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节约理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探析论文,节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针。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要节约理论的指导。节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古今中外形成了多种节约理论。这些理论都值得研究和借鉴。其中,马克思的节约理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应认真加以学习和采撷。为此,本文就马克思节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进行探析。
一
马克思关于节约的论述,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在内容上有所交叉,但考察的视角各有不同。下面分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节约劳动时间的理论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是国民财富源泉的思想,确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劳动时间“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1](第282页)。他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时指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包括两个部分: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原材料的耗费和劳动资料的损耗部分)的价值,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新加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们都可以还原为一定的劳动时间。从社会财富是劳动时间的凝结这一基点出发,马克思作出了“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2](第120页) 这一论断。
怎样节约劳动时间?一方面要减少生产单位商品的活劳动时间,这就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3](第350页) 另一方面要减少生产单位商品的物化劳动时间,这就要节约原材料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生产者“不允许不合理地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因为浪费了的原料或劳动资料是多耗费的物化劳动量,不能算数,不加入形成价值的产品中”[3](第220页)。以上是就个别生产者来说的。如果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劳动的节约还要求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将社会总劳动合理地分配于不同生产领域。“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么,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4](第716页)。“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4](第209页)。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节约劳动时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他认为,人类社会必然关心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因此,节约劳动时间就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他对未来新社会进行构想时指出:“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2](第120页)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节约劳动时间的作用有三种:其一,节约劳动时间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投入的劳动时间总量是一定的,要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就必须节约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5](第225页) 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财富就会增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赞同并转述了李嘉图的论述:“真正的财富就是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1](第281页)。其二,节约劳动时间,有助于人们参与社会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财富不只限于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文化财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对别人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东西的享受,都表现为真正的财富”[1](第281~282页)。因此,生产活动中劳动时间越是节约, “社会工作日中必须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就越小,从而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3](第579页)。这样,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其三,劳动时间的节约必将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1](第281页)。个人占有可供自己发展的足够的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为增加自由时间而尽可能地节约劳动时间。因此,马克思将节约劳动时间看作是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5](第225页)。
(二)资本潜能理论
所谓资本潜能,是指一定量资本除了在一般条件下所具有的生产物质财富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外,还有一种尚待挖掘和利用的潜在能力,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资本潜能的存在,源于货币资本作用的伸缩性。马克思指出:“执行职能的资本的量已定,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土地(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也会成为资本的有伸缩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使资本具有一个不依赖于它本身的量的作用范围。”[3](第668~669页)。他还说,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在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6](第395页)。资本的作用具有伸缩性,决定着资本使用过程中的效益会存在差别。资本潜能的发挥,意味着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它使一定量资本能够维持更大的生产规模,或者能使维持原有生产规模所需的资本量减少。
资本潜能能否发挥和发挥到何等程度,取决于哪些因素?资本的潜能既然是存在于货币资本所转化的生产资本之中,那么,生产资本各种构成要素作用的大小就决定着资本潜能发挥的程度。影响和决定资本潜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有:
1、劳动者素质以及素质发挥作用的状况。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 劳动者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技艺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劳动的效率。劳动者能动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其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分工和协作的发展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作用的发挥。由于分工,劳动者长期从事一种专门工作,有利于提高技艺熟练程度和积累经验,同时又促使劳动工具专门化和工艺流程合理化,从而使劳动生产力得到提高。而在协作的劳动形式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3](第362~363页)。而且,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 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即“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3](第363页)。
2、生产资料使用的节约。生产资料使用上的节约, 就是“要做到一点也不损失,一点也不浪费,要做到生产资料只按生产本身的需要来消耗”[4](第99页)。一方面,要节约原材料。原材料的消耗不能超过定额,还要尽量减少废料。这就要求原材料具有正常的质量,同时,“劳动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3](第222页)。另一方面,要节约劳动资料(包括劳动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等)。节约劳动资料的重要前提是生产的积聚、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劳动的社会化。因为,“生产条件的节约(这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本质上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条件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社会结合的劳动的条件,因而作为劳动的社会条件发生作用的。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由总体工人共同消费,而不是由一批互相没有联系的或最多只是在小范围内互相直接协作的工人以分散的形式消费”[4](第94页)。
3、生产要素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合理匹配。 生产的两方面要素——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发生作用,从而才会有现实的生产过程。而且,二者的结合,还要求在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为了进行生产,资本要从货币形式转化为物质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即这里,“除了表示G所转化成的商品额有这种质的分割之外,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6](第33页)。按照生产的不同门类, 需要具有一定特性的劳动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生产资料。同时,二者的数量比例要恰当。“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买者所支配的超额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如果现有的生产资料多于可支配的劳动,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不能转化为产品”[6](第34页)。
4、扩大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以节约固定资本。固定资本的物质形式(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劳动资料),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执
行职能,而其价值则随着物质形式的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这表明,固定资本是整体被使用(就其物质形式而言),而只是部分被消耗(就其价值形式而言),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存
在差额。基于此,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的增长,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也在增大……这些劳动资料越是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发生作用而不把价值加到产品中,也就是说,它们越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只是部分地被消费,那么,它们就越是像我们在上面说过的自然力如水、蒸汽、空气、电力等等那样,提供无偿服务。”[3](第666~667页) 这也是资本潜能的一种释放。
5、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同量流动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作用程度不同,所能维持的生产规模也不同,还会影响到年剩余价值量(或年利润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或年利润率)。同时,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固定资本更新和折旧的速率也有直接关系。固定资本要在物质形式(机器设备等)上加快技术更新,避免无形损耗,就要加速其周转。总之,加速资本周转,就能提高资本的使用效能。
6、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3](第664页)。这种扩张力表现在:旧的劳动资料(机器、工具、器具等)为功效更高的更便宜的劳动资料所取代;原料、辅助材料的改良,化学的进步,不仅增加新的有用物质,发现已知物质的新用途,而且使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得以循环利用,从而不增加资本支出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等等。在所有这些情形下,“资本以新的形式无代价地合并了在它的旧形式背后所实现的社会进步”[3](第664页)。
(三)有效利用自然物质、自然力和排泄物的循环使用
各种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惠,就其本身来说,是不费分文的。“生产上利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等,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资本,就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这样,生产资本的现实要素增加了,而无需追加货币资本。”[6](第394页) 同样,各种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这些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6](第394页)。因此,将闲置的自然力加以利用,就能在不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
排泄物包括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前者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后者指人的新陈代谢活动所产生的排泄物以及消费品被消费后残留下来的部分。生产加工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废料,原材料加工中不可避免平均损失,属正常范围的废料,计入原材料的费用中;而超出这一范围的废料,就是资本的损失。为了节约不变资本,就要减少废料,还要尽可能地加以利用。
排泄物的利用,是指生产中的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产业部门或另一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4](第95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扩大了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原料的日益昂贵,促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废料。“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4](第117页) 马克思列举当时英国废棉废丝的加工、再生呢绒的制造等事实,论述了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还特别提到有效利用化学工业废物的作用:“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4](第118页)。排泄物的再利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生产形式的社会化、大规模化,从而使排泄物是大量的;科学的进步和机器设备的改良。“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料的有用性质”[4](第117页)。
(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节约具有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资本生产中的存在形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工人的劳动过程在资本家或其雇佣的经营管理人员监督下进行。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就要节约使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种节约是资本的节约,而对工人来说,则被迫在实际上付出更多的劳动,在因过分节约生产条件而日趋恶化的工作环境中劳动。马克思列举大量实际材料,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节约所具有的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性质:
1、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提高成为资本节约的重要方法。 可变资本通过转化为劳动力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节约可变资本,要求一定量的可变资本转化为一定量劳动力后,提供的作为价值形成要素的活劳动尽可能多。这势必驱使资本家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使用价格低廉得多的女工、童工。同时,为了节约不变资本,就要尽量减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闲置时间,加快其运转速度,这也促使资本家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的密度(劳动力的紧张程度)。而且,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提高,还可加快固定资本的回收,避免和减少由其物质成分的精神磨损带来的价值损失。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早历史阶段,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而劳动者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还未赢得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于是,资本追逐利润的贪欲使工作日的延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描绘了这幅骇人听闻的图景:“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至于工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即使是在信守安息日的国家里),——这些全部是废话!”[3](第294~295页)
2、节约劳动资料成为对生产过程中保证工人健康和安全的必要条件的掠夺。为了充分发挥劳动资料的作用以节约不变资本,工人被安排在狭窄的拥挤的场所,在未安装安全设备的厂矿里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即使像采矿业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更不用说缺乏一切对于工人来说能使生产过程合于人性、舒适或至少可以忍受的设备了”[4](第102页)。这一切,使工人面对着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以至被机器和危险作业吞噬生命。马克思特别提到,据英国《煤矿事故》大大缩小了数据后的报告(1862年2月6日),在1852~1861年的10年内,煤矿事故共死亡8466名工人,在1860年前后平均每周有15人死亡。“这种草菅人命的情况,绝大部分是由于煤矿主的无耻贪婪造成的”[4](第104页)。这一切充分表明,“这种节约在资本家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间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3](第467页)。资本主义条件下节约所具有的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性质,反映出资本主义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但对人身材料却非常浪费”[4](第102页),它“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本身的发展”[4](第105页)。
二
从上述马克思节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中节约问题的阐述,虽然是要揭示资本效益原则:“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7](第625页),但其中包含的关于节约的一般理论,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节约劳动时间的原理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理所当然地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资本节约理论,撇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说,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视角考察,有关节约的原则、方法以及资本节约具有异化性质的论述,也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进一步加深对节约重要性的认识
关于节约劳动时间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从以下两个方面启示我们进一步提高对节约重要意义的认识。
1、确信“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克服重生产轻节约的倾向。节约,就是减少生产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消耗,达到在占有和使用一定量生产要素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现代社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投入的生产要素量也大为增加,因而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或者减少某些产品的消费,来使生产在实际上扩大的作用更加显著。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里仅举出几个事例:我国目前生产的小排量汽车不到汽车总量的25%,如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0%,每年可节约石油500多万吨,如占到一半,可节约石油1200万吨;目前我国城市洗衣机保有量约1.2亿台,如全部换成节水洗衣机,一年节约的水(以平均每周使用3次计算),相当于714个昆明湖或93个怀柔水库的水量;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亿双,需耗木材166万立方米,砍伐树木2500万棵。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就等于多出了166万立方米木材蓄积量的森林; 若将各个环节对粮食的浪费减到最低限度,全国每年可节约粮食200亿公斤, 按照我国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等于增加了3000万亩耕地。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这表明,对任何生产和消费产品的浪费,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而节约生产要素及其他产品,就等于发展生产力。
反观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是重生产、轻节约,结果是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其中相当大部分由于浪费而不知不觉流失了,使生产的增长在实际上大打折扣。这是非常不划算的。因此,一定要真正懂得“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决策。
第二,从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节约的意义。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远大目标来阐明节约劳动时间的作用,至今仍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使最广大的人民能享有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节约能使生产要素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使用于物质生活的资料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这样,社会就可能将物质财富的更大份额用于发展教育、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为人们拓展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而劳动时间因劳动效率提高而得到节约,则使人们赢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为丰富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主观条件。
(二)明确节约的重点方向和主要途径
马克思关于资本潜能及其发挥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节约和怎样节约。
1、节约的重点方向。参照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以下三个方面的节约是必须着重抓住的。
一是提高动力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动力和原材料的消耗,是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物质消耗,能否有效地节约地使用,对生产效率的高低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我国动力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003年,我国GOP约占世界的4%,而几种重要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相当高,分别是: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反映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告诉我们,提高动力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潜在的空间很大。
二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利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但马克思同时认为,为了获取最大限度利润而对自然物质的掠夺式滥用,是应予摒弃的。对自然物质,要区分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要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和适度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所有自然资源的使用都要提高其效率。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例如,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每立方米用水所产出的工业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木材综合利用率仅为6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以上。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是生产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自然力如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等具有可持续供给的特点,应当尽可能地加以利用。我国可供利用的基于自然力的再生能源的蕴藏量十分丰富。我国2/3以上国土年日照时数多于2200小时,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能约等于上万座三峡工程的发电量。我国还拥有世界级的风能资源,据估算,陆地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的风能资源蕴藏量更大。现在,能源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力,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是大力倡导循环使用排泄物。随着生产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生产排泄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消费排泄物日益增多。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废料中包含着的新的有用成分和利用废料的新方法不断被发现。因此,在当代对排泄物的循环利用,比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人口总量占世界的1/5, 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而再生利用的程度却很低。例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利用废钢生产的再生钢占粗钢总产量的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据有的专家估算,每年我国农村中的废弃物(实物)为15亿吨,约合7.4亿吨标准煤。其中每年生产的秸秆6亿多吨,如转化为燃料,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如转化为饲料,相当于1.5亿吨粮食。这表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我国大有可为。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关键是要把它变为各行各业、每个单位和个人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2、节约的主要措施。一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我国相当部分劳动者的素质偏低,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工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还要注重培育和发扬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倡导节约文化,使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成为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建设和生活消费领域的自觉行为方式。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历来是决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我国,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式利用,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状况,有赖于科技创新发现新的资源和资源的新用途,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宏观经济效益。马克思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要合理匹配,以避免浪费的论述,以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达到生产与需要相适应的观点[8](第541页),对于我们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怎样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浪费,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片面的经济增长观的影响,加以宏观调控乏力,出现了若干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的情况。如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超过3亿吨,钢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需要淘汰的落后的钢铁产能达1亿吨左右。另据有关预测材料,2006年上半年,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将占71.7%。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匹配好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方面要素,使二者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闲置和浪费,同时,加强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宏观调控,根据社会需要合理安排和适时调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是促进社会资源有效地节约地使用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以人为本,克服资本节约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对资本节约所具有的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性质的揭露,虽然是针对以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为背景的资本主义经济而言的,但应当肯定,只要是在以利润最大化为主旨的市场经济中,这种情况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资”企业以节约资本来增加利润的行径,往往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工人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使用未成年工、工作环境恶劣、安全设施差、工资被克扣和拖欠,诸如此类的事实时有披露。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行业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身重大伤亡,尤以矿难骇人听闻。近年来,煤矿重大安全事故不断,每次招至数十以至上百名矿工的生命被吞没。尽管矿难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矿主一味追求更多利润,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缺乏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或者在根本不具备开采条件和开采能力的情况下强行开采,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又掩护和助长了矿主的胡作非为,应当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节约,原本是为了使最广大人民享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赢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时间,在这里却变成了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和生命为代价而换取雇主的丰厚利润,这难道不是资本节约的异化!这种无视劳动者利益和生命的恶劣现象,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经济、社会政策和制度、法律上切实维护劳动者在就业、劳动报酬、人身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决不允许企业和雇主为牟利而压低劳动力的实际报酬、降低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条件、浪费人身材料、损害劳动者健康和生命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