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城市土著教育面临的问题_加拿大历史论文

加拿大城市土著教育面临的问题_加拿大历史论文

加拿大城市原住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拿大论文,原住民论文,所面临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08)02-0067-05

一、导言

本文所涉及的原住民一般是指《1985年加拿大法案》所定义的原住民,即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麦狄斯人。其中印第安人包括注册和非注册人口。所谓注册人口就是在官方印第安人注册机构有备案的人口。加拿大原住民人口大约有130万,占总人口的4.4%。当然注册印第安人占了大多数,大约有976,305人[1],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3%。

在20世纪期间,加拿大的原住民人口增加了十倍,而全国总人口增加了六倍。原住民的快速增长出现在1951~2001年间,这期间原住民人口增长了七倍,而全国总人口才增加了一倍。[2]20世纪下半期原住民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普查中的漏报以及承认原住民身份者的增长等原因所致。类似地,在依照《联邦立法法案C31》(即《印第安法的修订案》)申请注册的人口中,注册印第安人口最近也有了快速增长。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原住民是在15岁以下,而非原住民人口中只有19%在15岁以下,这意味着原住民人口还将继续快速地增长。

二、历史关系以及印第安人的教育

加拿大的印第安人被承认为独立民族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且这在条约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强化。英国王室和印第安部族的第一个历史条约,即《和平和友谊条约》签订于1713年,最后一个正式协约签订于1921年。在条约中,印第安人拥有某些权利和特权,包括对保留地、卫生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在19世纪,西部的印第安人在他们的条约中要求由“女王陛下英联邦加拿大自治领政府”以分配给每一部族的方式,向每个保留地上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教育经费。[3]根据这一条约以及联邦有关印第安人的立法,加拿大政府承担了有关原住民的一些责任,其中包括教育的责任。然而虽然联邦政府认可对于印第安人中小学教育的责任是一种条约权利,但政府并不认可中学后教育的条约权利,因而只是以随意的形式对其进行有限的资助。

《印第安人教育法》是强化印第安人同化的一个方面。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出台了一项“隔离、教育和同化”三步走政策。印第安人首先被隔离在保留地上,而后接受住宿学校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同化他们,使其融入主流社会。政府相信以这种方式,可以最终摆脱对于印第安人的责任,从而彻底地解决众所周知的印第安人问题。而这一政策可以说导致了“错误的同化”,因为它不能克服人们对原住民的社会偏见以及一个不欢迎社会对原住民的拒绝和排斥。

三、政府关于印第安人教育的政策

在1867~1950年《印第安人法案》的形成期间,原住民同化的过程因有关选举权的各种政策而得以深化。比如,有一政策规定:任何一个具有大学学历的注册印第安人都可以被赋予选举权,这样他们的注册印第安人身份就被取消。[4]这些旨在同化的政策一般都以失败告终。当然,这些政策为培养一批具有大学学历的印第安人提供了条件,这批精英后来成为印第安人中学后教育发展的学术核心力量。另外一个通过教育达到同化目的的政策更具有侵犯性,那就是20世纪早期住宿学校的建立。住宿学校由联邦政府主办,教会具体管理,主要为离开家庭居住社区的印第安儿童提供小学教育。这项政策的基本信条就是父辈已经“垮掉”了,孩子们还是可以“挽救”的,因此必须让他们远离家庭和社区的文化影响,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教育他们,同化他们,从而使之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然而孩子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和社区的文化影响,因为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他们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假期也要在家里度过,到了16岁,父母就要把他们从学校领回家。所以尽管住宿学校可以施加外文化的影响,但学生们还会继续习得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到了1950年代中期,住宿学校在印第安教育中陷入了不受欢迎的境地,取而代之的是印第安保留地的走读学校。但是印第安儿童要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还是要离开他们的保留地社区。住宿学校让学生离开家庭环境和文化,而走读学校则让人们离开土地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印第安人孩子在本社区的学校上学时,他们就再也不能以家庭为单位出去狩猎了。从这种情况看,印第安人的走读学校对其文化和经济独立所造成的损害比住宿学校还要大。从住宿学校到走读学校教育政策的变化是令人费解的,但却缺少调查,而人们对错误的教育政策及其危害的关注却集中在住宿学校上。

四、城市教育

《印第安人法案》等政策执行的后果就是人口的迁移,许多人离开保留地到城市谋生。目前加拿大有近一半的原住民定居在城市地区[5],许多人正在通过教育寻找新的机会。旨在同化印第安人的政策以及不断变化的环境给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带来了压力。印第安人对于与文化相关教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种文化相关教育强调的是对文化意识、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播。

1976年,第一所由印第安人控制和管理的原住民大学萨斯喀切温印第安人联合大学(Saskatchewan Indian Federated College)在里贾纳(Regina)建立,即现在的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the First Nations University of Canada)。这是当时唯一一所由印第安人控制和管理的大学,它是在萨斯喀切温印第安人部族邦联(the Federation of Saskatchewan Indian nations)的管辖范围内,并与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签有联合协议。[6]大学的任务是“提高生活质量,保留、保护和理解历史、原因、文化以及艺术遗产”。自那时起,全国14所大学设立了土著研究专业。然而大多数主要大学的土著研究专业是由非原住民主持的,而且教师主要也是非原住民,因而无法开设突出文化的课程,也不能将原住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到专业中。土著知识、也就是土著的认识论[7]认为,原住民的精神信仰是维系人类和世界关系的各种实践的基础。[8][9]

现在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大多落后于非原住民教育。完成高中教育者在15岁以上的原住民人口中占9.87%,而在非原住民中则占14.48%。在中学后教育中,数字更令人震惊。原住民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仅占2.27%,而非原住民中则有10.89%。只有在职业培训中,原住民比非原住民的比例略高些。原住民有12.12%的人拥有贸易培训的证书,而非原住民有11.17%。接受中学后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绝大多数原住民学生都离开了保留地,居住在城市,这样他们才能学到高深的专业,谋到高级的职位。

对于原住民中学后教育的需求正在成指数级增长,但机会却由于原住民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而非常有限。其中最大的挑战和负担就是经济资助方面的,而且政策的局限性和获取资助的各种限制也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许多非注册原住民学生是依靠学生贷款和打工收入来完成教育的。对于注册印第安人来说,他们的中学后教育属于一项条约权利,其经费由单个印第安人部落的财政预算管理。但这些经费时常很有限,而任何一个印第安人部落的教育经费需求都高于可供分配的经费。希望读研究生的学生申请经济资助的机会更小。

在发展印第安人中学后教育中存在许多障碍。中学后教育权下放到第一民族的部落使得部落的教育行政官员在根据“居住地、教育水平、年龄和学习院校”分配经费资助时受到社会政策以及经费有限等因素的制约。[10]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趋势是,联邦政府欲将其条约责任委托给省级政府。许多印第安学生害怕中学后教育的经济资助落入省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因而转向其他领域如社会帮助等来获取资助。由于联邦政府仍然在不断拿注册印第安人的协约权利开刀,所以向省级政府转移责任的趋势一直是个重大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

原住民学生遇到的其他挑战来自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和法律方面的障碍往往会使他们的状况更加恶化。大多数原住民经济上都处于劣势,许多人希望通过教育增加机会,改变贫困的状况。在印第安人保留地以及中心城市,原住民失业以及未充分就业成为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离开保留地的原住民由于经常变换住所而流动性很大,包括有些人又重新回到保留地社区。在2001年人口普查前的一年中,22%的原住民变换了居住地,而非原住民人口中只有12%变换了居住地。[11]

许多到中心城市接受教育的学生希望学成后回到他们的保留地社区,为社区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他们要选择那些能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原住民中学后教育中还存在年龄、性别以及家庭问题。原住民中学后教育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和女性。许多在保留地以外的学生是单身父母,就需要考虑孩子的照料以及资助问题。最近的政府普查表明:在保留地居住的原住民儿童中有65%是和双亲一起生活的,而在都市地区只有50%。[11]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有些省份中原住民男性占到监狱人口的75%等问题使得目前的现实更加雪上加霜。这些经济和社会的问题给原住民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并且时常会影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寻找条件良好、价格便宜的住房,也是城市学生迁移到城市中心区域后遇到的一个问题。在加拿大的许多中心城市,这些区域已成为弱势人群的聚集之处。原住民学生向城市的迁移需要通过住房来促进社区的发展。有个别印第安部族正在考察购买公寓楼,以供上大学的本部族成员居住。另一项支持举措是在大学校园建立全日制儿童看护机构,为有孩子的学生提供便宜的服务。

在中心城市生活的原住民学生要生存和成功必须依赖传统的社会结构,他们时常要回到家乡社区探亲并带一些传统的食物以贴补其微薄的学生津贴,许多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还要靠亲戚朋友来给他们照顾孩子。2001年的调查显示:大的中心城市中几乎有5%的原住民儿童与亲戚或者其他人一起生活,而不是与父母生活;而在非原住民儿童中,这一数据只有0.6%。[12]学生们的子女时常留在保留地,长期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使孩子们有机会接受传统的影响,接触到在城市中所无法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同时,学生们也从其津贴中拿出部分经费资助祖父母。这样老一辈的文化传统就会对青年一代产生影响,分担家庭责任、养家特别是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也得以延续下来。

五、总结

原住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复杂的,原住民学生重新定居在中心城市接受大学教育会遇到许多问题。在早期,年轻人离开其保留地社区去接受高等教育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在家乡受到排斥,在城市受到歧视;现在,中学后教育不再被认为是外部的通往同化之路,而被认为是增加个人机遇、加强文化意识和增进社区福利的优势所在。然而,对一些原住民来说,定居在城市仍然是不现实的。目前,远程教育以及网络课程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们在家乡的社区就可以完成学业。

为原住民提供中学后教育仍然存在着重要的挑战。必须攻克的基本障碍就是:联邦政府不愿将中学后教育视为一种协约权利,也不愿意将资助原住民追求更好的生活视为己任。在这片祖先留下的家园中,原住民将继续与贫困和歧视作斗争,而原住民中学后教育的未来,连同保存和保护原住民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所面临的种种挑战都是难以确定的。

标签:;  ;  ;  ;  

加拿大城市土著教育面临的问题_加拿大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