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种哲学层面的诠释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社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层面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由80年代末开始在国际上提出并流行,意味着一场社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透过这一新的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所看到的是人类对今天与未来的一种普遍忧虑,一种交织着近忧与远虑的世界与人类的命运关注。理性时代孕育了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们开始了解与接受这个新颖的概念时,它就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经济增长方式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更为深广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导向。因此,从哲学层面对它加以诠释,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它的本义上的内在呼唤。
一、可持续发展是从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工业化付出的代价中总结出来的发展理论,它是对既往片面的社会发展观念的批判和创新,是现代理性思潮介入社会发展现实的积极产物,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是针对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建设发展引发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正如许多评介文章所说的,这些问题主要是:人口的剧增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掠夺式开采和过渡消耗已造成了资源的匮乏,有限的资源已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况;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正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趋恶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仅已经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人类在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宏伟的现代科技成就的同时,正逐渐陷进一个自己设计的怪圈之中,“越想发展就越发展不起来”。大量的统计表明,现在的边际生产能力已很难大幅度提高,原因就是人们为发展而付出的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这不但减缓了当前的发展速度,更加深了今后的发展矛盾。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旨。
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直接产生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但是一旦它确立并成为多数的共识之后,它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发展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减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继续发展。因此,这一理论具有十分广泛的涵盖面:(1)从历史纵向座标上看,它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套路的一种摒弃,它使得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时,开始意识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步消除人类施加在环境、资源上的负面影响。(2)从现实横向座标上看,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人们改善资源利用状况,降低环境成本,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而有后续力地增长。(3)从长远来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涉及到某国某地发展快慢的问题,而且将使人类社会以一种崭新的、高层次的方式进行发展。(4)从时空跨度上看,它是世世代代延续不断的发展,不是短期行为下的发展;它不是以局部利益牲牺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以区域利益牲牺全球利益的发展。(5)从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上看,它是各要素系统协调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单打一式的发展,它是内涵型、质量型的发展,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人类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
显而易见,可持续发展观的背后,流动着一股思潮即现代理性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的兴起,是本世纪下半叶国际思想哲学领域的一个趋势。工业化浪潮、冷战、高度市场化、科技竞争等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矛盾,使人们的视点越来越向全球人类终极命运聚焦,不断反思之中的人们同时也不断探寻着新的价值支点。新的哲学理念的介入与引导,使人们从传统的短视的利益驱动型发展中解放出来,在自省和理性的烛照下,重新选择人类今后的发展趋向。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正是这种选择的必然结果,它表明人类对发展规律的把握在自觉的阶段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增长的量与质、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使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统一起来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基本内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卓有成效的可持续发展,而基本前提仍然是生产力发展问题。在这一点上,可持续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离开了这点去谈发展就是空谈。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对此,邓小平同志有过大量的论述。“发展是硬道理”,就是他所揭示的一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命题。
加快发展,有一个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发展”,二是要“可持续”,即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能稳定地持续下去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来看,这一思想所更关注和强调的似乎是后者,这正是它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所在。因此,可持续发展观所昭示于人的认识价值之中也就别具了辩证思维的亮点。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处理速度与效益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关键,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了这点,可以看作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贡献。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有利于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后劲和张力,对社会的全面良性发展也是有利的。可见,只有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发展中各系统与要素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并重与协调发展之中,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于与之相关的系统之中,而且又包含着一定的子系统;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系统的运动,而不是单一系统或单一因素的运动。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传统的单纯的经济增长观,是违背辩证法的,也是形而上学的、非系统的、静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发展问题上的系统论,它建立于系统科学的认识方法之上,是应用辩证的、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看未来、看发展的结果。在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这种系统的发展观对人们的启示是十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发展的诠释可分为如下层次:一是既要当前发展,又要协调永续发展,即发展阶段性与发展连续性的统一;二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相应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即各发展要素的相互联系与整体性的协调;三是既要人和社会的发展,又要自然、环境的相应发展(平衡、再生,也是一种发展)。也就是说,把宇宙、地球与人类、社会;把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把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与自然生态领域(也属物质领域范畴,这里单列是为了突出强调),都置入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综合地进行思考和把握,寻求达到整个系统运动之中的最佳选择和结果。
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从经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而从社会文明的层面上说,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并重与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已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精神文明的概念,不是来自于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通常是以文化等概念来涵盖精神文明的。在我国,把它作为与物质文明对应的包括文化、道德、风尚、信仰等整个精神领域。把精神文明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并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是:第一,任何人类的社会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物质活动,总是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可持续发展的诸条件中离不开精神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的精神文明力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可持续发展所要求达到的社会全面进步理所当然地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理想境界必须是发达的物质文明与丰实的精神文明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它的条件、动力和标准。我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两手抓”,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是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中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以人为中心的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最终成为解释人类全部文明史的唯一途径。自18世纪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以来,不论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他们的世界观不同,但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逻辑思路去构筑各自的社会历史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等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高价值尺度,一般意义上说,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迄今无可置疑。然而,“以人为本”也好,“以人为中心”也好,一但被无条件地扩大延伸之后,也会带来出乎意料的误导。近几年来,出现了一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分歧所在,就是如何诠释和界说“以人为中心”。不是要不要“以人为中心”,而是片面强调“以人为中心”会产生怎样的误导。这场争论的缘起,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样,是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化、紧张化。由于工业化所带来的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这种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继续生存和长远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开始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争论的焦点是:在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强调其对立性的一面,还是强调其统一性的一面?显然,理论观念的侧重点不同,引发的行为价值取向也必然不同。撇开争论本身的是非不论,争论中引发的一些新的问题倒是很值得人们注意:一是人类应如何对待自身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二是人应如何在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对峙与共存、对抗与互赖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三是衡量人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标准是否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程度。
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对这一诘问的第一声回响。正如前面所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现实基点是为了寻求如何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透过这一理论的表层,深层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问题。在这点上,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人自身的发展,而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去实现,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只有自觉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类的文明进步,必须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的总和。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也是一种文明,而且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基础和条件。我们在讲文明的发展时,常说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现在,也许可以进一步补充一个观点,即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文明是其它文明发展的自然基础。假如这个补充在逻辑上成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理论所突出强调的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发展观,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观的一个丰富和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在理论研究领域引发出许多新概念。例如,在文明的范畴中,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之外,提出了“生态文明”;在发展范畴中提出了“永续性发展”、“再生性发展”;在文化范畴中,派生出“生态文化”、“环保文化”;在价值范畴中,派生出“生态价值”、“生态平等”、“再生性价值”、“共生性价值”等等。这些概念范畴最后是否能被科学语言系统所接纳,可以暂不去管它,但它们在哲学价值观念上大大拓展了人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眼界,导示了新的文明发展思路,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价值和思维价值。
第四,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增强国民现代化综合素质提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建构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迫切课题。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一切有效的经济手段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当代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我国的国民综合素质,无论是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要求来看,还是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增强国民综合素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因此,我们党十分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时,明确指出要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跨世纪工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以更加昂扬、奋发、文明的素质形象,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