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历史试题论文,考文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特点
1.稳中求变,保持稳定。从整体看,各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结构、分值、题型、命题原则、指导思想及能力要求等方面与近几年大体一致,尤其是全国文综卷除试题难度略有提高外,其余方面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地方卷历史试题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各具特色,如北京卷共有5幅历史图表,设问也注重情境设计,四川卷则考查了历史上杰出女性对社会的重要贡献,这些都令人瞩目。
2.立足基础,突出主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以教材的主干知识为高考命题的着眼点。除全国卷外,北京卷、天津卷、四川卷、重庆卷各卷的试题题材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托,而且皆属于高中阶段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必然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
3.强调能力,稳定导向。今年全国文综卷力求避免简单记忆的试题,加强分析、理解、比较、归纳、概括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其他各份试卷也都注重考查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或依据材料信息之后进行理解、分析、概括和应用的能力,体现了试题设计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4.关注现实,隐性立意。今年文综历史试题除北京卷以“人文奥运,古都北京”进行显性命题外,其余都一改往年对时政热点问题或历史大事件直截了当追捧的方式(如去年全国Ⅰ卷的“万隆会议”等),而是通过隐性链接,比较艺术、技巧地反映了当前的现实热点和社会关注点。
5.关注学界,主题凸显。人类文明和现代化是历史和当今的主脉, 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也是历史新课标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念。如文明史的考查,全国文综Ⅰ卷中的选择题12—15小题考查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演变历程;16—19题,考查了人类文明的新途径——社会主义文明;37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个性和统一性;第39题更是考查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交流等;天津卷选择12—15题考查了政治文明的演变;四川卷主观题关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明演变;而全国文综Ⅱ卷第37题、北京卷第37题和天津卷单科主观题则都以中西文明对照为主题,可谓异曲同工。
6.兼顾课改,更新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在这一背景下审视2006年全国文综历史试卷的命题立意,可以明显感受到命题者对课改的关注和引领。除了突出文明史、现代化等视角外,前些年被淡化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也在今年全国卷和地方卷中纷纷成为重要的命题素材。如全国Ⅰ卷选择15—19题、全国Ⅱ卷20—22题、北京卷15—18题、天津卷中的《共产党宣言》图片等。此外,试题及答案的设计也注意到考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如全国Ⅰ、Ⅱ卷主观题的答案设置都强调了“酌情赋分”的伸缩性,北京卷37题第4 问中要求考生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言之有理即可。这些命题立意,说明今年命题更突出反映了历史学科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和目标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7.尚有不足,留待完善。①地方卷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给人以美的感受。但两套全国文综卷的历史试题形式则较为单调,仍以文字材料为主,缺乏图表形式和情景设计。②内容比例欠合理。如今年全国文综Ⅰ卷的中国古代史占到32分,中国近现代史占到40分,世界近现代史占到28分,与2005年全国文综Ⅰ卷各部分所占比例有较大反差,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比重过低,其他一些地方卷也存在这一问题,这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权重不符。③考查内容偏细。文综Ⅰ、Ⅱ卷和一些地方卷的试题都考到了属小字或图注部分的内容,尤其是全国文综Ⅰ卷小字考查比重偏多,这不仅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也会引起导向偏离。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全面、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高三的历史学习首先应强调返璞归真,学生应在知识要点化、线索化、网络化、专题化的基础上,强调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可以说应该以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学或学习时间,用于对课本中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要点形成准确的理解和记忆,这是高三历史学习的最基本任务。切忌抽空历史知识主体,奢谈能力培养、理论运用和跨学科综合的复习训练。
2.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训。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重视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试题“怎么考”、“怎么答”,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次,精选一些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习题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进行判读和分析,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能力培训。尤其是精选或创设一些新情境的试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分析问题,活化学生的解题思维力。第三,注重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主观题方面,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选择题的解题要求学生在选择分析中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理由),还要知其所以不然(即其他选项之所以错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水平提升的最大化。此外,做题中要鼓励学生间的互动性、探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针对习题的参考答案既要有理解性,更要有批判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要把握历史复习的“四个联系”。①学科内的联系:通过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形成立体动态的知识网络结构。②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的联系:尽管近几年高考的文综试题仍是拼盘式,并未达到实质性揉合的境界,但我们仍需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意识,培养相关学科间的综合思维能力。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近几年高考试题都非常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注重突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的特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联系。④历史与理论的联系:高考命题专家在命题中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这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不成文规律。如生产力、近代化、全球化、文明史等新思维、新理念等都屡屡在高考试题中得到反映。所以我们应不断地、及时地跟踪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态势,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点,调整历史复习视角。如文明史的角度,要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以文明史的范式指导历史复习,并从不同的视角来考查和审视文明,如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世界文明与地区文明,文明的整体性和个性等。
4.不能忽视阅读部分与小字部分内容。要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和教材中的楷体字(俗称“小字”)部分。高考试题“超纲”现象近几年屡见不鲜,去年全国文综Ⅰ卷中的“凯末尔革命”明显超出考纲,今年全国文综Ⅰ卷对小字内容考查的比重也是近几年罕见。所以建议,不列入高考范围的阅读课至少在第一轮基础学习阶段要引起重视,尤其是能够形成前后知识关联的、并对后面学习有影响的背景性知识应适当关注,不可置之不理。至于小字部分,包括注释、插图、引文等,更要注意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并加以掌握。
5.应适当关注课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三历史教学要对课改给予一定的关注,一是课改的理念及目标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二是参照新课程教材有助于历史问题的深化认知,有利于拓展教学视野;三是明年我省高考文综命题尚未明朗化,倘若改由本省自主命题,必然要求高考命题向新课程方向逐渐过渡。所以,高三教师要有课改意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