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中国贸易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_产业内贸易论文

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我国贸易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论文,业内论文,结构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又译为行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或行业间贸易而提出的,权威经济学文献将产业内贸易解释为“同一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双向贸易活动”。关于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分类,首先涉及到一般贸易分类。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商品有两种通行的分类方法,一种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TC编码),另一种是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简称HS编码)。一般假定SITC细分到3位数或者HS细分到4位数的产品分组为一个产业,所以产业内贸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在同一个分组产业中产品的贸易行为。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家间贸易的一种类型,存在已久。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沃顿(Verdoorn,1960)、巴拉萨(Balasa,1966)等学者发现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的专业化生产及由此带来的贸易大多发生在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人们才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命题:一是产业内贸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还是只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存在?二是产业内贸易产生与扩展的基础是什么,哪些因素在影响着这种贸易的发展?关于第一个命题,沙拉坎(Tharakan,1984)、巴拉萨和鲍温(Balassa & Bauwens,1987)以及其他很多学者都已证明,尽管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但在这些国家中仍然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其份额有增加的趋势;第二个命题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笼统地探讨产业内贸易存在的基础。克鲁格曼(Krugman,1979)、兰开斯特(Lancaster,1980)以及赫尔普曼(Helpman & Krugman,1985)等从不同的假设条件和模型出发,都揭示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相似国家间相似产品大量进行贸易的原因;另一种思路是在对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基础。法尔威(Falvey,1981)等认为,产业内贸易不仅发生在特色或花样上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也发生在质量档次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前者被称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后者被称为垂直产业内贸易,二者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水平产业内贸易与制造业发展的特性有关,而垂直产业内贸易则与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状况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上。徐娅玮(2001)、马剑飞(2002)、赵志刚(2003)、陈雯(2003)、史智宇(2003)和潘向东(2004)等分别检验了规模经济、国内需求、国家规模、经济一体化、FDI、制度等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们的实证检验基本上都认为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确实存在升高的趋势,但贸易模式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然而这些实证研究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方面结论并不一致。 结论不一致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很多研究都没有把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分开来测算,而这两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并不相同;二是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演进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现有研究几乎都是选取我国某一年的数据进行截面研究,因而不能反映贸易结构发展的长期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笔者采用我国1992—2003年12年期间的数据,对我国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对我国贸易结构发展的长期趋势做出判断。

二、产业间—产业内及两种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测度

1.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测度

在对产品贸易是属于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的判断上,笔者参考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1997)的观点,根据产品的贸易重叠程度来进行分类。如果同一组产品的进出口额相差10倍以上,基本上就可以认为该组产品的贸易主要是进口或出口的单向贸易,生产该组产品所在的产业也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反之,如果同一组产品的进出口额存在较多的重叠,基本上可以认为该组产品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表1列出了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具体分类方法。

表1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区分

贸易结构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贸易重叠程度

其中Im[,i]表示第i组产品的进口额,Ex[,i]表示第i组产品的出口额。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把我国1992—2003年间按照SITC Rev.3的3位数分组的0—8类共254组产品的贸易分成两种类型:(1)产业间贸易(单向贸易,One-Way Trade,简称OWT);(2)产业内贸易,并计算这两种类型的贸易结构在总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表2列出了实际计算结果。

表2 我国1992—2003年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比重及产品数

(单位:%)

年份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占总贸易比重 产品数(组)

占总贸易比重

产品数(组)

1992

0.435 93

0.565 161

1993

0.435 94

0.565 160

1994

0.443 97

0.557 157

1995

0.364 81

0.636 173

1996

0.387 95

0.613 159

1997

0.375 87

0.625 167

1998

0.358 85

0.642 169

1999

0.326 84

0.674 170

2000

0.318 87

0.682 167

2001

0.297 78

0.703 176

2002

0.283 78

0.717 176

2003

0.306 83

0.694 171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库地址:http://unstats.un.org/unsd/comtrade/。

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12年中,产业内贸易比重一直都较高,基本上占到总贸易额的50%以上,产业间贸易比重略低于产业内贸易比重,二者的发展趋势明显不同。产业间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43.5%下降到2003年的30%,产业内贸易比重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1995年,二者的比重有较大的变化。另外,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与以往采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① 计算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比略微偏高,但产业间贸易比重减少、产业内贸易比重增加这一贸易结构的发展趋势与以往文献的结论基本一致。

2.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根据产品差异情况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两种类型,笔者采用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的方法对这两种产业内贸易进行测度。该方法假设产品的档次反映在产品的价格或单位价值上②,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范围,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指那些进出口单位价格在此范围之外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而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进出口单位价格在此范围之内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表3列出了对这两种贸易结构进行区分的方法。

表3 水平产业内—垂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区分

贸易结构贸易重叠程度 价格差异

水平产业内贸易

垂直产业内贸易 或者

其中Im[,i]表示第i组产品的进口额,Ex[,i]表示第i组产品的出口额;UV[x][,i]表示第i组产品的单位出口价格,UV[m][,i]表示第i组产品的单位进口价格。

Greenaway et al(1994)把价格范围定在±15%的偏差内,即产品进出口价格比在[0.85,1.15]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在此区间之外的产业内贸易为垂直产业内贸易。笔者认为我国产品的进口价格为CIF价格(到岸价格),包括了生产成本、保险费以及运输费用等,而出口价格为FOB价格(离岸价格),仅仅只包括生产成本,因此在同一质量水平上,单位成本产品的进口价格一般会高于其出口价格,价格范围应该有一个向上的偏差,所以笔者采用的价格范围为[0.8,1.3]。

同样,按照表3的方法,笔者再把上述254组产品中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产品贸易分为两种类型:(1)水平产业内贸易(特色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HIIT);(2)垂直产业内贸易(质量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VIIT)。表4列出了计算结果。

表4 我国1992—2003年产业内贸易结构比重及产品数

(单位:%)

年份 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

占总贸易比重 占IIT比重产品数(组) 占总贸易比重 占IIT比重 产品数(组)

1992 0.0610.10819 0.504 0.892 142

1993 0.0700.12518 0.495 0.875 142

1994 0.0650.11711 0.492 0.883 146

1995 0.0700.10914 0.566 0.891 159

1996 0.0760.12414 0.537 0.876 145

1997 0.0510.08214 0.574 0.918 153

1998 0.0650.10120 0.577 0.899 149

1999 0.0520.07718 0.622 0.923 152

2000 0.1110.16321 0.571 0.837 146

2001 0.0420.06015 0.660 0.940 161

2002 0.0410.05717 0.676 0.943 159

2003 0.1100.15916 0.583 0.841 155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库地址:http://unstats.un.org/unsd/comtrade/。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基本上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其在产业内贸易中的比重占到了80%以上。而水平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较低,不超过20%且在2001年和2002年有明显下降,到2003年再次回升。由此可见,规模经济、需求重叠、要素禀赋相似程度等,这些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影响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不是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产业内贸易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以法尔威为代表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可能更适合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即可能仍然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大部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三、对垂直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分析

由于表4显示出垂直产业内贸易占到了我国总贸易额的50%以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根据进出口价格比落在上述价格范围的左边还是右边,把垂直产业内贸易分为出口低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简称LVIIT)和出口高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HVIIT)。通常我国被划分为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国家,因此,笔者预期我国将大量出口档次较低的产品以换取档次较高的同组产品。图1显示了我国1992—2003年间两种垂直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

图1 两种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演变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实证结果与预期的并不一致,在我国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中,高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增长很快。而低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在1992—2002年间一直在22%之间上下波动,2003年则明显下降。高档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能否说明要素禀赋理论不适用于解释我国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呢?

笔者认为,我国高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与大量的加工贸易,尤其是“来料加工”贸易有关,其发展仍然可以用要素禀赋差异来解释。在加工贸易中,大多数贸易采取进口中间产品,经过深加工后再向国外出口制成品的形式,如果出口的最终产品并不改变产品的分类,与原有的进口中间产品属于同一组产品,但最终产品的附加值有所增加,此时就会表现为出口产品的档次高于进口产品的档次。表5列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在总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表5 我国1992—2003年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

(单位:%)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比重 42.9 41.2 44.2 4750.6 52.2 53.4 51.1 47.9 44.1 48.7 47.5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由表5及表2可以看出,在1992—200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略低于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前者接近于50%,后者略高于50%,并且二者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在笔者所选取的数据中,高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以752组产品(计算机设备)和764组产品(电信设备)为主的工业制成品中,而低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则主要集中在3类产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4类产品(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中,这与我国加工贸易的数据可以对应起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中,其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占到了50%以上,而在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则不足3%。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加工贸易基础之上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表6 三种贸易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检验

编号

被解释变量 常数项 人均GDP

R[2]D-W值

1 产业间贸易比重(OWT)50.86(26.60)*

-0.0025(-8.17)*

0.871.98

2 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HIIT)

5.77(2.71)**0.0002(0.50) 0.025

2.52

3 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VIIT)

43.37(13.15)*

0.0023(4.41)* 0.662.31

注:括号内数值为各回归系数对应的t检验值,*、**分别表示通过了1%、5%显著性水平上的t检验。

随着跨国公司以及制造业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更多的商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不是在一个国家内进行,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生产,即把最终商品的生产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产放在该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正是这种产品的生产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我国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以上面提到的752组产品和764组产品所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为例。目前,我国的ICT产业处于国际垂直分工链条的下游,即处在最终产品生产的组装阶段,国内的ICT产业中,集成电路元件的90%依靠进口,加工后产品的出口又占到70%,ICT产业的这种“大进大出”直接导致了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增加。由此可见,我国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和跨国公司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加入到国际垂直分工的链条,带来了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而与此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国际生产组织的发展则是影响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贸易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由前文可见,我国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三种贸易结构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那么它们各自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许多统计资料表明,产业内贸易确实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越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就越大③。然而,这些讨论都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对一个国家贸易结构变化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纵向考察。笔者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分别对1992—2003年间三种贸易类型在总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行回归,以检验我国贸易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计量方程如下:

LnOWT=α[,0]+α[,1]LnPGDP+ε[,1] (1)

LnHIIT=β[,0]+β[,1]LnPGDP+ε[,2] (2)

LnVIIT=γ[,0]+γ[,1]LnPGDP+ε[,3] (3)

数据来源是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本文第二部分的计算结果。使用EViews4.0软件,得到以下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

在回归方程(1)中,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产业间贸易比重与人均GDP之间为负的相关性,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回归方程(2)的各项检验值均不理想,说明目前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而在回归方程(3)中,垂直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的趋势。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间贸易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却逐渐增加。

五、结论

很多学者在探讨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时,都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笔者则把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划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类型分别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贸易结构主要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间贸易比重略低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而在垂直产业内贸易中,高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又占较大比重,这与我国大量的加工贸易,尤其是“来料加工”贸易有关。规模经济、需求重叠、要素禀赋相似程度等,这些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影响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不是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垂直分工的发展才是我国产业内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仍然离不开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应该注重从加工贸易的技术学习中实现产业升级,努力占据更高的增值环节,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三种贸易形式所占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也各不相同,产业间贸易比重与人均GDP之间为负的相关性,水平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而垂直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的趋势,产业内贸易份额的增加是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然过程。

注释:

① G-L产业内贸易指数由Grubel和Lloyd在1975年提出,其计算公式为:IIT[,i]=1-│Xi-Mi│/(Xi+Mi),其中,Xi为产品i在某一特定年份的出口,Mi为产品i在同一年同一国家的进口。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出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前者表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后者表示完全的产

业内贸易。按照这个公式,国内学者一般计算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略低于0.5,在0.45左右。

② 用单位价值作为产品档次判断的理论基础是:在完全信息下,高价格产品比低价格产品的档次更高。

③ 巴拉舒伯拉曼雅姆主编:《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中显示,非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比重为14.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平均比重为42.0%,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比重则高达58.9%,三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呈逐级上升的阶梯状。

标签:;  ;  ;  ;  

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中国贸易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