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骨科医院急诊科 贵州贵阳 550007)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效果,为后期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急诊科病人进行试验观察,随机将其分为试验与对照两组各53例,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达(9.73±0.25),远高于对照组的(7.47±0.29);试验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程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患者;抑郁;焦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178-02
医院急诊科既是重点科室,也是高风险科室,一般就诊患者有起病急且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既给病人家属带来痛苦,也给医院带来纠纷,因此急诊科护理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1]。随着各大医院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逐渐实施,其临床护理纠纷投诉率也逐渐下降,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也逐步提升,为进一步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急诊科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现选择了106例急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现将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诊病人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与对照两组各53例。实验组患者有男34例、女19例,年龄介于20~78岁,平均年龄(43.5±3.4)岁;对照组患者有男30例、女23例,年龄介于22~81岁,平均年龄(44.6±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无各类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包括血压、心率、脉搏以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的日常监测,同时也给予患者日常的生活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并开放静脉通道。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
(1)实施APN优化排班模式。应建立分组连续性排班制度,小组成员应依照人员资质遵循新老搭配原则,这样则可以大大减少护理值班人员的排班次数,提高其睡眠质量,从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升护理效力。
(2)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急诊科病人一般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且复杂多变,护理人员应结合病人实际病情,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能够根据病人病情的转变,选择合理的应急方案。因此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定期演练制定好的相关应急预案,同时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医护人员的配合默契[2]。
(3)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不仅急诊病人对于突如其来的病情手足无措,其家属一般也情绪激动、神情慌乱,因此应建立相关的家庭支持系统,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向其讲解病情发展及其注意事项,疏导病人及家属缓解不安情绪,积极应对接下来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依据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总体评分,评分越高,则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以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价表的方式,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打分,满分为十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如下表所示。
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抑郁、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具有较低的抑郁、焦虑情绪,而且对护理服务质量相对更加满意。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新型护理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兼顾病人家属情绪,并派专门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病情讲解及心理疏导[3]。因此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更加适合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急诊临床的护理模式。
上述研究显示,我院急诊科在采取优质护理模式之后,病人的抑郁、焦虑情绪显著降低,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得到显著提升,充分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优越性,建议临床广泛推广,为后期治疗提供良好护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菲菲.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3,31:124-125.
[2]张英姿.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4,23:80-82.
[3]游秀梅.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6:244-245.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急诊科论文; 实验组论文; 焦虑论文; 病人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