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全球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教育问题也被一些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人们还只是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认识环境教育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境教育问题,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开始了将环境与发展教育纳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实践,努力培养人们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表明,通过环境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由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环境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克服对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环境的忧患意识,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

1.高校环境教育是国家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

《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指出,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高校环境教育在国家环境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重视和加强高校环境教育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2.环境教育是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题中之义

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是建立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科学的学科课程体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科结构,更新教材内容,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摒弃陈旧的思想,是培养造就跨世纪高级人才的重要基础。环境教育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在高校中进行环境教育,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和教育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体现了现代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环境教育是高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大而言之,人类面临环境的挑战,环境问题超越地区和国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小而言之,克服日常生活中“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养成符合生态伦理观的行为方式,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是当代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环境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高等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20世纪后期,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进入茫茫宇宙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探索。但是,迄今为止人类不得不承认宇宙中没有存在与地球相似的星球的迹象。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保护会议向全人类发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忠告。这也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具体而言,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正确的自然观

联合国环境署等部门发表了一份题为《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的报告中指出: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快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罗马俱乐部的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原材料的使用量将以指数速度增长,不可再生的资源即将用尽。人们可能从未预料到,地球上的资源竟会出现短缺,就连人类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然而这确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土壤与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森林的破坏与物种的灭绝,再加上日益严重的能源困境,这就是当代社会深切感受到的资源压力。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以“没有人类的劳动参与就不可能有价值”为由,断定环境是没有价值的。恩格斯在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时曾说道:“其实劳动和人及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一切自然物都具有二重性:其一,作为环境要素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起着稳定环境和平衡生态的作用,如水、生物以及空气、土壤、岩石等都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其二,作为资源被人们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我们正视环境的价值,主要是要正视其前一方面的价值。

人类应确认生物和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权利和地位,从而自觉地善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最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主体性立场。必须把人类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放弃孤立地、主观地看待人类权利的态度。

2.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人类获得物质财富能力的增强,“消费主义”、“享受主义”越来越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一些人把所消费掉的东西的多少,消费水平的高低,看成事业成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人变成了消费机器。这引起了一些思想家的强烈批判。

人类应该树立“全面的需求”与“适可而止的消费”的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需求应是全面的,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但绝非惟一的需求,还应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础,精神需求是物质需求的升华。人的消费应是在维持和延续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的消费。在生活方式方面要走绿色道路,避免过度的浪费,包括对能源的消耗,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对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在消费中要特别注意树立生态消费的新思维。联合国对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欧洲有2/3的人愿意为环保支付额外的税金,他们宁肯降低物质消费,也要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这说明许多人已把自然保护作为消费需求的重要目标。

3.正确的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这种发展模式把工业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的惟一尺度,把国家工业化和工业文明当作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志。这种发展观及其实践模式受到来自经济发展自身的严峻挑战。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的发展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加快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其惨重的代价是有目共睹的。

从70年代起,社会发展的概念进入一个新阶段。1983年联合国提出了“综合发展”的新观念。1992年6 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一是整体发展,即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能确保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三是公平发展,即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分配物质财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人类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全新的伦理道德内涵,要求人们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节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人的权益。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道路上树起的一座里程碑。它告诉人们:人不能离开环境生存,也不能脱离环境去发展;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须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我国也已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与“科教兴国”相提并论的两大战略。

三、加强高等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高校有一些自身的优势。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已经开始从道德层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环境的恶化,大都是人类的行为失范所致。人类如何克服环境的恶化,合理开发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不但需要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还需要人类的“自律”,即道德的约束。高等学校应该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向学生灌输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伦理观念,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这样,一方面可给德育和思想工作增加新的内容和活力;另一方面也使环境教育找到了主渠道,使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了可靠的依托。高校的德育教师和政工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环境意识,开展调研,寻找切入点,善于把环境教育与德育及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2.必须把环境教育目标贯穿于学科教育之中

高等教育中不同专业的学科教育在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哪一门学科,在不同的层次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亟待加强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整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环境教育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由于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不多,有待教育界进一步探索。

3.开设环境教育系列课程

开设选修课是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类选修课来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也为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借鉴。

在大学生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要考虑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可以根据校情开设下列课程:“可持续发展”、“环境学概论”、“人口学概论”、“环境保护”、“生态学概论”、“生态经济问题”、“野生动物资源”、“城市生态学”等。在经过精心设计而开设的课程中,有的是全体学生都普遍需要学习的,有的是文科类学生需要学习的,有的则是理工科类学生需要学习的。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开展环境教育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

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办展览、办讲座、组织收看电视或录像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和“长江特大洪灾”、“黄河断流”等重大事件为主题,在校园内利用墙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宣传工具,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加强对学生的灌输和影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还要通过环境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教育实践对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参与意识等具有促进作用。例如,抓住“创建文明校园”工作的契机,在组织大学生整治、优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开展“爱我校园——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的主题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从自我做起,促使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有积极作用。首都部分高校的实践证明,成立学生群众性的环境研究社团,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等,都是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有效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实践,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  ;  

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