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红十字会医院 744000
摘要:目的 探索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对平凉市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辖区内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确诊的80名60岁以上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社区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健康档案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取常规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开导、指导端正治疗态度、帮助建立康复信念、调节情绪、主动每周对病情跟踪随访等,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抑郁程度及医患依从性情况。[结果]2年后随访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社区老年慢性患者生活适应性调适、身体不适就医、健康观念、遵医服药、医患配合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干预改变社区老年慢性病人抑郁情绪,不良生活方式,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康复。
关键词:心理干预;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健康管理
随着中国持续改革开放政策的带来的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大大延长。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使得我国已经从“人口红利”大国演变成为“人口负担”大国[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则表明该国家或者该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成为影响社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罪魁祸首。老年病人由于慢性躯体疾病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在患病后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但影响生存质量,而且缺乏医患配合的依从性,不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为了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提高病人对社区慢病管理医务人员的依从性,配合好各种治疗,促进身心健康,我院在2013年3月到2015年2月间,对辖区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探索性心理干预管理,并与传统医疗管理相比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辖区内2013年3月到2015年2月间确诊的6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家庭状况不一。每种疾病随机性选取等半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史,能正确回答问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每年进行4次随访,且每年为随访者提供一次较全面的免费健康体检,观察组则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两年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对疾病治疗的满意度、患者情绪的抑郁度和医患依从性情况。情绪状态评定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评定工具。根据病人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两组患者均在开始和结束时,由同一专业人员组织测评,患者真实填写,发现有缺项立即请病人补全,回收率100%。62分以下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
1.3心理干预措施
1.3.1健康教育 针对很多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病因、防治措施、预后以及该病与病人所处社会、生活、环境、个人情绪的影响等认识不够明确,本着换位思考、理解、尊重病人的原则,可将上述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形象的表达出来,让病人了解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生活中引发疾病的一些不良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充分倾听病人诉说的基础上,以同情、帮助的态度,用聊天的方式分析病人的心理状况与疾病的关系,引导其如何正确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明确、肯定的表达来安慰和接受病人提出的问题,缓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压力,使病人对自身心理状态和躯体疾病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从而改变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膳食结构,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鉴定战胜疾病的信念。
1.3.2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干预 鼓励患者多参与娱乐和社会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使患者很快融入集体活动中,从而改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下象棋、打太极、跳广场舞、跑步等,如果患者不喜欢这些活动,还可以让患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区活动,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如不定期将社区内同类患者召集起来,召开座谈会,让患者自由表达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以产生共鸣,然后彼此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彼此开导。护士参与进去,给予患者一些合理的建议。在患者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思想碰撞,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1.3.3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认知功能减退,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加上慢性疾病需要患者承受长期的肉体和精神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如果身边没有亲属的照顾,易产生悲观、孤独的情绪。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过分关注机体感受,一旦受到消极暗示,机会迅速出现抑郁心境,甚至产生悲观厌世之感[2]。研究表明,抑郁是影响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因素之一[3]。结合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细节的了解,针对患者的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等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巧妙的将负面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可激发心身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与病情的转归,慢性疾病与生活质量等相关内容嵌入方案,避免对患者进行生硬的教条式说教。每一个老年人既有共性特征,又因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而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两者的交织,构成了每个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我们能把老年人现在的状况与过去的经历及未来的健康状况想联系,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满足不同老人的心理需求。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人在观察开始前的SDS评分和配合医护人员管理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许意义(P>0.05);观察组在干预观察结束时的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和对医护治疗人员的信任度及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干预观察开始前和结束后的SDS评分和配合医护人员管理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我国社区人群疾病逐渐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4]。而慢性病又是导致我国城市居民身心虚弱、残疾、死亡和医药费用大量支出的主要疾病。建立社区人群的健康档案的初衷也是基于此现状,应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疗模式模式,对于慢性病的诊治策略由后端治疗前移,进行融合预防与治疗的系统管理。改变以往重治疗、轻护理的医疗模式,让心理干预护理在社区慢性病的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支持力量,鼓励病人抒发自己的想法,健康管理医务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发现并评估患者心理波动的程度及其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干预,使患者建立正确对待疾病和自身的心态,减少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总之,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极大提升患者对医护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笋芳,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之路,2014(1),62-63
[2]李雅群,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6,24(6):398
[3]范琳红,化前珍,马艳.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7B):16-18
[4]王敬华,综合性医院社区化管理模式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初步探索[J],医学信息,2011.06:5020
作者简介:聂小莉,女,生于1980.2.12,本科学历,护师,1999年12月参加工作,现就职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
论文作者:聂小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6
标签:患者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论文; 病人论文; 老年论文; 抑郁论文; 社区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