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感染科 湖北 随州 441300)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普通治疗,治疗组则采用抗病毒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重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上,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临床治疗上,目前还缺少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除了实行普通综合治疗外,抗病毒治疗可以取得相对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工作者推广使用。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晚期肝病;抗病毒;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127-02
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被称为乙肝,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感染。乙肝作为感染性疾病科中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乙型肝炎在病情发展的基础上,一般会演变称为肝硬化甚至发展到肝癌,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还缺乏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但是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为了提高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作者选取所在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研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O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41.2±3.6)岁,其中原发性肝癌26例,重型肝炎40例,肝硬化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4岁,平均(41.0±3.7)岁,其中原发性肝癌30例,重型肝炎38例,肝硬化32例。所有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脾气急躁不安,嗜睡、昏迷、全身乏力等。纳入标准:以上病例均满足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以及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等标准。全部患者经过检查排除了遗传代谢性肝脏病、酒精肝、药物肝、肿瘤等情况,并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其中,40例重型肝炎患者全部进行抗病毒治疗,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或者恩替卡韦0.5mg/d,确诊为重型肝炎后立即给药,用药时间应连续3年以上;34例肝硬化患者则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或者恩替卡韦0.5mg/d,或者阿德福韦酯10mg/d;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期间持续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或者恩替卡韦0.5mg/d,或者阿德福韦酯10mg/d。以上两组患者都根据要求实行治疗,治疗后随访1~3年,比较分析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于重型肝炎患者,观察其健康检测情况。健康检测包括病情改善、恶化延缓、恶化等三种情况;肝硬化患者则对治疗中ALT、AST、HBeAg、HBsAg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肿瘤疾病治疗评价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稳定例数)/总例数×100%。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均无改变或者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乙肝已经成为受到世界关注的卫生疾病。对于乙肝的发病机制,医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大部分学者将其归结为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V侵入人体可能会损坏肝脏细胞,而且该病毒具有快速复制的能力,破坏机体的免疫应答,会造成患者病情的日益加重。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晚期肝病,重型肝炎便是HBV感染所引起的,持续复制的病毒使患者的病情恶化,逐渐发展到了肝病晚期,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是我国批准应用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每天服用此类药物,可以起到抑制HBV复制的效果,缓解病毒对肝脏细胞的持续性损害。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病中,抑制病毒复制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也有助于降低病毒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HBV DNA独立存在并且非常重要,如果HBV DNA含量增高,患者发生肝癌并死亡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HBV DNA,并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在肝硬化的治疗中,主要方向是延缓并减少肝功能失代偿,从而避免病情发展为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在抗病毒用药中,应当自小剂量开始,依据患者情况来调整用药量。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当HBeAg、HBsAg这两项指标均是阳性时,患者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其中只有一项为阳性时,发病率明显降低,尤其是HBeAg、HBsAg这两项指标都转阴后,发病率更加显著地降低。结合本次研究,选取作者所在医院2013~2015年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研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经分别治疗后,治疗组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中,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仅为4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临床治疗上,目前还缺少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除了实施普通综合治疗外,抗病毒治疗可以取得相对显著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志平,廖粤斌,王介非,巫善明.MELD评分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J].肝脏,2006(05).
[2]郭坤,赵静媛,李骞.病原学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25).
[3]常建平,王国庆,毛红,杜晓,高二凤.慢性重型肝炎50例患者预后分析[J].包头医学,2009(02).
[4]王宇,侯金林,贾继东.《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耐药预防和处理原则[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05).
[5]刘素娟.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09).
[6]韩俊梅,李海荣.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因素的探讨[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03).
[7]张金坤,王燕燕.原发性肝癌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29).
[8]李海,贾继东.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和适应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08).
论文作者:李开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患者论文; 抗病毒论文; 肝炎论文; 肝病论文; 肝癌论文; 原发性论文; 晚期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