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黄清华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42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中对照组50例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组50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72.00%,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36.00%,相比之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萎缩程度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程度、活动性以及炎症程度呈现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萎缩程度有关,同时还与肠化程度、活动性以及炎症程度呈现正相关,对于上述病理变化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Ⅰ类致癌物,是在1983年由两位澳大利亚学者发现的,已经成为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同时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与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Hp感染率达到了50%,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消化道传播,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感染率也随之增加,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1]。本文对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包括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0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讨其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中对照组50例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组50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1.63±6.6)岁;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在18-81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2.23±6.8)岁。两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选病例年龄均超过18周岁;②所有患者经过全面的检查与临床症状的观察,均符合慢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2]:①不满足上述纳入标准中的任何一条;②同时参与其他试验的病例不可纳入;③排除消化性溃疡患者;④排除胃黏膜重度异性增生患者;⑤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⑥排除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⑦排除造血系统、肝及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1.3 Hp检测方法[3]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Hp感染情况,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检验,在胃镜下检验胃黏膜标本,在检验过程中应达到黏膜肌层深处,将胃黏膜标本送至组织行HE染色,在经验丰富的人员下进行Giemsa染色后进行阅片,上述所有环节都应符合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Hp感染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慢性胃炎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Hp感染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72.00%,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36.00%,相比之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萎缩程度有关,如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Hp感染率

慢性胃炎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胃病,其发病率较高,在占门诊胃镜检查的胃病中达到了90%[4]。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是胃黏膜出现了炎症或发生了病变,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多发于男性中老年患者。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浅表性的胃炎,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反胃、食欲不佳等。幽门螺杆菌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革兰阴性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胃癌以及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能够促进胃黏膜释放毒素,炎性因子的大量释放导致了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以及恶性病变[5]。

本文研究中,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纳入的100例病例分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阳性率为72.00%,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阳性率为36.00%,相比之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阳性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体胃窦均萎缩的患者的感染阳性率要显著高于胃窦萎缩患者,存在显著(P<0.05),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萎缩程度有关。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肠化程度、活动性以及炎症程度呈现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黏膜的萎缩程度,随着炎症程度的升高而提高。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的提高,活动性、炎症程度以及肠化程度也随之升高,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为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准确反映其炎症程度与萎缩程度。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萎缩程度有关,同时还与肠化程度、活动性以及炎症程度呈现正相关,对于上述病理变化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石建玲,段恋,程波,等.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2):2069-2072.

[2]祁旦巳,张旭彤,高宝辉,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6):3640-3642.

[3]张寅.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特点与基于细胞动力学表型的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4]黄雅慧,郭菊清,刘越洋,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06):1381-1383.

[5]施家强.Hp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素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论文作者:黄清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黄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