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汉代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尤其在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本文根据玉器器型和用途的不同,将汉代玉器分为五大类:一、礼仪用玉;二、丧葬用玉;三、装饰用玉;四、艺术品类;五、实用品类。在此基础上,从玉器造型、纹饰、色彩及材料方面分别选取玉璧、玉衣、玉琀、玉带钩、玉奔马、玉舞人、玉角杯、玉枕、玉印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汉代玉器;造型;纹饰;色彩;材料
一、礼仪用玉
有玉璧、玉圭、玉璜。在出土器物中亦偶见玉环、玉瑗、玉琮之类,但已不作为礼器使用。例如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一件玉琮,形制虽仍为外方内圆的格局,但上配鎏金银盖,下装鹰形银座,已成艺术陈设之物,不再具有礼器的含义。说明及至汉代,礼制虽仍在施行中,然《周礼》中的那一套已不复存在。
汉代双龙出廓璧
器型不大,精巧细薄,约高3.0厘米、宽3.8厘米、厚0.2—0.3厘米。造型可爱,小巧玲珑,中间圆璧形状,两边各有一只活泼调皮的小龙。纹饰组合杂而不乱,十分精美,龙身为阴线“勾云纹”体现。雕工精细,打磨平整、细腻光滑,边棱陡直,扶之如刃,掏洞孔喇叭形,一端大一端小,镂空切割处虽经打磨,但“拉痕”可见。表面几乎为满沁,钙化严重,约有五、六分之一“开窗”,可见玉质为和田白玉。沁色斑斑点点,浓淡、深浅自然,与仿古人为做沁有本质的区别。
二、丧葬用玉
有玉棺、玉衣、玉覆面、玉晗、玉握及九窍塞。这里所说的丧葬玉器是专指殓尸用的玉器,其他所有随葬玉器不在其中。汉时原有周秦祀神习俗之基础,更受到楚文化鬼巫迷信之浸染,丧葬用玉几乎达到无所不用其极,古往今来厚葬之风无有超过汉代者。
刘胜金缕玉衣
1968年,西汉刘胜和窦绾夫妇墓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缕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重1100克,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刘胜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整件玉衣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三、装饰用玉
由于儒家学术走向正统地位,玉德思想大为盛行,极大地促进了装饰用玉的发展。汉之装分为人身装饰和器物装饰两类。人身装饰玉器品种有单件玉佩、单件玉饰、玉组佩、玉带钩、玉冲牙、玉珠、玉管、心形佩等。
东汉子母玉带钩
东汉早期玉器,带钩白玉制作,色泽白略偏黄,表面碾磨光滑。1990年6月广西合浦县黄泥岗出土,现收藏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特征:带钩白玉制作,色泽白略偏黄,表面碾磨光滑。母扣作盘龙状,雕一蟠龙以首衔尾,盘成环形;子钩鹅形,侧视呈“S”形,上端曲首作钩,下端背面有一圆形钉柱,用作固定此钩,与母扣相互钩挂。设计构思巧妙,形态生动,工艺精湛。子带钩长4 宽15 母带钩外径4 内径2.5(厘米)。
四、艺术品类
以动物造型的玉器为主。有著名的玉奔马、玉舞人,还有玉鹰、玉雄、玉鸟、玉兽、玉蛙、玉狮、玉龙、玉虎等等。这些动物的雕刻大多以表现真实为主,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但同时也保留着三代动物通天神灵的传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西汉玉羽人奔马
1966年陕西咸阳周陵公社(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出土。质地温润,致密坚硬,属白玉。色泽宛若羊脂,温润莹亮。玉雕整体由奔马、仙人和底座组成。高7厘米,首尾长8.9厘米,立体圆雕。马高大健壮,躯体前倾,长尾高扬,四蹄前蹬,作腾云驾雾状。仙人纶巾束首,身着羽衣,昂首挺胸,双手抓马鬃,两腿贴马腹,衣摆为喇叭形。底座雕有互相缠绕的云纹状的长方形托板,长8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表示奔马腾空驾云前进,并支撑奔马的足尾,使羽人奔马与底座巧妙地融合成一体,既美观又平稳,羽人与马又生双翼,突出在空中凌云遮游的神姿和意境,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东汉玉舞人
东汉玉舞人,高9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特征:东汉玉舞人体扁平,呈站立状。面部用细线刻出眉、眼、鼻、口,前额刻假髻形发饰,两耳垂发至肩。身穿交领长袍,腰束带,长袖,扬右臂作舞姿,柔劲流畅。袖口饰细线网格纹。足下有一短榫,以供嵌插之用。
五、实用品类
这当中有饮食类的玉容器,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玉卮、玉盒等;有寝具类的玉枕;有印信类的玉印。玉器艺术品类和实用品类的增多,说明汉代玉器开始踏上生活化、世俗化的道路,再一次开拓了我国玉雕艺术的春天。
南越王墓玉角杯
西汉时期文物,出土自墓主棺梈(音“砰”)。用一整块青玉雕而成,青白色,局部有红褐色的沁斑。玉质上佳,呈半透明状,口缘微损。现收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玉杯应是酒器,呈犀牛角造型,口椭圆,腹中空。高18.4厘米,口径5.9-6.7厘米,口缘厚0.2厘米,重372.7克。器表上面线刻一尖嘴兽,回环往复,生动逼真。口沿呈椭圆形,下面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器内底部可见较大的重叠管钻痕迹,器身下部卷索形镂空处亦有管钻痕迹。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绕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玉角杯造型奇特,浮雕、透雕、圆雕、线雕等不同的技法在一件物品上自然衔接,流畅舒展。
东汉刘焉墓玉枕
目前所见汉代玉枕基本可分为整雕型与组合型两类,整雕型玉枕即用整块玉料一体琢磨而成,目前较为罕见。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出土的一件玉枕即为这一类型,该玉枕长35、宽11.7、高13厘米,系用整块青玉制成,枕面两端略弧起,中间下凹,便于死者头颈放入,玉枕表面以游丝阴刻技艺,雕琢出勾连变化的云纹,整体纹饰线条流畅,打磨细腻。
西汉皇后之玺
西汉时期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枚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经考证印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玉印纯净无瑕,采用珍贵和阗玉制成。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曲线,6颗上齿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刻篆体“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结体方中寓圆,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
结语: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造型、纹饰等制作工艺的进步,不仅是汉代玉器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就。历史悠久的汉代玉器文化,对弘扬中华玉文化精髓、研究汉代文化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本文只是选取代表性的几件汉玉进行了分析,要想对汉代玉器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审视汉代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进而对汉代玉文化具有充分的认识。
作者简介:术永华(1995.02-),女,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论文作者:术永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玉器论文; 汉代论文; 奔马论文; 玉枕论文; 西汉论文; 纹饰论文; 品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