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论文_刘之欧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于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n=30)和介入组(n=30),给予开颅组患者开颅夹闭术治疗,给予介入组患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夹闭组,P<0.05。介入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与夹闭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且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效果

以往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常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栓塞材料也得到了显著进步,血管内介入术在临床常的运用也越来越多[1]。此次研究中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过程提供更多参考。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诊断均参照《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急性期;均出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均排除手术禁忌;排除存在其他神经外科疾病及颅脑既往手术史患者;均排除严重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n=30)和介入组(n=30),开颅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7.3±9.4)岁;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6例。介入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57.5±9.6)岁;Hunt-Hess分级: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6例。与介入组对比,开颅组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等一般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在研究中进行比对分析。

1.2 方法

给予开颅组患者开颅夹闭术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全麻,根据影像学相关检查了解患者颅内出血状况。给予患者经Yasagil翼点入路或选取患者眶外侧入路,剥离患者骨膜,将皮瓣进行翻动至颅底,形成骨瓣,将患者侧裂进行分离,打开邻近脑池,进行常规开颅降压。使用显微镜辅助观测患者动脉瘤位置、状况,将动脉瘤完全显露,分离动脉瘤颈,使用Yasagil动脉瘤夹进行动脉瘤夹闭,常规留置引流管[2]。

给予介入组患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全麻,根据影像学相关检查了解患者颅内动脉瘤状况,给予患者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将6F引导管置入患者颈内动脉,根据患者动脉瘤实际状况,对微导管进行塑形。复查位置满意后,取出微导丝,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取与动脉瘤大小合适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栓塞治疗保持由大到小操作顺序。采取C臂机辅助了解填塞状况,及远端血运状况,填塞满意后取出引导管[3]。

术后给予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降颅压治疗、对症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状况。

患者出院前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总分1-5分,1分为死亡,5分为恢复正常生活。优良:评分4-5分;中:3分;差1-2分[4]。

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t进行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神经功能状况对比

介入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2±5.1)d,明显少于夹闭组(19.4±6.7)d,t=5.334,P<0.05。

介入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与夹闭组相比无差异,P>0.05。详见下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

介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1例,夹闭组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2例,介入组1年内无死亡患者,夹闭组出现1例死亡。介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与夹闭组相比无差异,X2=0.741、1.017,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常因动脉血管异常膨出而致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颅内动脉瘤临床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多在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被确诊。患者常急性发作,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5]。

此次研究中介入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与夹闭组相比无差异,说明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效果相似。但介入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夹闭组相比明显较短,说明采取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时,患者术后恢复状况更佳。以往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多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但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时,对患者损伤较大,对患者耐受性要求较高,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部分患者动脉瘤位置较为特殊,周围血管较多,使得患者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时受到限制,难以达到治疗效果[6]。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采取弹簧圈对患者动脉瘤进行栓塞,有效提高了栓塞效果,且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不受患者脑水肿及颅内压影响,可在患者出血后早期进行治疗,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7-8]。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无差异,说明血管内介入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且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海鹏.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68-69.

[2]李国彬,杨海英,孟庆海,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7):62-63.

[3]李仁鹏,许友松,许小明,等.IV、V 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36(5):456-459.

[4]秦兆为,李义游,苏华实,等.早期血管内介入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507-2509.

[5]陈向林,余炳坚,毛振敏,等.颅内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急性期血管内治疗[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5):670-671.

[6]邱耀忠,李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65-66.

[7]邱洁.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119.

[8]李钢.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33-34.

论文作者:刘之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论文_刘之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