指出,“永远要把用来投资的资源分配给收益最高的投资机会,从而使收益率达到均衡”。

标签:;  ;  ;  ;  ;  ;  

网络-视听教育: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化教育的发展空间_网络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