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可以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间歇性导尿的治疗方法,此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患病状态,提高患者病后生存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间歇性导尿;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因X血管意外、颅脑肿瘤、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等原因导致机体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机体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临床疗效,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体格检查、膀胱造影、CT等检查后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的年龄40~72岁,平均(60.2±3.5)岁,患者病程3个月~2年,平均(1.1±0.6)年;对照组40例患者的年龄48~79岁,平均(59.5±3.7)岁,患者病程4个月~2年,平均(1.3±0.8)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患者存在严重的排尿功能障碍及排便功能紊乱(尿急、尿痛、便秘、大便失禁等症状)或者患者的膀胱的感觉有明显减退或丧失,即可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对患者做体格检查时,患者有会阴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增强时,即可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1.3 入选标准
(1)80例研究对象均根据体格检查、膀胱造影、CT等检查后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2)8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1个月没有服用M受体阻滞剂药物,没有做过相关排尿训练;(3)80例患者有完整的检查结果和随访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国药准字:H20140285,生产厂家:Ferr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SA(瑞士),产品规格:0.1 mg×40 s]的药物治疗,温水送服,0.1 mg/次,2次/d,患者连续服药2个月;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采用专门的装置测定患者膀胱压力容积,然后根据患者膀胱内压力进行间歇导尿:(1)让患者把膀胱中的尿液排空后,医务人员持续低流量灌注生理盐水,使患者膀胱与大气压相通,间断测压,记录膀胱内灌入不同的液体量时相对应的膀胱内压力,绘制膀胱压力容积曲线,按照容积判断相应的膀胱压力。(2)可在患者处于平卧位时,膀胱压力为10~13 cm H2O时对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训练,但是患者歇导尿时膀胱内压的最大压不得超过40 cm H2O的安全压。在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5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接受上述治疗之后,排尿次数增加,排尿量增加到正常范围内,尿常规、24 h尿蛋白含量正常,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好转: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及排尿量有所增加,尿液中尿蛋白略微超标,患者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病症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病状没有任何改善,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临床上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有两种:(1)非手术治疗。①导尿治疗。间歇性导尿都能有效地治疗神经肌肉排尿功能障碍,免除了长期带导尿管甚至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痛苦。②药物治疗。主要应用药物有:M受体阻滞剂、M受体激动剂、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去氨加压素等。③封闭疗法。此法适用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患者,治疗后患者残余尿量显著减少,排尿障碍症状明显好转。④膀胱训练和扩张。此法适用于尿频、尿急症状严重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医务人员嘱咐患者白天定时饮水,如每小时饮200 ml,让患者将排尿间隔时间尽量延长,使患者膀胱容积逐步扩大。上述非手术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达到改善患者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等症状的目的,防止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2)手术治疗。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手术方法有:治疗储尿功能障碍的术式、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术式、同时治疗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的术式和尿流改道术式四大类手术治疗方式[7-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40例患者在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40例患者在采用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的药物疗法治疗后,治愈15例,好转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采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的药物疗法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帆.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校刊,2015,12(20):30-32.
[2]孙丽,张玲芝.间歇性导尿术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4(6):38-40,53.
[3]马英峰,丁岚.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1(24):52-53.
论文作者:余翔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膀胱论文; 患者论文; 间歇性论文; 神经论文; 尿频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