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辛县水资源管理及合理配置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怀峰

关于利辛县水资源管理及合理配置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怀峰

利辛县水政水资源管理所 2367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利辛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发现该县地表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等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地表水资源紧张问题,如何加大对地表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并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目前该县县委、县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县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已成为必由之路,尤其需要建立全局性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更是尤为重要。

【关键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配置、管理、保护、可持续利用、经济、效益、社会发展。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治水方略的转变,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但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各级领导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短期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前者而轻视后者。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工农业的飞速发展等,已对十分短缺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水质严重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相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水环境日趋恶化,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大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力度,建立适合我县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已成为必由之路,尤其需要建立全局性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更是尤为重要。

1 利辛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地理位置

利辛县位于淮北平原中部,亳州市的南部,北与涡阳相连,西和西南与太和、颍泉接壤,南和东南与颍上、凤台交界东与蒙城相邻。全县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耕地11.70万顷,轄23个乡镇361个居委会,总人口153.97万人。地势较为平坦,自西向东南稍有倾斜,地面高程最高处31.5m,最低处21.0m,地面自然坡降约为1/10000。土壤大部分砂礓黑土,小部分为青黄土,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低,有机质含量少,耕层浅,质地粘重,墒情差,属典型中低产土壤。

1.2水文气象

利辛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多年平均气温14.9℃,年极端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23℃,多年干旱指数1.24,多年平均降雨量860mm,全年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份降雨量1360mm,最小年份降雨量472mm,年内分配极不均匀,这种气候现象造成我县涝旱灾害时常发生。 

1.3水资源的分布及现状

全县境内现有排灌河道8条,大沟65条,防洪涵闸83座,防洪保护面积1596平方公里,排灌站66座,主要分布在阜蒙河以南,属于河灌区,利用地表水灌溉;阜蒙河以北属于井灌区,灌溉水源以机泵提取地下水进行灌溉为主,现有农用抗旱机井12301眼。全县设计灌溉面积1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根据《安徽省利辛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分析计算可知:1995年在保证率为75%的偏枯水年,我县地表水可供水量15755.0万m3,需水量是19383.5万m3,缺水3628.5万m3;同样保证率,2000年我县地表水可供水量20776.1万m3,需水量是28094.1万m3,缺水7318万m3。我县地表水的可供水量主要是取决于阚疃枢纽来水量,来水量是按正常蓄水位25.0m,最低蓄水位24.0m时兴利库容计算的。从茨淮新河运行近20年来的情况看,阚疃闸蓄水位绝大部分时间在24.0m左右,最低时仅达22.75m,不能按正常蓄水位25.0m蓄水,因此,地表水的实际缺水量远大于计算值。

我县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353m3,亩均占有量为258m3。全省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为1006m3,亩均占有量为950多m3。可见我县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均值的35%,亩均水平仅为全省均值的27%。因此我县的地表水资源是全省中最紧缺的区域之一。

1.4水资源供需紧张对农业造成的危害

由于我县地表水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等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辛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又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自1991年大水过后,连续十年都出现了干旱灾害,其中严重干旱7次,暑旱、秋旱更是连年发生。2001年我县发生了自1996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夏秋连旱,造成全县173万亩秋季作物全部受旱,成灾面积168万亩,重灾面积65万亩,绝收面积80万亩,涉及全县132万农业人口。2008年冬至2009年春季,我县3个月无有效降雨,140万亩小麦经受旱灾部分农田因无水源抗旱,眼睁睁的看着小麦旱死,农业损失惨重。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因势利导,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机井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证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

2水资源管理及合理配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县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一方面供水紧张,另一方面,利用手段落后,用水效率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水资源短缺是影响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替代资源。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加之水污染程度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2工业发展引起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工矿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工业、生活废水排放量也随着增加。环保单位应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禁工矿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大、中沟,流入河道,形成自然渗漏,直接侵蚀污染浅层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2.3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较大阻力。

《水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受思维定势和宏观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管理阻力重重。一是群众观念陈旧,影响水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的观念根深蒂固,节约、保护的意识淡薄。由于利益的驱动,部分单位和个人对水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利用,违反水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二是社会法制环境不利于水资源管理。部分基层干群水法规意识淡薄,依法开展水事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个别部门以减免涉水规费为优惠条件,吸引投资商,存在以行政权力干预水行政执法的现象。有的客商明知法律规定,但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把无偿取用地下水作为投资条件。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水资源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装备水平不高,影响管理效率的提升。

3、提高水资源管理及合理配置能力的措施

3.1健全法制,强化水资源管理与合理配置

2002年《水法》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后,给水资源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突出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强化了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等。以此来促进和保障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县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当前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3.1.1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加快,对水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短缺和保障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提高到一个更高层面上去认识。首先,在治水指导思想上,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次,在治水目标上,要把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三是在治水手段上,加强水资源管理与执法,坚持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此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3.1.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忧患意识。

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水忧患意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将贯彻水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先导,通过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进行集中宣传,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水法宣传工作要始终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领导、面向基层、面向用水户。通过水法规宣传,使全民水忧患意识和用水户的依法用水观念得到增强,使各种水法规在领导和群众及企业用水户中得到贯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同时还可减少个别用水户因意识淡薄而造成的违法行为,减少因利益驱动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思想基础。

3.1.3加强水资源保护,减轻水环境污染。

水资源保护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用水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各种生活用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一是搞好水资源规划。在调配水资源时,不但要考虑水多水少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在制订水资源调配方案时环境用水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供水水质在满足灌溉的同时,要考虑环境用水的要求,把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从而改进和优化调配方案。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保护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协调处理饮水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用水等需求,确立资源约束意识,以资源条件决定发展规模和速度。围绕全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综合利用。二是制定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办法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机制。按照“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负责,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治理”的原则,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在工业集中区、人口稠密地方,有计划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逐步实现低污染、零污染排放。

3.1.4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加强水法规宣传的同时,要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保障全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敢于碰硬,查处大案要案来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为避免一些行政干预,也可采取提高管辖层次的方式来解决,必要时进行媒体曝光。这样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1.5加强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在河流、水库、渠道设置或扩大污水排放口,在向环保部门申报之前,必须依法报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要求:取水量不能超过允许申请用水水量;取水处水体水质或经处理的水质应达到申请用水水质要求;申请取水人不得向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及灌溉供水范围内的河道、大、中沟内排放含有污染物的水,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的水域,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指标等。县、乡、村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和要求,加大排污口监督管理的执法力度,加强取水许可水质管理。

3.2开源节流,尽可能增加抗旱水源

一是要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增加蓄水、引水、提水等应急抗旱设施;要想方设法,采取蓄、引、抽、提、拉、截流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补充抗旱水源;二是有人工增雨条件时,积极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三是明确为抗旱临时应急取水工程的,可以不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四是对严重缺水的时段,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耗水企业和行业采取限制或停止供水;五是大力倡导全民节水,提倡一水多用、重复用水,增强全民保护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3.3优化管理,加强水资源应急调配

各供水管理单位要从讲政治、重民生、促和谐的高度,顾全大局,树立一盘棋思想,服从水资源统一调配,配合做好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应急调配,工程管理单位要事先做好应急调配预案,落实预案的各项具体措施。明确跨乡镇之间的水资源调配。

3.4通力协作,提高水资源供水效率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密切掌握旱情发展趋势,加强抗旱指导。气象、水文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增加监测次数,准确掌握天气情况和降水、来水状况,做好分析、预测和预报,提供河道水量情况和旱情发展趋势预测;水利部门要积极蓄水、引水,科学供水;农业、林业等部门要根据旱情和水情,细化各项生产措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使有限供水发挥最大效益,合力保证旱区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及合理配置,使我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水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杨怀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7

标签:;  ;  ;  ;  ;  ;  ;  ;  

关于利辛县水资源管理及合理配置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怀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