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院校在现代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_农业论文

论农业院校在现代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_农业论文

试论农业院校在近代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院校论文,美国论文,近代论文,农业发展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整个近代时期,农业一直是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美国农业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各国中是罕见的,在近代美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院校发挥了重要作用。

19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产业革命。北方各州广泛采用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发明成就,大量输入新机器、新设备,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原始的耕作方法和耕作工具逐渐被取代。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1821年缅因州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农业学校——加丁那职业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过学科教育的青年,使之成为技艺高明的农民和工匠。紧接着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和密执安等州也建立了农业学校,并受到社会的欢迎。美国重视发展农业教育与美国的国情有关,美国是一个地多人少,劳动力匮乏的国家,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使农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造就大批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更重要的是,发展农业教育,还可以使广大农民从传统观念、传统的耕作方法中解放出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改变他们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冷淡、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逐渐看到农业发展的未来,并激发起他们的一种探索精神。”(注:阿尔弗莱德·查尔斯·特纽:《1785—1925年美国农业史》(Alfred.Charles.Tnue: A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the U.S.1785—1925),华盛顿1929年版,第349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885 年纽约州通过了创建农业学校的法案,1885年密执安州立农学院建立。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前夕,大多数州都建立了农学院。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美国领土的扩张,美国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农业方面也不例外。为使教育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862年7月2日,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由佛蒙特州众议员贾斯廷·史密斯·莫里尔提出的旨在促进美国农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莫里尔法案”(又称“土地赠予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依照各州参加国会的议员人数,每一议员拨给3万英亩土地。 各州可以把这些赠地所得的收益作为教育经费,开办一所新型大学——农业和工艺学院,通称“赠地学院”。学院一般修业4年, 主要讲授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知识,为工农业发展培养所需之专门人才,但也不排斥其他学科。法令颁布后,政府共授地1300万英亩,各州都建立了农学院,有的州则把赠地学院与已有的州立学院合并,成立了州立大学。农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农业、动物学、农产品加工学、农村建筑学和农村经济学等,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农业管理科学系,实行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和管理教育并重的双学位制,培养既能从事决策,应付国内外市场变化,又能协调内部产供销和人财物的复合型人才。新成立的农工学院还打破传统,自设立之初就招收女生,使妇女也同男子一样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开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代新风。

莫里尔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法,也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推行农业教育的最伟大的单行法规”。(注: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页。)它的颁布是美国高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成功地走上了一条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具有美国特色的道路。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能》一书中写道,莫里尔法“为公私立大学定下了此后百年发展的基调,因而它成了具有种子性质的立法”。(注:科尔·克拉克:《大学的功能》(Kerr.Clark:The Uses ofthe University),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通过此法案美国的农业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农学院为培养农、工建设人才,不仅开设农、工专业科,而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生产实习。除设立正规班次以外,还针对农民要求举办各种讲习班,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莫里尔法案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推动了美国政府把职业教育当作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

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莫里尔法案”,为每所业已建立的赠地学院每年追加1.5万美元的办学经费。到1907 年该项费用增加到5万美元。(注: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页。)至19世纪末,美国政府共计划拨教育用地约1.5亿英亩,等于法国、瑞士、比利时三国领土面积之和。 (注:祖波克:《美国史纲1877—1918》,中译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页。)截止1916年,美国因接受赠地而创办的教授农业科学的高等学校已有68所(其中大多数的赠地学院后来都发展成为州立大学),农工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正如美国教育史学家卡布莱所说:“在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象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注:埃尔伍德.P.丘伯利:《美国的公共教育》(Ellwood P.Cubberley,Public Education in theUnited States),马萨诸塞1934年版,第280页。)这时建立起来的农工学院有许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名牌大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农业教育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和以理工教育见长的麻省理工学院。

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更需要把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使那些不断研制出来的新品种、新工具、新方法尽快被农民接受,并运用到生产中去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农业院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875年,康涅狄格州的威斯莱杨大学率先在美国建立了农业实验站,向全州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后来,纽约、新泽西等州也相继建立了农业实验站。到1887年已有14个州建立了农业实验站,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农学院与实验站协会”。由于实验站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成果卓著,引起国会重视,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奇法案”。该法案规定,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农业情报,并把它传授到民众中去以及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每个州或属地都要在农学院、综合大学或综合大学农学系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农业实验站,联邦政府为其提供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基金。实验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培育优良品种、调查本地区土壤地质状况、开发本地区的经济作物、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发明或引进国外农业机械、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等工作。海奇法案开创了合作的实验站制度,即由农业部、各州农业学院和农业实验站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农业科学研究任务,从而使美国的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人才,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科学的发展。1887年,美国还成立了“农业学院和实验联合会”,它的成立,更加密切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到1893年,全国共建农业实验站56个。发展到1908年,全国共有1143人担任实验站的领导和业务工作,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在农工学院或农学院兼任教职。(注: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423页。)联邦政府对实验站的建立提供了大力支持,开始时每年向各州拨款1.5万美元作为经费,以后逐年增加。 各州也专门拨出款项资助实验站,1916—1917年,各州拨给高等院校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教育的经费就达390万美元。(注:谢一觉, 乔有华:《简明外国教育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09页。)

各州的实验站一般都建在本州的农学院内,受农学院直接领导。研究项目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如佛罗里达菠萝的病虫害与改良问题,得克萨斯牛群的喂养问题,路易斯安娜甘蔗的新品种培育问题等等。由于实验站是政府资助的,因此其研究成果公开面向所有的农场主,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对促进美国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其研究成果使每年农产品的价值有了千百亿元的增加。(注: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页。)许多学校的农业实验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加利福尼亚的地理条件原本与我国新疆相似,后来农业实验站的人员经过考察研究,从山上的积雪处修建了几十万条水渠,把雪水引到沙漠,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现在成了美国最大的农业州。1916年康涅狄格州培育成功杂交玉米,使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玉米增加了2—3倍,从而揭开了美国生物技术革命的序幕。

通过发展农业教育,促进美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威斯康星大学。该校建校之初就明确了“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的思想。从1903年起担任该校校长的查尔斯·理查德·范海斯甚至提出“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职能”,并与州政府携手合作,结成了紧密的伙伴关系。大学建立了推广教学中心,开设短期课程传授农业科学知识,提供各方面的知识咨询。大学的实验室对外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当时的州长罗伯特·拉福勒特将大学视为“州的智囊”,聘请了许多在州立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农业专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州的各种委员会,草拟州的立法议案和建设计划。范海斯则认为整个威斯康星州都是自己的校园。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功使得众多的州立大学竞相效法。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威斯康星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州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仅“巴布科克测试法”一项科研成果就为州的牛奶加工业节省了数亿美元。斯蒂芬·莫尔顿·巴布科克是威斯康星大学农业实验站的主任化学师、教授、美国著名农业化学家。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43年,发明并在1890年完善了测定牛奶脂肪含量的方法,由此可以对市场上出售的牛奶进行快速分等,防止了牛奶掺假,促进了乳品生产的改良,并有助于乳酪和奶油的工厂化生产。巴布科克因他的这一重大发明而被誉为“科学乳业之父”。

除正规的农业教育外,各农学院和州立大学对农业业余教育也非常重视。在这方面,创立于1868年的康奈尔大学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该校创建者埃兹诺·康奈尔在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这所学院将使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行业”,使学校成为“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学的任何学科的地方”。并开出了众多的学科课程,把学院大门向中产阶级和农场主的子女打开,将进行工艺和农业教育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科技兴农随之蓬勃兴起。1897年,该校制订了一项由州政府资助的成人教育计划,其主要内容是:把当地的农业实验站作为教学的手段,编写发行通俗的农场主读物,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举办巡回园艺讲习班,在农村学校里讲授自然科学课程,举办函授教育等。康奈尔大学的这一计划得到了各方面的热情支持,到1902年,已有近4 万人参加了阅读课程学习,有2万人参加了自然课程的学习,有2.6万人参加了园艺课程的学习。康奈尔大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也推动美国国会在1914年通过了以促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及时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史密斯——利弗农业推广法”。该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在各州农学院领导下设立农业推广站,在各县建立农业技术指导员制度。推广站的职责是通过举办讲习班、示范农场、展览会、出版刊物等形式,把农业科学新知识,新品种、新发明、新技术等及时传授到农民中去。县农技指导员负责指导农民并直接与农民一起科学种田。各农业推广站还与农村学校配合,通过“4H俱乐部”[即通过学农来帮助学生发展双手(Hands)、 头脑(Head)、心灵(Heart)和健康(Health)],把10—18 岁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学习农业知识,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

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美国的农业院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方式。它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农学院院长,院长之下分设研究、教学和推广三部,各部设主任一人,分别处理全院的教学、科研和推广等行政工作。在各部之下再设各种系别,由系主任主持各系范围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种设置方法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美国独立、自由的办学特色,解决了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应用互相脱节的矛盾,使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成为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这一独创,不仅使美国的农业生产劳动率得到迅速提高,而且也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在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同时,美国的中等农业教育也发展很快。实施中等农业教育的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也有一般的普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 到1913 年全国农业中学已达2300所,1915年增加到4665所。(注:葛莱恩.波特:《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Glenn Porte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纽约1980年版,第68页。)普通中学里一般也开设农业课,与当时欧洲中学以向高校输送新生为主要职能,并鄙视职业教育、重文轻实的保守传统迥然不同,美国的普通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教育,为其将来走上社会作职业准备。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史密斯——休斯法”,要求对农村的在校学生及校外青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这样也就把已经在农场工作的成年人包括在农村职业教育范围之内,使他们有受到比较正式的中等教育的机会。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训练培训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的熟练工人,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准备了条件。

内战结束后,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大力兴办农业院校和农业中学,发展农业教育,这是欧美教育史上的创举。农业院校在美国实现农业近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其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不断改进的强有力手段。从1880—1900年的20年间,美国新开垦的土地面积超过了英、法、德三国土地的总和。 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 19世纪中期,美国已有简单的农业机械,1850年有马拉收割机500台, 1860年前后开始采用麦考密克收割机,1864年发明双铧犁,农场还广泛使用了各种新型播种机、中耕机、脱粒机和其他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约33%。大批农业实验站和农业推广站的建立,使科学种田日益发达,在土壤分析、使用化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方面充分利用了化学、生物学、昆虫学等方面的最新科学成就, 农产品的产量从1860 年到1890年增加了一倍,1890年到1910年又翻了一番。1900年,美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352公斤,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7个人以上。 (注:葛莱恩.波特:《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Glenn Porte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纽约1980年版,第68页。)1910年,美国农业总产值已高达90亿美元。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在1909年的报告中说:“美国农民历来没有享受过象今天这样的富裕生活。”(注: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 中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1页。 )有一个观察家满怀激情地说:“美国农业一次收成,就可以把比利时王国连同国王一起买到手;两次收成可以买进意大利;三次收成将可买来奥匈帝国;五次收成,如按现货交易价值折算,能够把俄罗斯帝国从沙皇手里买进来。”(注: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中译本,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2页。)农业的迅速发展, 为轻工业直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为其他各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88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也由1850年的84.7%减少到48.8%。(注:参见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1996年版,第117页。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大批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去满足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

在近代美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农业教育,通过增加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智力投资,来提高生产效率,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这无疑是一个有效而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注: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中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7页。)农业院校在推动美国实现现代化中所作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技能,更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从而使美国不仅在物的生产方面实现了近代化,而且在人的方面也实现了近代化。这一成功经验很值得研究借鉴。

标签:;  ;  ;  ;  ;  ;  

论农业院校在现代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