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_袁运霞

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 目的:总结并归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将78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选择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采用抽签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种方式下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不安全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统计价值较高。结论:针对护理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性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护理;防范措施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患者多表现出动脉硬化的症状,导致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等疾病的出现,具有较高的猝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临床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易受到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3]。因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分重要[4]。本次研究针对78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总结并归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8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选择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纳入的患者均无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或其他严重性系统疾病,均无精神障碍与神经类疾病,可正常交流,且基础资料完整。采用抽签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1~78岁,平均(67.36±4.04)岁;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50~72岁,平均(67.41±4.07)岁,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性研究数据差异均不大,P>0.05,具有对比分析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交接的管理,做好相应的交接记录工作,将责任细分至个人,做到分工明确且记录完整,减少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风险事件;②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熟练度,避免在护理过程中因疏忽或操作不熟练造成的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安全性;③定期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详细为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加深,并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所需,安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安全性意识与对治疗的配合度,减少患者因轻视疾病不按指示用药等造成的不安全事件;④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扫、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卫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并严格规定探视时间及人数,避免人员流动频繁造成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对患者做好腕带的标识工作,做好病床栏杆的设置,减少患者坠床风险,保证患者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方式下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78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均进行χ2检验,结果用%进行展现,若体现为P<0.05,则统计价值较高。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的研究

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几率为2.56%(1/39),明显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15.38%(6/39),数据比较展现为P<0.05(χ2=3.9235,P=0.0476),统计价值较高,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研究

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44%(38/39),明显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82.06%(32/39),数据比较展现为P<0.05(χ2=5.0143,P=0.0251),统计价值较高,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的研究[n(%)]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在逐年上升,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5]。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易受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对风险意识的重视度不高、职业技能水平不高或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等,均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6]。而针对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以及治疗依从性,从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中,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不安全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统计价值较高,说明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针对护理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性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志会.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64-265.

[2] 龚宇鲜.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9):390-390.

[3] 吕琳,王海凡.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1):223.

[4] 李燕燕.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7(71):261.

[5] 龙洁莹,黄翔,张燕. 浅析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15):2325-2326.

[6] 姜淑华,JIANGShuhua. 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54-255.

论文作者:袁运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_袁运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