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_能源安全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中国论文,能源安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967;D922.6

1 国家能源安全概念及构成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能源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能源问题不仅成为21世纪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而且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能源问题的核心是能源安全问题,也就是要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稳定和使用安全。主要两个部分组成:第一,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经济安全性),是指满足国家人口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主要涉及能源生产和能源运输领域;第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是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图1),主要涉及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领域。

2 中国能源供应保障研究

2.1 能源需求

能源需求是能源供应保障的前提,科学认识能源需求,是研究能源安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首先,探讨能源需求动力。史丹[1~4]对能源与经济发展进行了长期研究,认为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韩智勇[5]认为总体能源需求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能源强度下降,夏明[6]利用2000旧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产业关联变动与能源需求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是解释能源需求变化的重要变量。其次,总结需求规律。张雷[7]完整建立了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理论,包括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时间效应是指区域开发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一种倒“U”字形,空间效应是指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国家或地区空间消费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资源供应保障的模式的变化。需求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能源需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进行能源需求预测。为了准确进行能源预测,1980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中国能源政策纲要研究”、“中国能源战略研究”等研究,建立了一些预测模型,如“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我国中长期能源模型体系”,对于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剖析,对影响能源需求的基本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等)作一系列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能源需求的预测,在这些基本假设和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和实行的可能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来确定未来能源需求的可能范围。这些成果为有关部门制定能源规划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附图

图1 国家能源安全概念及构成

Fig.1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2.2 能源生产

能源生产是能源供应保障的核心,能源生产涉及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学者都试图建立适用的模型,对能源生产进行预测。传统的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模型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都难以对能源生产系统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了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田立新[8]利用非线性函数模型,运用混沌时间序列建模及其预测技术、混沌动力学原理、模糊集和模糊逻辑原理对能源生产进行预测。傅瑛[9]建立能源生产函数的哈维尔摩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作短期预测。郑照宁[10]建立了一个中国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把能源作为一种投入,并考虑产出随时间的变化,并用岭回归方法估计了它的参数。尽管各种不同的模型都有其局限性,但是这些都对我们科学认识能源生产规律起了重要作用。

2.3 能源通道

能源通道是否安全是关系到能源供应保障的重要因素,马六甲海峡、中哈石油管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引起学者高度重视。林锡星[11]分析了马六甲海峡在我国能源运输中的地位及风险,陈支农[12]分析了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于中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陈秀山[13]、李彦军[14]、张莲莲[15]等对西电东送所产生的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效应影响,西北地区电力外送能力,西电东送对区域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杨青[16]、赵国通[17]、邢治河等[18]分析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背景及重要意义,西气东输的成本及生产与消费利益平衡问题的复杂性。很多重要的能源通道经过多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的不同省市,加强能源通道的研究,协调好相互的利益。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3 中国能源使用安全研究

3.1 能源消费

能源使用安全是建立在能源消费基础之上的,能源消费特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能源使用效率等问题成了能源消费研究的重点。首先,总结能源消费特点,如韩可琦[19]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张晓平[20]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特征,耿海清[21]分析无锡市1990~2002年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进态势。其次,阐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杨朝峰[22]对中国1952~2003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张宗成[23]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节能率方面分析经济增长却伴随着低能源消费这一现象,吴巧生[24]对比分析了美国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得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论。第三,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蒋金荷[25]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T.莱佛雷[26]研究表明中国是终端能源密度下降最为迅速的国家,但仍是终端能源密度最高的国家,张宏武[27]、宣能啸[28]通过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提出了研究我国能源效率的方法及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曹征彦[29]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的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

3.2 能源建设安全

重大的能源项目建设通常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为此,很多学者对我国能源项目如核电站、大型火电站、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安全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涉及因素多,科学家们分析了三峡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一面,如可有效地控制长江洪水,利用水能资源发电,三峡水库将有效地调节长江不同季节不均衡的流量分布状况,可提高枯水季节的下游水量等。同时也分析三峡工程对环境不利的一面,如淹没大面积库区耕地、移民工程规模庞大、长江泥沙运动规律发生变化,水库的形成将改变水生鱼类的生活环境等。对于能源工程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也是能源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

3.3 能源使用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始终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尽管现代及新兴燃料矿种(石油、天然气、核能及水电)地位的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燃料矿种(煤炭)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大量的能源消费使用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我国对能源使用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影响方面。首先,分析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陈长红等[30]分析世界各地的能源消费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汇总了全球CO[,2]排放及各大洲的CO[,2]排放贡献率。张雷[31]采用具体的评价模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其次,分析碳减排的对策,郎一环[32,33]总结了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CO[,2]减排的经验,分析21世纪头20年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能源节约与C0[,2]减排的具体措施。蒋金荷[34]给出了在满足我国人文发展潜力条件下我国可能的碳排放空间及主要政策建议,陈文颖[35]分析六种减排情景对GDP的影响。王海建[36]构造了中国18个部门的能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王守荣等[37]分析了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特点、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能耗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及其发展趋势,在温室气体限控上提出能源效率与人均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人均GDP发展水平、与技术转让相联系的准则。此外,农村以生物质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王效华[38]讨论了因生物质能源消费引起的有害气体排放量及其未来的变化。

4 国家能源安全的政策及法律保障研究

4.1 国家能源政策及战略

建国以来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实行的是“开源战略”: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经济要发展,能源也要发展,经济发展快,能源生产也必须快,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越好。改革开放后伴随广义节能工程理论的形成,新的能源发展战略“广义能源效率战略”[39]形成,在此期间加强了对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研究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高度重视阶段(表1)。

表1 1978年以来中国能源战略、能源政策研究

Tab.1 The research on China' s energy strategy and policy since 1978

  主要成果时间

起步阶段

 国家能源政策研究 1979~1982

(1979~1990) 中国能源经济区划研究

 1982

 中国农村能源区域规划

 1990

发展阶段

 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1997

(1991~2002)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 1997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1994、1997、2001

高度重视阶段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2003

(2003至今) 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4

 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2004

在起步阶段,主要进行国家能源政策研究[40],中国能源经济区划研究[41],中国农村能源区域规划[42],对能源战略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在发展阶段,国家计委主持《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43],中国能源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中国能源战略研究》[44],从1994年起中国出版了1994、1997、2001、2003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能源战略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者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刘毅[45,46]、范业正[47]、李志刚等[48]分别对长江产业带和中国沿海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陕甘宁接壤区能源发展战略,赵媛[49]提出要树立大能源系统观。在高度重视阶段,由于2003年以来中国能源短缺问题严重,能源战略和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3年国务院总理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课题,2004年完成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和《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

4.2 国家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了一系列能源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表2),这些法律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缺少起“龙头”作用的能源基本法,《石油法》、《天然气法》和《原子能法》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原则尚在进一步论证,现有的一些能源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国家能源安全和储备缺乏法律保障,研究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是保证我国能源行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表2 中国能源问题相关法律

Tab.2 The law related China' s energy problem

现行法律 颁布时间

电力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1995

煤炭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996

节能新能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8

环境与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

 2004

水利水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5 国外学者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关注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首先,分析中国能源消费问题。John Byrne[50]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种种问题,Kang Wu[51]全面分析中国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发展历程,Jonathan E.Sinton[52]等从工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1996~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下降的原因。ZhongXiang Zhang[53]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John Byrne[54]Yemane[55]分别研究内蒙古和上海的能源消费问题。其次,评价中国的能源政策。Eric D.Larson[56]评价了未来中国能源技术战略,并讨论了未来五十年要使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Yanrui Wu[57]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源行业放松管制的过程及其对能源政策、所有制、国外投资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第三,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进行预测。Paul Crompton[58]利用BVAR模型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Detlef van Vuuren[59]等利用IMAGE/TIMER模型对我国未来10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进行预测,James P.Dorian[60]等分析未来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地区的能源合作的可能性和具体合作途径。此外,在中国能源大规模进口及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研究,对中国能源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6 研究述评及展望

6.1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关系到未来国家能源安全命运的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能源使用的安全性、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我国制定能源战略的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大规模工业化时间还很短,对工业化进程的能源需求、生产、运输等规律研究还很不够,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的远景趋势的分析不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总趋势,以及世界资源可能的再分配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也尚欠缺,理论远落后于实践。这导致了宏观上对国家的能源需求预测不准,对未来形势判断错误,如近几年以来出现的能源“三荒”现象(煤荒、油荒、电荒),就是对形势判断严重失误的表现。以煤炭行业为例,2000年、2001年、2002年,国家确定全国原煤产量控制目标分别是8.7亿t、9.5亿t、10.5亿t,并要求层层分解落实考核,且连续几年都不许建设新煤矿,由此导致2003年以来煤炭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为许多煤矿超能力生产留下了空间。据资料,2004年,我国有安全生产保障的煤炭生产能力12亿t,却生产了19.56亿t,超产能力7.56亿t。

6.2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展望

就中国的发展而言,国家能源安全正在经历从供应保障的稳定性为主向使用的安全性为主过程的转变,其动力则主要来自本国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任务在于:如何逐步实现从满足人口整体数量的增长转变到服务人口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来[61]。为了科学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对中国能源安全作系统分析和研究,基于此未来能源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能源消费的社会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国家能源安全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特征;

(2)能源保障的空间组织特征及有效空间组织,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3)能源消费环境破坏的代价及治理成本;

(4)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能源价格变化、能源对外依存及其代价分析;

(5)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替代能源开发及风险分析。

能源安全由能源供应稳定性与使用安全性两部分组成,涵盖了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等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学科都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综合性的研究还很不够,今后迫切需要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并与有关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学术团体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对能源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制定科学能源战略、政策以及相应法规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建议。

收稿日期:2005-07;修订日期:2005-09.

标签:;  ;  ;  ;  ;  ;  ;  ;  ;  

我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_能源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