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大气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因为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经过几分钟的思索,我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了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踯躅、而彷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也很不错。与“面对大海”一样,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下笔前则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这面五星红旗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写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却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题目“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东西来的。我是抓住“杂家”来做“杂”文章,把“杂”阐发为“博”:
常言道:“蜜蜂采百花而后酿佳蜜。”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30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中,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按着胸膛咳嗽”;“睡醒之后咳嗽”;“趁着热闹,拼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的,“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旦无所事事,我反而无所适从,一种无可名状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由本地区单独命题,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一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到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贸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45分钟便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很荣幸,我的这篇作文获得了58分。报纸在发表我的《浴火的凤凰》时还配发了阅卷教师的评语:“首先,作者审题正确,立意切合题意。他准确理解‘选择’一词的含义,引用的事例既是生死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选择,相关论述充分有力,中心突出。除了很有分量的事例之外,充沛真挚的感情也使本文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通过八次参加高考作文的实践,我对高考作文题有四点感受:
一是题目应当是考生事先猜不到的,是种种“模拟考”所没有的。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考生真正的作文水平。例如,2008年高考时普遍猜测考题必定是写汶川大地震,上海却出了个“他们”,别具一格。
二是不要出偏题、难题,不要太深、太生。要从考生的水平、能力出发,使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写得出来。
三是题目要简明,大气。比如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2006年辽宁卷“肩膀”,2005年广东卷“纪念”。但是,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像猜谜,非常费解,要考生从“下面两幅图”写出“联想或感悟”:
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如果说“我规范,我稳定”和“我新颖,我多变”还能做点文章的话,那“我周长短,面积大”、“我周长长,面积小”,简直成了几何题!像这样晦涩的怪题,不应当成为严肃的高考题目。
四是命题应看似浅,内涵深,下笔易,写好难。这样可以拉开考生间的差距,借以达到作文考试区分优劣的目的。
我还饶有兴味地阅读了《语文学习》杂志发来的法国、美国的高考作文试题。法国的作文题目偏重名著,如“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美国的命题则要求考生从名人名言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