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开发的最新研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开发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2)02-0115-05
智力和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智力概念和智力测验的出现就是由于教育中的实际需求而引发的。随着对智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又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一次次变革。智力与教育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致R.E.Mayer(2000)[1](pp.519-523)激进地认为智力就是儿童的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与国的竞争已演变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通过教育手段最大限度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智力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自从F.Galton(1869)提出遗传和智力的关系问题以来,智力研究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心理测量学的智力理论,一是认知心理学的智力理论。目前国际心理学界比较新且又有较大影响的智力理论有两个,一个是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一个是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前者属于认知心理学的智力理论,关注智力内部心理结构的研究,后者是心理测量学的智力理论,关注智力外部行为结构的研究(李红1997)[2]。
纵观历史,智力开发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采用一定的程序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智力进行集中开发,称为智力开发的训练模式;一种是把智力开发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称为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在早期的研究中,两种智力模式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近年来,智力开发研究热点围绕着以下几个主题,以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以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教育教学中关注的两个基本能力:阅读理解和问题解决。
一、以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由此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对学生咨询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评估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课堂上,该理论认为八种智力在完成社会功能时都重要,因此教师要同等看待这八种智力,这和以往学校只看重语言和逻辑智力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教师应组织教学时所呈现的材料,使之能体现大多数或全部八种智力。每个人生而具有这八种智力,学生是带着不同发展水平的智力组合来到教室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和劣势,这就决定了以某种智力方式呈现材料时学生学习的难易,于是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和学生学习风格便整合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另外许多学者以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为基础在对学生的咨询改革、对学生进行真正的评估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
在这些研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Mettetal,Gwendolyn;Jordan,Cheryl(1998)[3]的报告。该研究在一所小学通过运用多重智力理论在全校范围对课程做了大范围的调整,增加了以多重智力理论为主旨的课程,如流动的时间、活动室、丰富的刺激束等新课程。这些新课程增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除言语和逻辑智力之外的另六种智力。研究结果显示,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对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的概念和实施的新课程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增加了,学生第二年的标准化学业成绩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加德纳自己认为许多实验控制得不够好,因此很难说成功来自于什么。
二、以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斯腾伯格等人在1995、1996运用三元智力理论对耶鲁大学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门的夏季训练,学生表现出一种专门的能力模式,然后给他们与各自的能力模式或者非常匹配的指导训练,或者非常不匹配的指导训练,然后用分析的、创造的和实践的多向选择记忆测验来评估,结果发现,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指导比不相匹配的指导有效。这是斯腾伯格试图将自己的理论和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整合的一个尝试。
在1998年,斯腾伯格[1](pp.519-523)等人又采用三元智力理论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去辅导学生。斯腾伯格认为人类智力包含三个方面:分析、创造和实践,他把这三种成份运用于指导和评估中。分析任务包含了分析、判断、评估、比较、对比、评论;创造任务包含了创新、发明、发现、想象、假设;实践任务包含完成、应用、使用、寻找相关。而保守的以记忆为基础的指导包含了记忆、回忆、认识、重复。对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实行了三种不同的指导,一种是运用三元智力理论的指导,进行分析、创造和实践的练习;一种是接受批评思考技能的指导,这只是三元理论指导中的一个部分;一种是接受传统指导的学生。教学内容是有关社会学习的一个单元,教学干预持续十周,每周四天,每天四十五分钟。用学校正在使用的以记忆为基础的多选评估和斯腾伯格自编的包括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成就评估。结果发现接受三元理论指导的学生在两种作业的评估中都好于另外两种指导模式。
三、和问题解决有关的数学能力研究
Griffin,Case,Capodilupo(1995)[4]提出了数字线指导(number-line)策略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指导认为,使用心理数字线技能(mentalnumber-line)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并且是理解计数意义的前提。许多刚入学的儿童缺乏使用心理数字线的能力,比如,不能比较两个数字、不能把数字线视觉化、不能仅根据数字符号决定物体的大小、不能按顺序数数等。Bruer(1993)指出:“不能理解心理数字线的学生,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学校数学理解为一套主观设定的方法。”[4]这一策略包括每次历时半个小时、共四十个游戏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指导的学生在数字线思考技能上有很大提高,并对数学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Welko Tomic(1995)[5]进行归纳推理训练的实验研究。问题解决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归纳推理。训练计划采用的是Klauer(1989)设计的归纳推理训练。训练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归纳推理能力,包括了类推、概括、区别、元认知监控的认知过程,在训练计划中有六种归纳推理任务:概括(找出物体间的相似点);区别(找出物体间的不同点);交叉分类(既找相似点又找不同点);识别关系(找出关系中的相似点);区分关系(找出关系中的不同点);系统信息(既找关系中的相似点又找关系中的不同点)。共有120个任务。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一周五天、每天半个小时的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高于控制组成绩,说明该训练计划是成功的。
Merarech和Kramarski(1997)[6]的研究中指出由不同学生组成的教室里接受IMPROVE方法指导的学生比控制组学生成绩好。IMPROVE是一系列方法的首写字母。这个方法是基于元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提出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I(Introduce),对全班学生介绍新材料;M(Metacognition),用元认知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小组成员。元认知问题包括理解问题、寻找联系、使用策略;P(Praction),实践;R(Review),复习;O(Obtain),获得要点;V(Verification),证实;E(Enrichment),丰富。
Zemira R Mevarech(1999)[7]报告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下,对数学问题解决采用三种不同指导方式的效果比较。一种方式是在合作学习中使用元认知训练,这里的元认知训练就是使用IMPROVE方法中元认知问题的方法:即需要明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问题,除此之外还采用Lewis(1989)提出的数字线策略,即寻找手中问题和以前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种方法是教师提供数字线的策略指导。第三组学生只进行合作学习,没有元认知和数字线策略的指导。三组初中生都学习关于比较的数学问题,一个星期学习五次,历时两个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的成绩最好,第二组差些,第三组最差。
Yair Neuman,Leibowitz,Schwarz(2000)[8]研究了自我解释在问题解决中的效果。维果斯基(1978)认为思想是由语言的调节来完成的,如果没有符号系统的参与调节,一个人就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思想。Chi和同事在1989年就发现自我解释有助于人们完成各种认知任务,这就是自我解释效应。Neuman等人在研究中为自我解释下的操作性定义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推理新知识、对问题进行分类和摆出活动理由的言语活动。Neuman用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把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分成好、中、差三种水平,让学生解决由易到难的三道题,同时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考,运用系列分析手段,发现自我解释的内容可分为分类(Clarification)、推理(Inference)、给出理由(Tustification)、规则(Regulating)、监控(Monitoring)。Neuman发现自我解释对问题解决的成绩是一个很好的预测,高水平和低水平的问题解决者自我解释的模式是不同的。
我国学者林崇德的“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开发”的教学实验,从1978年开始,延续了近20年的时间,以日常的教学内容为媒介,以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的开发为突破口,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林崇德的教学实验由一个班扩展到2300多个,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我国学者刘静和“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在研究儿童数概念、类概念、乘除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儿童对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发展,编写出《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体现出小学数学中以数和部分与整体关系做主线来构建儿童良好数学知识结构的目的,经过几轮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和阅读理解有关的言语能力的研究
Gosioami,Bryant(1992)提出音素觉知指导是提高言语能力的一个有效训练。音素觉知是在语言使用中能知道声音的单元(音素)。它包括听音素和发出一个音素的技能。Bradley,Bryant(1983,1985,1991)发展了40个10分钟的音素训练,结果发现5岁和6岁接受训练的学生在音位觉知中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并在随后5年的阅读成绩中超过了接受其它种类指导的学生。
Dale S.Rose,Michaela Parks,Karl Androes,Susand,Mcmaboh(2000)[9]作了以想象为基础的学习,运用戏剧技术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理解是一种对文字材料的细节、顺序、意义的理解和保持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空间—时间的推理能力。根据记忆和想象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采用以下技术:对阅读的内容产生视觉想象(bell,1991a);把故事分成最小的有意义的单元(Anderson,1990);精细制作阅读的内容,这样可把信息加工得更深入(Stein,Bransford,1979)。这三条技术成为戏剧指导的基础。在实验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接受10个星期、20个小时、每周两次、一次一小时的戏剧指导训练,控制组学生采用相同的课文,按常规的指导如填空、完成句子等方法进行阅读学习。最后用ITBS(基本技能测验中的阅读理解分册)进行考试。结果发现实验班的成绩大大高于控制班的成绩。
JohnT.Guthrie,William.D.Schafer,Clare.Von Secker,Terry Alban(2000)[10]的研究中调查了小学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成绩所用的策略情况。在美国的小学教育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指导策略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最广泛使用的是Basal的阅读计划,有83%的教师在使用,尽管流行,但存在许多缺点,如不重视理解技能,象理解中心思想,不重视原因结果的关系。(2)理解策略包括了自我提问、自我监控、使用先前知识理解课文。Collins 1993年认为阅读理解策略比传统指导策略更有效。(3)整合策略,是不太流行但比较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把读和写联系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如科学和社会学习等。这一策略需要丰富多样的文章来源。(4)合作策略,阅读理解被看作是人际间的结构而不是个人内部结构。合作策略鼓励学生在综合自己的经验和同伴的解释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意思。(5)写作策略,因为阅读和写作似乎是相互影响的。阅读技能中的字的分析、单词和段落理解与写作技能中的拼写、句子结构以及写作提纲是相互关联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师使用策略的情况是不同的。
此外Kellog(1994)教给学生写散文的计划策略,成功地提高了专业任务的成绩。还有的研究集中于认知学徒式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某一领域的认知过程(Collins,Brown,Newman,1989)[9]。在认知学徒式的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一个真实的专业任务,如解释一篇文章,在这个情况下,教师作为顾问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策略,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教师扮演施工角架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如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阅读理解过程,怎样总结一个段落,预测下面该说什么了,找出一个潜在的阅读困难,或产生一个能用这篇文章回答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这些技术时轮流领导大家,结果显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可以学会的,因此也显示出言语智力是可以提高的。
由以上这些研究报告,我们看到智力开发研究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把智力看成是部分技能的一个综合体(Richard E,Mayer,2000)[1]。因此在完成一个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时,要把需要的技能分成许多小的组成部分,通过训练提高这些小的部分的技能,达到提高某一智力技能的目的。如上面提到的Tomic 1995年进行的归纳推理训练 就把归纳推理能力分为类推、概括、区分、元认知监控四个过程。通过六种任务来训练这四种认知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目的。Dale S.Rose,Michaela Parks,Karl Androes,Susand,Mcmahoh(2000)[9]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中,采用了戏剧技术的手段,而这个技术的理论基础来自通过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想象能力来提高阅读技能。以上这些研究报告都把需要开发的某一智力分解为几个小的部分。
其次,把智力技能的开发定位于某一专门的领域(Richard E,Mayer,2000)[1]。在认知过程中某一领域的能力如计划写一篇散文,和另一领域中的如计划解决一个文字问题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计划能力,因为专业领域不同,计划的内涵也不相同。在上述的研究报告中,我们能看到对小学阶段的智力开发,主要集中于语文和数学两个领域内。在语文领域,有音素觉知训练、写散文的计划策略、阅读理解训练等;在数学领域,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开发、归纳推理训练、数学问题表征策略等。
最后,智力开发都集中于认知过程的训练指导,尤其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开发(Pressiey,1990)[11]。这种趋势与由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有关。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认为有效的学习者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存储和提取信息,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背景下,智力开发的训练都采用认知过程的指导,体现了智力研究由特征分析向内部、动态认知过程转化的趋势。
智力研究因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和心理学家所重视。综述国内外智力研究的发展概况,会对我国学者的研究带来帮助。
收稿日期:2001-10-10
标签:元认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