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位廉洁的县委书记一直奉行“不送礼、不收礼”的为官之道。逢年过节就举家外出躲礼,平时难以拒收的礼也一律上交纪委。然而他的这一举动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和挤兑。有的说他沽名钓誉,有的认为这样的书记不会“团结”人,干不出啥大事来,一些同僚也明显疏远他。在一次干部民主测评中,这位廉洁书记得分竟然排名靠后。他无奈地感叹道:“腐败易,不腐败太难!”
想当清官竟遭到孤立、排挤,一些正常事变得不正常,不正常的事反倒习以为常。这是我们不可小视的生存环境。某县长因病住院,为了躲避送礼者,偷偷地住进了医院的妇产科。廉洁竟然不敢光明正大,需要“偷偷摸摸”,可见“养廉”环境的恶化。如果同流合污被视为与大家打成一片,当清官被认为是不合群;如果廉洁者要承担不被理解的风险,要忍受碰壁的尴尬,那么,这样的“养廉”环境,让官员们如何做到廉洁奉公!
其实,并非所有的腐败分子一开始就不想廉洁,有些人是不敢廉洁,怕影响同事关系,怕被排挤,怕吃亏。即使一些落马的贪官,也并非一开始就立志要当腐败分子。他们中有不少人起初对腐败也十分反感,对行贿受贿也看不惯,不适应,只是后来被“环境”改变了,发觉清廉那一套吃不开,于是由反感到渐渐适应,从不习惯到慢慢习惯,在尝到腐败的快感后,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一个干部的廉洁与否,自律非常重要,但自律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基础。当官员们发觉自律那一套行不通、与现实存在反差、廉洁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时,其“养廉”的意识会开始弱化,贪的观念不断强化。当通过正常渠道不能获得公平晋升,争取不到资金项目时,势必要走旁门左道。人皆有其弱点,一个人长期在河边走,“湿鞋”的危险总是存在的。尤其是那些身处炙手可热岗位的领导,更是一些宵小之徒进攻的重点。远华走私案中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何以被赖昌星的“金弹”、“肉弹”俘虏?其原因,显然不完全是缺乏自律的问题,不少人恐怕也是身不由己,被动腐败,问题的关键是廉洁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养廉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会使好人无法继续当好人,甚至变坏。如果人们“笑廉不笑贪”,社会上的“廉者不香、腐者不臭”,廉洁得不到公正的回报,谁还再去立志“养廉”?“养廉”不仅要强调自律,更要在净化“大环境”上下功夫,即从社会舆论上,从用人导向上,从价值取向上着手建设,形成“崇尚廉者,鄙视贪者”的社会氛围。
然而,让人感到可怕的是,如今有许多人把受贿行为视为正常的“礼尚往来”,把行贿行为视为为集体争取项目的“润滑剂”。这从另一个侧面透视出社会规则的扭曲。窃以为,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腐败的习以为常和对反腐败的麻木。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做坏事,制度不好会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净化“养廉”的环境,创造一种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比单纯查处几个贪官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