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管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的功能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建筑设计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而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运用可拓学的相关理论,比如传导、菱形等思维模式,可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从而有助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可拓思维
1、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学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筑设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拓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发展的主导性思维模式。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如果不能顺利体现出来,设计方案势必会流于俗套,毫无特色。为了实现创新思维的成功嵌入,设计师应当合理应用可拓学中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将创新思维融入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应用可拓学进行建筑创新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使用合理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对设计思路进行归纳、集中和整理,然后通过文字、图形和数据体现出来。可拓学是建筑设计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思维模式,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创新。
2、可拓学中的主要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下,设计师通常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构想设计方案,灵感是可与而不求的东西,如果有就用上,如果没有就采取过去的方案来解决。但一旦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建筑设计方案变得乏善可陈,缺乏新意。现实需求迫切要求我们将可拓学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可拓学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包括有创新学、思维科学、建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可拓学提供给设计师许多新的思维模式,例如逻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和传导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等。对于这些新的思维模式,设计师如果认识不足,很可能无法在实践中形成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很难付诸于实践。所以,要加强对可拓学的学习和应用,了解这些新的思维模式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1 菱形思维模式
所谓菱形思维模式,主要有两个形成阶段,即收敛性思维阶段、发散性思维阶段。对于而发散性思维而言,通常又可以称为一级菱形思维模式,同时发散性思维模式也可形成多级菱形思维模式。从实践来看,菱形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人的思维过程具有一致性,同时也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人的创新思维认知体现。对于菱形思维模式而言,其可描述建筑设计新思维,菱形思维模式虽然对建筑设计创新有非常大的影响,但也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创新原则,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创新;②目的原则,即设计时应当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目的一定要明确;③实际可操作原则,即建筑设计方案一定要有实际可操作性。
2.2 逆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模式,作为可拓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逆向思维,即以反向思路来分析和考虑问题,该种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来的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该种思维模式,让建设设计师们认识到既可以从正面去考虑问题、设计方案,又可以从逆向进行思考。虽然逆向思维模式与传统逻辑向背,但是经常会出现新的观念和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学领域也存在着逆向思维模式,比如属性、原理以及方向逆向等,而且已有效地应用在了实物、问题创新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中可以看到,可拓学领域的逆向思维,主要有利用反物元、逆蕴涵以及非物元等思维模式,有利于人们的理解和应用。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部分建筑设计过程中已采用了逆向思维,然因设计思路有待进一步清晰化,所以需要利用可拓原理、方法等,创新性分析建筑设计。比如一位建筑设计师设计老年居住房屋时,意识到若在室内设计相应的扶手共老年人使用,则可能会影响部分老年人的心情,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而且还会对房屋的整体美感产生影响。基于这一考虑,该设计师最终采用装饰架、柜子等结构来取代扶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美观度,另一方面还有可以有效避免对老年人产生心理影响。从本质上讲该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非物元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对于错层型住宅室,尤其是内楼梯建筑物,当然也可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这种方式效果非常的好。
2.3 传导性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好的思维模式能激发人的潜力,让他们的行为创新性。可拓学中的传导性思维模式全面总结了传统思维模式,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传统思维定式的特点和优势,推动设计师把握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创新形态。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在数据上和经验上给予建设施工最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北宋丁渭在设计皇城建造方案时,就采用了这种思维模式。被大火烧毁的皇城需要重建,丁渭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重建时间短、工程量浩大、运输不便等。他在设计重建方案时考虑到各个环节的传导关系,做出了如下方案:首先挖掉皇城门前的土,就地进行烧砖,避免运输材料的麻烦更节省了时间;接着将河水引入挖开的渠道里,通过这条人工河把远方的木材和石料运送过来;建筑用水便是就地取水;最后把建筑垃圾填埋进大坑,修整道路。丁渭利用了传导性思维,使建筑各环节环环相扣,不但节省了时间和资源,更降低了施工难度。
2.4 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
实践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事物均具有正负、潜显以及软硬和虚实共轭部分,而且在特殊情况下,上述共轭部可以互相转化。若想对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认知,需对共轭部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对策。值得注意的是该种思维模式即以共轭分析原理、变换原理作为基础。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有利、或者不利、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显在问题与潜在问题也可能共存,而这些均可以共轭思维模式解决之。
3、建筑设计创新与逻辑思维模式
3.1 普通逻辑思维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普通的逻辑思维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初级产物,后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都是由普通逻辑思维发展而来的。建筑设计的基础也正是普通逻辑思维,普通逻辑思维主要是以建筑工程的技术条件、环境等因素作为依据,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行建筑创新设计,可以很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建筑形态塑造的需求。
3.2 形式化思维模式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普通的逻辑思维只是大众化的思维模式,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但是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普通的逻辑思维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运用更高的形式化程度的逻辑思维模式。以我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例,设计人员对建筑的外形设计提出来一些方案,但是人们很难根据方案想象出具体的设计效果,这时便采用了形式化思维模式对建筑进行分析表达从“水”这个概念联想到游泳中心,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3.3 辩证逻辑思维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辩证逻辑思维由黑格尔第一个提出,同时他也提出了相应的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形式和规律,在黑格尔开来,辩证思维的形式是同内容联系着的不可分割的形式,是以客观存在的世界的变化发展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思维便是将人们的认识更为深入地应用到事物本质中。
结束语:
可拓性是对某项事物不断创新的根据,将可拓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思维领域使可行性的,其可有效解决则样创新等问题。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的可拓思维模式,融合了可拓学、建筑学以及创新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交叉和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王蕾.中国住宅设施.2016(03).
[2]陈颖.浅谈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J].民营科技,2014,07:171.
[3]王杨.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6,06:32-33+57.
论文作者:王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4
标签:思维模式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逻辑思维论文; 建筑论文; 思维论文; 菱形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