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学说:康德与皮亚杰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图式论文,学说论文,皮亚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瑞士籍著名学者皮亚杰的学说思想从5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经过一些人的努力,我国思想理论界对之已有所了解。但是,由于皮亚杰的理论博大精深,所用术语晦涩难懂,加之一些人治学欠严谨,致使皮氏的某些学术思想在其评介中变形走样,甚至面目全非。如把皮亚杰的“图式”视为康德“先验图式”的翻版,笔者认为,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众所周知,“图式”(Schema),无论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中,还是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都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图式”是两位大思想家学说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石。因此,弄清“图式”在两位思想家思想理论中的异同,不仅关系到对其学说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也关系到对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借鉴与吸收。
皮亚杰是以其著名的发生认识论饮誉世界的。无庸讳言,在创立自己理论的过程中,皮亚杰的确受过康德的影响。他本人也说过,他把康德范畴的全部命题重新进行过审查,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发生认识论。耐人寻味的是,皮亚杰为什么要把康德范畴的全部命题加以重新审查呢?因为康德的思想毕竟是当时的一种“时代的精华”,对之“审查”一番,吸取其中有用的成分,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从皮亚杰的“图式”概念名称的延用,对“图式”某些“特性”的规定来看,康德的影响清晰可见。如,皮亚杰的“图式”同康德的图式一样,都强调了主体、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皮亚杰对康德学说重新审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康德学说毕竟只是当时“时代的精华”,受其时代的限制,也可能有它的缺陷。审查的结果表明,康德的学说包括他的图式理论的确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康德和皮亚杰两位思想家创立自己学说的目的而言,同一切认识论者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无非就是,知识是什么,人的知识怎样形成,人类能否认知世界,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知识的真伪,即解决认知的本质,认知的机制,认知的有效性及真理的标准等问题。但是他们据以达到此目的所选择的途径或曰所使用的方法却有明显的不同。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折衷调和;即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①,而图式学说在康德那里正是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产物。
在康德之前,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的争斗异常激烈,难分上下,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唯一源泉是感性经验,而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首的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先验原则”。康德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进行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提出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理论的。那么康德是如何着手他的“革命”的呢?康德一方面强调感性经验是人的认识的根本材料,以区别于唯理论;另方面,他又强调先验的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是人的知识的必要因素,以区别于经验论。康德说:“我们得到知识是从两个基本源泉来的:要就是我们以印象的形式接受表象,要就是通过自发的概念能力来借着那些表象以认识对象。在前一种情况下,对象是给予我们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对象是和发生在我们意识中的印象相关联着而为我们所思维的。”②他将知性与感性看成是平行独立互不相关的两种能力:知性是心灵从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它不能直观;感性是心灵被刺激而接受表象的能力,它不能思维。只有感性和知性联合才能产生知识,而这种“联合”是知性对感性的规范、组织和改造,即综合统一直观提供的感性材料,将它们组织到逻辑形式的概念系统中去,这样才会产生知识。康德还认为,一般的概念是由经验提升而来,概念与直观有同质的东西。例如,“圆”这个概念与“盘子”这个经验直观具有同质的东西,所以一个对象可以归摄于一个概念之下,将概念运用于直观并没有什么困难。但范畴却不然,它作为“知性纯粹概念”与任何感性直观是不同质的,因而范畴是永远不能在直观中实现的,例如没有任何人能在直观中看见“原因”这个范畴。于是乎,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直观怎样能归摄于一个纯概念之下呢?怎样能把一个范畴应用于感官的一个对象之确定呢?”康德认为:“显然必定有某第三种东西,一方面是和范畴同质,而另一方面又和感官的对象同质,这样就能使范畴适用于对象,这个中间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即没有任何经验成份的,然而必须同时是知性的而又是感性的。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是先验的图式。”③
由上述可见,康德提出“图式”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康德既不同于历史上的经验论,又不同于历史上的唯理论,他对认识起源的基本观点就是知识虽然离不开感性经验,但又不能归结为感性经验,而是先验知性作用于感性材料的结果。为了形成知识,就必须有一个由先验知性达于感性材料的中介,“否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这种中介就是先验图式。因而“图式”就成了康德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重要手段或方法,成了批判哲学认识论的关键之一。
问题在于,康德一番苦心经营的“图式”理论不但没有真正解决认识的起源问题,而且最终也未避免掉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在概念与经验的关系问题上,康德认为只存在两种可能:要么经验使概念成为可能,要么概念使经验成为可能,并且前一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经验不能适用于范畴,也不能适用于纯粹感性直观。于是只有第二条路可走,也就是由“先验自我”所支持的认识形式(范畴),通过图式的中介来支配和构造感性经验。显然,图式在这里成了“概念使经验成为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这样,“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须知康德的“纯粹概念”既然是先天的和头脑中固有的、脱离了任何具体的知识内容的普遍认识形式,那么他设想出的“图式”也只能是“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的一种先天的构造规则了。因为,康德对图式特性的首要规定就是必须是“纯粹的”。但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纯粹的’现象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纯粹这个概念本身就表明人的认识的某些狭隘性和片面性,因为人的认识不能洞悉事物的全部复杂性”④。本来康德是想通过图式的中介来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最终解决人的认识起源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图式的这种纯粹性和先验性,不仅使问题未能解决,而且走向了狭隘和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
与康德迥然不同,皮亚杰一开始就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特有的严肃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他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什么决非纯理论问题,它决非仅仅通过思辩的途径可以弄清楚的,而必须通过实证的方法去探讨。因此,在自己的研究中皮亚杰力求“让材料自己说话”,“根据事实提出一般的观念”,“而不是把事实强加在现成的假设之上”。尽管“皮亚杰先生是在一切哲学问题方面知识最丰富的人们之一”,“他深知认识论上的复杂问题,但是他这样通晓其它领域的知识并没有使他陷入怀疑的玄想,反而使他能够在心理学与哲学之间十分明显地划清一条界线,而坚定地站在心理学一边。他的研究是纯粹的科学的。”⑤
由于人首先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然后才有区别于其它有机体的智力活动。据此,皮亚杰认为不能把智力活动从有机体的“整体”功能中分离出来,只能把智力功能当作生物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才是妥当的。事实上,人这种有机体就是通过智力活动和生物活动去适应环境并组织经验的。皮亚杰还认为,心理象身体一样必须具有结构。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胃,这一结构使动物进食和消化。为了说明人的认知(亦即智力、心理)是如何发生的,皮亚杰借用了“图式”一词。在皮亚杰那里,图式是认知或心理结构。通过这种结构,个体对环境进行智力的适应与组织,从而形成知识。图式这种结构也不过是生物适应手段的心理副本。胃是动物用以成功地适应其环境的生物结构。同样,图式相当于生物结构,它适应心理的发展并随心理的发展而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皮亚杰的“图式”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是如同“弗洛伊德的(伊特)和(自我)那样,是一种思维构成物(Constructs)”,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初生婴儿呱呱坠地,就能吮吸、注视和抓握,这不是活生生的事实么?而皮亚杰所说的图式就包含这些内容。他说过:“结构就其从遗传得来而言是预先就存在的(例如吮吸反射)”⑥。皮亚杰这里说的“结构”就是婴儿最初的反射图式,如吮吸反射,手掌反射等。他的确肯定这种反射图式是遗传的,预先存在的,即先天的。有人正是据此认为皮亚杰的图式是康德先验图式的翻版。
我们认为上述看法是表面的,是对皮亚杰“图式”理论的误解。因为,遗传图式并非皮亚杰图式的唯一内容。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按其“精确”性程度的高低或发展过程的先后,依次可分为感知运动图式,表象图式和思维运算图式。而感知运动图式又包括遗传图式,习惯图式,感知运动智慧图式,即反射动作图式,习惯动作图式和智慧动作图式。婴儿出生后一开始就具有的是反射图式,它是先天的,遗传的一种本能,但它并不是认识图式。认识图式不是遗传得来的。从遗传图式进到认识图式有一个过程。婴儿出生后,最初只有遗传图式,由遗传图式过渡到习惯图式,再过渡到智慧动作图式。智慧动作图式是最初的认识图式。它的进一步发展才是表象图式和高水平的思维运算图式(康德的图式就其“概括性”的强弱或“精确性”高低而言相当这种图式)。皮亚杰指出,智慧动作图式的萌芽状态要在感知运动阶段的第三个阶段,即儿童出生后四个月到四个半月左右才出现。比较完备的智慧动作图式要到感知运动的第四个阶段才出现。以后,智慧动作图式内化到脑中成为表象图式和高水平的思维运算图式。而推动这一过程得以完成的动力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外界事物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作用组合到原有的图式中去,构造出新的图式。
皮亚杰在自己的重要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说过:“看来在发生学上清楚的是,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以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而在这方面康德是正确的,然而他的先验论的形式是过于包罗万象的了”⑦。我们应怎样理解皮亚杰的这句话呢?笔者认为,皮亚杰说“康德是正确的”是指“先天综合判断”要成为可能,亦即人的认识要能产生,就必须有主体的某种相应的图式(认知结构)。而皮亚杰斥责康德的“先验论的形式是过于包罗万象的了”,其意是说,主体认知图式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先天存在的只是遗传图式,亦即有机体的一种生物本能。对此皮亚杰说得十分清楚,他说:“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得到一个真正的先验论,我们就必须缩减最初结构的‘内涵’,直到作为先行的必然性而保留下来的东西被缩减成一个简单的功能作用为止。”⑧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从他对生态学家洛伦兹的批判中也得到鲜明的反映。洛伦兹认为,认识的范畴或图式是作一切经验的先行条件而生物学地预先形成的,其方式一如马的蹄和鱼的翅那样是作为遗传程序的结果而在胚胎发生中发展。皮亚杰认为,这是“属于康德主义的图式”。并指出:“我们看出这种解释和我们的解释完全相反”,因为,人的认识图式只是在它们发展的最后而不是一开始就有,而且也不牵涉任何先行的遗传程序设计。”⑨在一次报告中,皮亚杰说得更直接:“我否认这些结构是先天的。”⑩
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我们绝不能因为皮亚杰承认遗传图式是先天的,就得出他的认识图式也是先天的、遗传的、先验的结论,并据此把皮亚杰的图式视作康德先验图式的翻版。至于他承认婴儿初期存在着遗传的反射活动这一事实,这显然是一种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至于皮亚杰把遗传的反射图式作为认识图式的起点,也只是说明认识图式产生的生理基础及其可能性,从而把自己科学的发生学方法贯彻到底,不给任何先验的图式以任何地盘。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康德的图式与皮亚杰的图式虽然表面上相似,但实则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康德的图式是主观思辩的产物,而皮亚杰的图式则是客观存在物,因而康德的图式理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而皮亚杰的图式学说则是符合唯物论反映论的科学理论;其次,康德的图式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凝固不变的,而皮亚杰的图式是发展的,是处于经常变动与建构之中的。皮亚杰指出:“康德把范畴看作固定的,看作以确定的形式一劳永逸地对心灵和事物施加影响的。这一假说在心理学上是错误的。”(11)仅就这两点就足可以证明皮亚杰的图式学说并非康德先验图式学说的翻版。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4卷 第203页;
②③《康德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9页,第75页;
④《列宁全集》第21卷,第212页;
⑤伊克拉帕雷德:见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80年版序言,第7页;
⑥⑦⑧⑨《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5页,第103页,第104页,第63页;
⑩见《教育研究》1980年第4期第90页;
(11)见《哲学译丛》1993年第4期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