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整合:机制与路径_服务创新论文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整合:机制与路径_服务创新论文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自主创新论文,服务业论文,路径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于技术变革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方式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是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而使彼此的边界模糊化。但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出发,可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方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考虑到自主创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中的作用,结合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本文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方式分为如下三类。

1.嵌入式融合

嵌入式融合是指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的产品中嵌入改善产品性能的服务,或者是服务企业将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标准化产品嵌入服务产品的生产中以提高效率。前者有两种方式,一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制造企业将价值链上一些服务环节扩大化,通过自身的努力嵌入制造品的生产中以提升产品的综合价值。如美的集团就是在其产品中引入了自我诊断软件,从而能够持续监测其产品性能;二是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或品牌等优势在全球市场选择工厂进行贴牌制造、连锁经营等嵌入制造企业中,共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如麦肯锡凭借其资源优势为全球制造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麦当劳凭借其品牌优势在全球选择原材料生产商、加盟店,GE公司(通用电气)凭借其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全球市场选择工厂进行贴牌制造、连锁经营等。后者的主要方式是一些服务企业借助先进技术将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引入服务产品的生产中,如许多文化服务产品借助数字技术储藏在光盘、书籍等载体中,再借助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

2.捆绑式融合

捆绑式融合是指制造企业突破自身的产业边界向服务业延伸和拓展,在销售制造产品的同时捆绑提供制造品的功能服务或与此相关的服务而非原来的单纯制造品,实现制造业服务优化。从价值角度来讲,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向上游服务延伸型的捆绑式融合,即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制造业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和技术能力,开始向制造企业的上游研发设计服务业延伸,在出售制造产品的同时通过出售专业技术、转让专利或授权有偿使用来获得巨大回报,其实质是服务整合(Marceau & Martinez,2002)。如世界上最大的PC设备生产商和供应商IBM公司致力于产品的研发服务,全球所有工厂通过网络接受IBM公司总部的实时指令指挥。二是向下游服务业延伸型的捆绑式融合,即制造企业将下游服务业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纳入自身价值体系中,在销售制造产品的同时提供其产品生产的下游环节服务。如大型设备或产品的制造商往往为客户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Toffel,2002);或制造企业通过独自使用或与其他企业合作使用其生产的产品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并获得收益,如美的集团利用自己开发出来的检测设备和全国其他企业联合为顾客提供家电检测服务。三是围绕产品的“消费活动周期”向消费者提供捆绑式一揽子服务,即为顾客提供从购前的咨询服务到购中的送货、安装和培训等服务,直至购后的维修、升级及支持等一体化的服务(李美云,2011)。如丹麦的动物饲料生产商Hendrix Voeders公司在为养猪农户提供饲料的同时,还为这些农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生猪饲养咨询、营养搭配管理、向屠宰场运送生猪,以及向零售网点分销猪肉制品等(马克·戴维斯等,2006)。

3.交叉融合

交叉融合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原本各自独立的服务产品和制造品在同一标准束或集合下通过功能渗透完全结为一体的产品整合过程,在这一产品整合过程中消除了原来服务产品和制造品各自的独立性,并在两者功能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完全融为一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或品牌优势等向制造业延伸和拓展,通过直接嵌入或“贴牌制造”嵌入制造业产品制造环节。在这一模式下,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设备等有形产品的同时可以获得能保证其有效运营的一系列服务,如安装、维修、升级、培训、技术支持、回购等服务,从而大大增强了其使用价值或效力,并节约了在不同供应商之间协调的时间和成本。二是制造业可以利用其在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关于产品整个生产周期所要求的相关服务知识以及专业化的技术和设备,很方便地进入实物产品相关的服务业领域,推进相关技术、资源以及业务或管理组织的融合,延伸或改造其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环节,从而在提供给消费者“一站式购买”解决方案的同时,保持和顾客的多点接触,最大化双方的价值。如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公司除了提供包括手机、传输设备和交换机在内的多种产品外,还协助运营商规划管理其网络系统,并为运营商提供设施保养与技术支持;早期IBM公司除了进行硬件设备的技术研发与制造外,还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电子服务等。现在的IBM公司已将硬件制造转移出去,专门提供E-Servicing了。三是依托服务企业自身价值活动向相关服务业拓展,以促进或方便顾客购买产品而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了向现有产品的现实市场或潜在市场提供相应服务,服务企业借此可与同一顾客建立多元化的客户关系,而且通过锁定效应,提高顾客的退出壁垒,从而从同一顾客身上获取多元的收入来源,如旅游企业和餐饮企业、纪念品生产企业等(周振华,2004)。

总之,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融合,其实质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和市场边界的逐渐模糊,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技术边界与市场边界的模糊和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变革是分不开的。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但自主创新到底是如何影响两业融合的呢?这必须从影响两业融合的因素出发。

二、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因素

1.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向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渗透,服务产业和制造产业信息化水平都得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的技术专用边界,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模糊化,促进了两业的融合。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边界模糊化。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胡汉辉、邢华,2003),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这种黏合性就把原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界限模糊化(周振华,2003)。信息技术对迂回生产的交易平台进行渗透,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与服务,致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而且,价值链上的生产性服务各环节的信息阻隔得以消除,降低了价值链各环节连接的物耗,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的形成,例如电子商务取代了实体的经销商组织,降低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库存,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对其产业装备、工艺流程、操作方式等方面的改造,更是与其应用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变革,渗透了许多生产性服务内容,如对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人员培训服务。信息技术使服务与产品像孪生姊妹一样越来越难以分离,尤其在高技术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大大超过实物价值部分。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制造企业事实上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相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以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系统服务,也称为“产品—服务包”(product-services package)。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的特点,使得有些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可以分离和运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一定需要实体接触,从而使大量的服务产品物化,具有与物质产品同样的特征,从形态上已很难说它应属于产品还是服务,如录像带、软件光盘、电子书籍等。如以IBM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制造服务业(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EMS)的出现,就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产生融合的成功典范。因此,Lundvall & Borras(1997)、植草益(2001)、周振华(2003)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日趋增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数字融合为核心,计算机、电信和广播电视业之间的产业边界开始趋向模糊、出现融合,开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先河。

2.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马健,2002)。而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而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扩散的溢出效应明显地表现在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会促使下游产业生产过程的改进,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会“溢出”到下游产业,而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有待于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就会导致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两者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陈柳钦,2007)。

因此,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技术融合又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3.分工与专业化

新型古典经济学证明,经济结构转变的必要条件是分工的充分演进,原因是长期从事一种职业或少数几种职业容易获得更熟练的技术和积累相关的积累。按照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产业间分工,而规模经济导致产业内分工。而在国际分工中,产业内的分工不仅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进一步演化成产品内分工,即产品价值链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这使得价值链上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结构也越复杂,以至于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最后的销售服务所形成的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一家企业完成的情况已经很难出现。企业也逐渐从全能型转向利用社会分工,将产品的某些生产阶段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完成。于是价值链开始分解,一些在某个单独环节生产技术水平更高、成本更低的企业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新的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分工便形成。参与价值链分工的企业,均在某一个或几个增值环节专业化生产,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行业、新领域不断产生,技术环境动荡多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投入成本相对增大,产品技术结构复杂化,价值链分工越来越细。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使得市场上出现许多专业化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增值环节,这些原本属于某个价值链的环节一旦独立出来,就未必仅仅限于某个特定的价值链,他完全可以凭借其竞争能力加入其他相关价值链中去,于是价值链的整合就产生了。即原本不同的价值链专业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通过市场联结起来形成新的价值链。

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说,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产业内价值链上的分工越来越细,为了获得最高的效率,一些制造企业将一些自身不具备优势的服务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公司,如运输、仓储、信息咨询业、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通信服务、技术鉴定服务等,出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使得一些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实物载体进行储藏和运输,如光碟、在线服务等,出现服务业制造化。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内在联系,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融合并深化。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关系为例,一方面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升级需要相应的软件系统支持,另一方面软件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计算机硬件功能不断提升,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上的需求特征,市场上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包含售前咨询、产品培训、实施咨询、现场支持等诸多环节,以满足客户对专业化、标准化的需求(张惠萍,2008)。也就是说,为了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能要和多家企业一起联合起来,这也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三、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机理

1.自主创新—信息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因能使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边界模糊化以及服务产品可进行储藏与运输而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而自主创新因能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本身能力的提升而不断进步,最终带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一方面,自主创新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吸收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扫描、识别技术机会。组织已有的知识基础是组织利用新技术的关键。新技术在组织的实施过程也是技术所蕴含的知识,包括新的工作流程、惯例、技能和价值观等与组织已有的流程、管理、技能和价值观的碰撞、融合过程,组织对于新知识的整合应用能力决定了组织能否很好地消化、吸收引入的创新技术(陈文波,2006)。也就是说,组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取决于组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而组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存量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尤其是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隐性知识存量,必须依赖组织自身的积累,自主创新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隐性知识的累积。因此,自主创新有利于组织累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隐性知识。而且,组织吸收信息技术的能力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技术能力,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创新。因此,自主创新可通过提升组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推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由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即IT/IS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使得学习创新能力的增强,使企业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IT战略,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得到提高。但组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存量包括知识的不同层面。Rosenbergl(2004)认为,组织技术应用的知识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应该包括技术在组织的实施与应用这一“黑箱”知识。从知识的分类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可以分成有关信息技术功能与特征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实施有关的知识以及与信息技术评价相关的知识,企业需要具备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成功吸收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存量也包括了隐性知识,Tornatzky & Fleischer(1998)的研究指出,复杂信息技术的科学基础往往非常抽象和严格,实际的使用与意图往往会有差距,也很难试用和分解。技术知识会具有较强的粘性,不易从提供者向接受者转移。因此,促使组织信息能力增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不能从市场获得,也不能被模仿,只能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保持一种信息技术知识化工作的动力,通过一段时期发展与积累,才能最终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自主创新通过促使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而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2.自主创新—技术创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由此可知,技术创新是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最重要的粘合剂。因此,技术创新越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也越有可能发生。技术创新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演进过程,技术创新的获得是组织性和经验性的,即技术创新的获得是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形成的。自主创新为累积性学习设定了目标,技术创新则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支持,为产生和管理技术变化(即创新)提供了所需的资源。所以可以说,技术创新是将“学习”与“创新”这两个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中心任务连接起来的枢纽,一个国家的本土技术创新必须由这个国家自主创新实现。

首先,由于技术创新是累积性的,它是企业/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遵循一组连贯政策的结果。一方面是技术能力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表现为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选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对同一技术能力知识资源的功能展开与应用深化,表现为对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应用的灵活性。“累积性”的内涵意味着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至少从形式上),这就决定了技术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层次结构,而这种层次结构的划分通常包括监测(对目标技术的识别、跟踪与选择购买)、消化吸收(对技术的运用与调整)和创新(对引进技术的局部创新和基本技术创新)三部分(魏江、许庆瑞,1995;魏江,2003)。也就是说,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其次,技术进步是在一个开放的技术体系下进行的,这就产生了“自主创新”与“技术追赶”两个命题的根本分歧。正因为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的开放性,相比于先行者发展技术能力时相对稳定、自发、自为的状态,后发国家的技术能力进步更需要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唯一选择就是自主创新。此外,由于技术进步的网络性特征,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是个别人和个别企业努力的结果,需要许多人和许多企业之间的互动。而形成互动的动力往往是不同技术子系统间存在的协调及在此基础上对各技术环节间新协调的追求,无论是技术上下游环节间的相互影响,或是核心技术与互补技术的相互作用,还是任何一个环节上的技术瓶颈,都会产生技术变化的需要。而任何一个技术突破都会在其他环节领域产生新的技术需求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因此,技术进步的网络性意味着所有微观层次上的突破性创新都只是国家技术能力成长曲线上的连续点。也就是说,国家自主创新系会促使技术持续创新。

总之,自主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生技术融合,而技术的融合带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3.自主创新—分工与专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由前面分析可知,分工和专业化是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因素之一。而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分工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姜宝山,2001),技术是影响分工与专业化的重要力量。因此,自主创新通过提升技术能力而促使分工与专业化深入,进而带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首先,自主创新提升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把劳动者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置换出来,使劳动者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弱。原有的许多工种、工序将为机器与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所代替,劳动将转化为发布指令、控制按钮的简单劳动,任何人都容易掌握,分工协作所形成的狭隘的固定分工将随之瓦解。闲暇时间的增多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使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更换自己的工作岗位,社会分工必然转入自由分工。如信息技术在精神生产劳动或非生产性劳动领域的广泛应用,把劳动者从记忆、鉴别、决策、构图、逻辑推演等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美国IBM公司的“深蓝”电脑为代表的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表明,机器思维可以部分地代替人的思维,电脑可以部分代替人脑。

其次,自主创新创造的新技术并入社会生产体系引发新的社会分工。新技术并入社会生产体系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使原先一些非生产领域也变成了生产部门,至少是成了间接生产部门。如研究与开发机构现在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部门,而计算机软件行业更是已经从研究领域变为主要的生产部门,从而产生了新的分工;新技术并入社会生产体系还扩大和加强了按产品和工艺的技术等级的分工,特别是扩大和强化了按劳动力素质差别的分工。如internet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产生了信息咨询行业、互联网行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线服务等多层次分工。此外,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一方面通过改革传统产业的产品,导致产品结构的改变,从而改变着传统的国际分工。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原有的制约条件而改变分工格局。如运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运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原来不便于甚至不能运输的一些物品,或原来由于运价相对过高不值得运输的一些物品,现在也可以运输了。

第三,自主创新导致的新技术体系及其开发过程的复杂化、精致化趋势,使研究开发领域不断派生出新的分工,即围绕如何提高技术开发活动效率而产生的技术开发过程的合理分割与开发力量部署。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研发活动效率,许多企业都将研发活动外置或成立单独的公司运营,如一些中小企业基本上自己不进行研发,而是从外面市场上购买技术;微软、IBM则成立专门的研究院进行独立研发,技术成果为整个集团所有。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研发活动效率,许多企业自发或在政府的引导下联合起来进行研发,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是这一机制的结果。如佛山市的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就是联合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力量,专门针对佛山市的一些共性技术难题进行研发,其成果为研究员和合作企业所共有。

总之,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要素不断地进行重新组合,因而也就推动着分工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分工与专业化深入的结果,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融合。

四、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实现路径

1.推动自主创新的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

围绕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的信息技术在企业或政府中的广泛应用,实现研发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各环节相互渗透,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成为趋势。即一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即根据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特点,使整个产业链整体信息技术的同步改造。如研发阶段以CAD/CAM/PDM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制造阶段以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智能控制提升制造能力,在供应链管理阶段以SCM(软件配置管理)提高效率等。而通过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能促进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有效配置资源,优化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提升其运行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赢利能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商业服务的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电子银行、网络金融服务,推动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技术和业务的融合来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总之,通过制造阶段和服务阶段的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之间的边界逐渐融合,直至消失,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必然出现融合。

2.借助公共创新平台的自主创新促融合

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单靠一个企业或机构的力量很难具有持续性。因此,充分利用公共创新平台,将各方力量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创新,将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机制,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平台投资与建设,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成果应用主体,促进科技创平台的市场化发展。通过这种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联合起来进行自主创新,就容易实现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其结果也就极有可能带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3.促进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建设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使得产业链的各个价值环节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形态,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服务企业,都只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但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来看,只有部分企业是利润的主要占有者,而这些企业要么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么是掌握全球品牌或渠道优势,从而成为该产业链上的标准制定者。因此,要想在全球市场上站住脚跟,关键是整产业链上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资源,建立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通过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的自主创新,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行业创新联盟,争取在关键共性技术、技术标准、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实现突破。如以发展增值服务应用和开发高端整机产品为依托,加强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业务创新、服务贸易上的协作与融合,打造健康协调的大产业链条。即通过这种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的建设,实施一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与应用,推动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整合:机制与路径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