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英语词汇论文,跨文化论文,意识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要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到地道的英语,从小学阶段就着手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而词汇作为语言要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的词汇教学不能仅仅是传达词汇的概念意义或者是传授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一些方法,文化差异也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意识”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两者关系中,文化是核心,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作为思维与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会在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著名英语教授王佐良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戎林海1990)。Lado(1957)在倡导语言结构对比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束定芳,庄智象1996)。然而,长期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就能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使交际失败的现象。因此,《英语课程标准》(2001)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的传统宗教、传统节日、价值观、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等方面的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世界意识和跨文化意识。

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词汇是语言的心脏,它包含着三种意义:概念意义、结构意义以及社会文化意义。“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除一部分核心词汇,许多词汇都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所谓的‘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束定芳,庄智象1996)。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若不将其放在文化这一参照系中去考察,便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理解。英语中有许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这意味着在词汇的教学中,当学生接触这些词汇时,教师应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照,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探究异国语言文化奥秘的愿望,从而达到激发、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词汇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教单词breakfast,lunch,supper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在英语国家,有的人的早餐很简单,仅喝一杯咖啡或牛奶,有些人则比较重视早餐,吃得有质有量,一般有熏肉、牛奶、煎鸡蛋或煮鸡蛋、炸香肠、火腿肉等。午餐与晚餐相比较,前者较简单,可以是很随随便便的一餐,如三明治或炸土豆条等快餐食品,再加一杯咖啡或其他饮料,而较为正规的一般是晚餐,它是家庭成员的重要活动,一家人同坐在桌旁,边谈边吃,其乐融融。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非常喜爱动物这一特点,在教授动物词汇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例如,狗(dog)这个单词,由于中西方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不同,中国人较多将狗与“坏人、坏事”连在一起,因而一些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狗腿子”“狐朋狗友”等。现代英美人则把狗当作忠实的朋友,在英语中以dog为喻体的习语多带褒义,如:幸运儿(a lucky dog);人人皆有得意时(Every dog has its day);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又如中国人对“龙”(dragon)具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图腾,中国人一向以龙的传人自居而倍感自豪,“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样”一向是吉祥的象征。然而西方人却没有对龙的这份情感,他们认为龙是一种能吞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用来指人常含贬义。因此,“亚洲四小龙”就不能翻译成four dragons,而应该是four tigers。

在教水果(fruit)时,可讲解苹果(apple),香蕉(banana)和西红柿(tomato)的特殊寓意。苹果在英语里有心肝的意思,如the apple of my eyes,还可指棒球,如He likes to play apples.The big apple代替the New York(纽约)。香蕉一指鹰钩鼻子,二指出色的喜剧演员。如There is a big banana on his face.A first banana.西红柿(tomato)指迷人的、漂亮的女人,如She is such a tomato.

颜色词汇作为文化词语的一部分,也颇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联想意义。由于不同的民族气氛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即使对同一种颜色,不同民族的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不同的意义联想,具有巧妙的用法和文化内涵,耐人寻味。中国人自古喜爱红色(red),因为它象征着“幸福、喜庆、欢乐、成功、光明”,而西方人则视红色为“危险、鲜血和死亡”,所以西方人使用red时非常谨慎;西方新娘穿白色(white)婚纱象征“纯洁、美丽和高尚”;同是表示“帝王、王权的威严”,汉语是黄色(yellow),所以皇帝登基是“黄袍加身”,而英语则是紫色(purple),所以有“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蓝色(blue)在英语中具有“忧郁、压抑”的涵义;white elephant不只是“白象”的字面意义,还指“大而无用的东西”;white hope不是“没有希望”,而是“被寄予厚望的人和事物”;green(绿色)在英语中有着不同的涵义:green goods(新鲜货),in the green(血气旺盛),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as grass(无生活经验)等。另外还有红茶(black tea)、嫉妒(green-eyed)、青一块紫一块(black and blue)这些受文化影响的词汇,而这些与汉语完全迥异的表达法,使小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兴趣直接推动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词汇时,老师可以把颜色词和英美人的姓联系起来教学,如“white”,表示“白色”,大写时则表示姓氏White(怀特),“green”表示“绿色”,大写时则表示姓氏Green(格林)等等。

西方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为《最后的晚餐》中第13人是叛徒犹大;而中国人忌讳“4”(谐音“死”)而喜欢“6”(顺利)和“8”(谐音“发”)。

再如,英国人的粥或稀饭(porridge)是将燕麦片(oatmeal)放入牛奶中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porridge的内涵。一个常见的英语和汉语在内涵上不同的词是“亲爱的”(dear),在英语中,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下,用来表示对人的尊敬、羡慕、爱情或是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他们常常用“亲爱的”(darling)来表示。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另外,有些词语英语中只用一个词,而在汉语中却有丰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英语中的“play”“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play the piano”“play the violin”“play chess”等,在汉语中就有很多的翻译。汉语中根据“play”的对象不同,有着非常形象生动的搭配:“打篮球”“踢足球”“弹钢琴”“拉小提琴”“下棋”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在小学英语中有很多。

词汇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成员,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束定芳,庄智象1996)。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而且难于运用得当。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但用得过多,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汉语和英语都有大量的成语、谚语和比喻手段。它们的结构、语义和用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具体文化环境的制约,因此能够比较突出地反映文化和语言差异。这类词语在理解上超出了文字的本意,其交际价值在于其语用意义,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汉语中说“像落汤鸡”,而在英语中用“as wet as a drowned rat”来表示;汉语中说“挂羊头卖狗肉”,而在英语中却说“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狗的寓意与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狗是宠物,是不能虐待的,更不能吃。汉语中说“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却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与中英两国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内陆面积很大,处处都是土,相比之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然而在汉语中却说人多得像“芝麻酱煮饺子”。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无法体现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同。如“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编制”“捏造”“组成”“化妆”等几十种意思。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词汇以及短语、习语的搭配,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讲解与学习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三、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正确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只有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避免中文思维交际的不良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易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同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实用性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适合性原则(束定芳,庄智象1996)。再者,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有一个前提条件必不可少,那就是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词汇作为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把词汇文化引入课堂中,结合丰富的文化内容进行词汇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介绍英美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讲授词汇的文化内涵,并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和练习,加深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的了解。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词汇中蕴涵的丰富文化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实现词汇教学的目的。而小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速度和效率在同等条件下比成年人更为出色,而且他们大都对英语学习怀有一种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在高年级)的词汇教学不能只教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构司法,文化差异也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标签:;  ;  ;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