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青年心理_工具理性论文

人才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青年心理_工具理性论文

人才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青年成才心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阶段论文,青年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国策实施以来,中国开始了向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迈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正处于起飞阶段。在这种时刻,与现代化进程互为因果关系的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呈现出高涨之势。成才在今天已成为青年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的一个核心内容。具体而言,成才心理是以成就动机为基础的认知、偏好与意向,在表层上将表现出人们对于个人成功标准的看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在深层上则将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取向。

第一,经济增长时代青年成就动机的高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结果并产生巨大能动作用的是,人们追求成功的事业心不断地增强。据2000年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对北京青年的调查结果,就目前最想做的三件事而言,青年中比例最高(51.7%)是“追求事业成功”,其次是“赚钱”(43.3%)和“读学位”(42.3%)。而后两者同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青年身上出现了极其强烈的成就动机或成功需要。与成就动机增强相关的是,人们的信心、独立意识和个性的增强,由此导致了成才自信度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年对自身取得事业成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这种成功自信度随年龄段从高到低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认为自己会成功的人,14-20岁为81.8%,21-25岁为83.0%,26-30岁为70.4%,31-35岁为60.8%,36-40岁为50.2%,41-45岁为47.1%。

第二,择业观更注重自身潜能与价值的实现。近年来的一些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在作为成才基础的职业选择的标准上,青年对于“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符合自己个性”的强调,逐渐超过了先前一些年里对于“收入多少”、“工作稳定”的注重。可以看到,青年的成才观念中将实现个人内在潜能和价值放到了一个优先位置上。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个人今后的发展”(63%)居于首位,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标准;其次是“经济收入”(44%)和“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32%);而“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排序最后,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不看重的。

第三,在成才观上能力本位的思想正在形成。对于成才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调查表明,北京青年中比例居前三位的人分别认为是“准确地把握机遇”(56.3%)、“头脑灵活,敢于创新”(53.5%)和“有专业有技术”(39.2%)。换言之,在大多数青年看来,对成才最具影响力的东西主要在于个体因素,并表现出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从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同样反映出这种能力本位的思想。对于“升迁快的人主要靠什么”,青年中比例最大(45.9%)选择“能力强”。对于“制约你个人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青年中比例最大(54.1%)认为是“学历低”,比例其次(52.8%)认为是“缺乏机会”,比例第三(23.6%)认为是“自身素质不高”。

第四,迈向一个强调个人成就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取方式由世袭(即父辈传承)变成自致(即自我成就),因此,这种状况也就会从人们的成才观上反映出来。调查表明,对于什么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这一问题,北京青年中比例最高(73.5%)选择“才干”。远远高于选择“有靠山”(11.5%)、“请客送礼”(1.9%)。这种心理实质上又是以对制约人们成才的社会现实状况的判断为基础的。对于“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当前社会给人提供的成功机会如何”这一问题,青年中比例最高(53.3%)认为是变得“更公正、平等”。在现实中,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青年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因此,一个更充分强调个人成就的现代社会的来临,是当前青年形成能力本位思想的最深刻根源。

饶有趣味的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公布了一项对中日两国青年职业心理的比较调查结果,其中不仅可以看到对于中国青年成才心理状态的一次特殊透视,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对处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种发展背景下青年的成才心理进行了比较。在择业标准上,中国青年对“能发挥能力和个性”的选择排在最高序位上,选择“为了成为成功人士”的比例是日本青年的三倍。日本青年更注重平常化、轻松化的生活,在择业标准上选择“工作有趣”的序位最高,想当成功人士的比例只是中国青年同项比例的三分之一。

强烈的成就动机使中国青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上有所偏重:更倾向于追求事业成功而一定程度地忽视个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从调查结果看,认同“为了晋升可以牺牲一点个人生活”这一看法的中国青年比例是日本青年的两倍多;而对于“是选择事业还是家庭”这一问题,中国青年选择“家庭”的比例只是日本青年的三分之一还少。

在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实现进程方面,中国青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成为公司的中心人物,积极而紧张地工作”,表现出一种追求竞争的倾向,而许多日本青年则选择“成为和大家关系都很融洽的人”,表现出一种寻求和谐的倾向。

在工作目标方面,与日本青年相比,中国青年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的需求,他们更多地认为“自己有信心在工作上受到好评”、“即使上司不说,也会通过独立思考做工作”,表现出更明显的进取创新取向。而日本青年更多地“喜欢做一成不变的工作”、“会好好听取上司和同事的意见”,表现出更明显的求稳守常取向。

通过从与置身后现代化阶段的日本青年相比较所呈现的差异性,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置身现代化起飞阶段的中国青年的成才观及其所反映的更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更广泛的社会心态。

在社会学视野中,个体化是现代化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它具体表现为对于个体潜能与价值的尊重,对于个人努力与成就的肯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价值观念层面上必然表现为个体取向的逐渐增强。现代化的另一种重要的文化动力是工具理性的增强,注重科学与效率则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现代化经验中,晚发型现代化常常有一个特点,即表现出一种对工具理性的极度或偏激的追求,这一状态可谓是一种“后发劣势”,例如在国家层面上所产生的GDP崇拜,在个人层面上所出现的唯实用化倾向,等等。

正因如此,如何避免工具理性极度扩张造成对人文精神全面冲击,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避免变成经济动物,如何在高科技时代避免变成机器奴仆,如何在消费主义声浪中避免变成缺乏反思力的“消费品”,这都是青年在树立成才观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深刻思考并作出实际选择的。

现代化在呼唤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外语等等成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热门专业。这体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但是,现代化充满了悖论性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时时存在并表现出来。当实用学科成为热门时,常常出现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被冷落的现象。如果没有一批人立志想成为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等的话,的确不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幸事,而这种状况就会构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陷阱”。

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气质作为支撑和动力。晚发型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资源就是“后发优势”,其突出特点就在于充分吸取早发型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以避开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陷阱”。而这种“后发优势”也应该充分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精神气质和文化发展方面,也就包括了作为一个具体部分的成才观。

青年发展在根本上依赖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在当前,要形成与我们的时代和社会相符合的成才观,则有待于两种重要条件的形成:一是遵循新发展观的社会发展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完善,二是通过文化创新建立起崭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

崭新的成才观要求青年应该在努力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生活世界,在强调个体价值的同时又注重对社会的关切;在力求使事物科学化、技术化的同时,又不要忘记了人本化、人性化;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又不要忽视了终极关怀。总之,力求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达成一种更合理的和谐,其结果将可以使青年的成长成才在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实质性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扮演一种史无前例的重要角色。

标签:;  ;  

人才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青年心理_工具理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