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墨西哥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西哥论文,韩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60—70年代, 墨西哥和韩国两国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1〕。但进入80年代后,两国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墨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下,8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30美元〔2〕; 而韩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1991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253美元〔3〕。究其原因,当然有内外诸多方面, 但从它们遵循的不同发展模式上看,主要原因有:
一、冲破了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
墨西哥在19世纪初独立后,同其它拉美国家一样,一直致力于经济独立,但殖民统治遣留的经济结构影响很大,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从而逐渐放弃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奉行一种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学影响,是以结构主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理论,即强调国家干预,利用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及汇率高估等政策工具,实现国内市场需求的进口工业品的国内替代生产。
从50年代初开始,在日常消费品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墨西哥就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的“进口替代”生产。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该国在直接向“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发展,遇到了工业部门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发展滞后,失业增加,对外依赖进一步加深等问题。墨西哥政府在激进的“依附论”和民族民主运动普遍高涨影响下,力图以进一步国有化和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和直接干预的方式寻求出路,并求助于70年代丰裕的外部资金,大举外债,发展石油工业,以继续强化“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80年代初,当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利率扶摇直上时,该国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筹借的外部资金支撑起来的泡沫经济被彻底冲跨。1982年,墨西哥终于爆发了债务危机。
韩国战后初期同墨西哥相比,经济要落后得多,而且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基础十分薄弱,国际上所处地位不利。它虽也走上了类似墨西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道路,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完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少受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也几乎没有结构主义者所倡导的“只有取得经济独立,才能获得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认为首要的目标是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只有经济上取得繁荣,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并增强其政府的合法性。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政治和经济上争取双翻身的特殊民族主义精神〔4〕。
因此,韩国于60年代中,当“进口替代”初级阶段生产发展达到极限时,没有像墨西哥那样,为争取“经济独立”而继续奉行“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内向发展模式,而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产业转换的有利时机,转向了“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模式。它冲破结构主义“中心—外围”理论构架,以动态比较利益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外向发展,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开发等因素的作用,可打破原有资源的静态格局和局限性,裂变出新的比较优势。在追随动态比较利益过程中,一国的产业结构能得以升级,经济得以发展。发展中国家只要坚持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原则,及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就有可能优化自己的产业,并可进一步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后发优势,使其某些产业赶上发达国家。另外,由于技术市场和消费偏好等原因,新产业技术往往出现在发达国家,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其垄断地位,但当生产不断扩大,引起销售额增长率递减,及成本因工资等增加而上升时,该技术便会向世界广泛传播,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低劳动成本优势大量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这种“生产→出口→进口”的产品生命周期,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紧随发达国家产品生命周期,调整本国经济结构,建立和发挥自己的比较利益优势。
韩国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密切关注日、美的产业输出,结合本国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特点,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主导部门,加入国际竞争,并在许多行业中形成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70年代,随着其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困难时,它也没有受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依附论”和国有化运动影响,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捕捉发达国家提供的各种“机遇”,进一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
二、根据本国比较优势适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
墨西哥继续以高保护方式推行“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战略,主张通过“进口替代”向高级阶段发展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自60年代末开始,当进一步推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生产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时,墨西哥采取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直接干预,掀起国有化运动高潮,并积极发展公共部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乘国际资金充盈、利率低下,大借外债,重点发展石油、电力、化工和交通等行业,以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韩国适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利用其在国际分工中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纺织、成衣、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部门为“出口导向”的带头产业,将廉价劳动力和外国先进技术相结合,以低成本为基础,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地位。为使其产品打入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它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1 )放宽贸易和外汇限制,降低关税和保护壁垒,缩小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调整利率和外汇比价,使之接近市场实际水平。(2 )采取诸种促进出口的措施,不断增加企业的出口能力。(3 )根据企业出口实绩,提供各种优惠,以鼓励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上下功夫。(4)建立出工加工区, 改善投资环境等。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遇到困难时,它及时利用国际上各种有利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
墨、韩实施不同战略措施的结果,展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前景。
墨西哥由“进口替代”工业化直接向高级阶段发展,虽使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因其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国内市场为依据,利用贸易壁垒人为地将国内外市场割裂开来,造成成本高、质量差,新产品得不到及时开发,因此形成了势力强大而无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利益集团,并刺激了生产资料的大量进口。因此,工业越向前发展,进口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越多,收支失衡越严重,反而加深了对外依赖,同时造成超前消费严重及公共开支不断扩大〔5〕。 由于墨西哥跨过了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阶段,其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就业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明显不及韩国。
韩国首先由于经济增长的主力是具有广阔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吸收更多剩余劳动力,减少城市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并使职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次,能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减少农村潜在失业人口,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迅速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到70年代初,韩农业加工品和工业品出口均大幅增长,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以上,彻底地变了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传统结构。第三,“出口导向”外向发展不仅能增加外汇收入,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而且使其经济面向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深化,世界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息息相关。第四,由于企业始终面临国外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企业主为改善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必须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努力使自己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第五,企业为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引进灵活经营机制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韩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工人素质,从而为形成新的比较利益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
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后,为进一步扩大出口,于70年代也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工业(被人们通称为“双替代”阶段),但这种“进口替代”同墨西哥直接进入高级阶段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已大不相同:(1 )发展的目标不是首先为了满足国内市场,而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把国内市场作为培训企业迅速投身于国际大市场的基地。(2 )基本摆脱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不利局面,“进口替代”所需资金主要靠发展初级工业品和部分耐用消费品出口获取外汇。(3)对“进口替代”工业的保护程度要比墨低得多。 (4)大部分企业都已经通过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 它们的企业家和工人素质远非墨同类企业的可比,因此,“进口替代”生产一段时间后,其产品很快就能转向出口。(5 )由于韩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口替代”工业采用国际衡量标准,在国际分工中扬长避短,从而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
墨、韩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市场发育不全,又面临市场发达国家商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需要政府干预。事实上,两国都运用法律、行政、财政和金融等手段,对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经济领域进行了调控。成效不同的关键在于:两国对经济干预的着眼点不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别,结果也就不同。
墨西哥首先在“进口替代”向高级阶段发展时,继续采取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到1982年,墨1.1万种进口商品中有8100 多种需要许可证,制成品的进口限制比例也非常高,并为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1956至1976年墨比索对美元的比价一直高估在12.5∶1的水平。 其次,继续致力于运用国家资本维护经济独立。70年代,进一步通过国家投资和国有化,大量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以增强国营企业体系。到70年代末,国家基本控制了矿业、石化、电力、钢铁等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和行业。第三,在主要由国营企业、民族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构成的混合经济体制中,国家以国营企业为主杆,制定发展规划,配置资源、控制生产价格,并通过各种优惠,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墨西哥各种非市场化发展取向的国家干预和国营企业的扩大,限制和阻遏了民营资本的发展,严重阻遏了广大小手工业者,包括大量手工工场向现代产业转化;阻止了广大农民小生产者经由市场发展而走向城市、工厂和现代农业,形成了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增加了财政负担。1978年,仅27家大国营企业的赤字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45%。同时政府机构庞杂臃肿,公共开支巨大。这些都阻碍墨西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后,政府干预侧重于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干预的目标不是限制私人资本和市场的作用,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它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1 )迅速改变“进口替代”阶段所造成的诸种价格扭曲。从1968年起,就有步骤地实行商品进口自由化,自由化率从1968年的49%上升到1985年的87.7%。韩元与美元的比价由1964年的130∶1降至1991年的700.5∶1;对非耐用消费品的实际保护率到60年代中期已为负数。(2 )重点运用政府权力支持和培育市场主体,即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促使它们参与国际竞争,以开拓国际市场。(3 )政府致力于把国内主导产业的确定与国际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使用补贴,预算货款及财政优惠等措施,支持和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并把扩大出口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转移。政府还为广大私人企业提供权威性经济预测,以及为国有企业提供可行性计划指导,并调整各集团的利害关系和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4 )促使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拓宽和改善市场的运营,形成一种“有管理的市场体制”,政府更多地向企业提供各种服务。(5)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培育和发展内部市场,强化比较优势部门,采用适合本国生产要素现存状况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最初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发挥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品优势,以扩大国外市场。然后,借助国家和日益壮大的财团力量,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并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活动和竞争引起的革新,使工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乃至高科技产业发展,以继续保持和扩大内外两个市场。6.政府为出口工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在发展出口工业的同时,逐渐建立起与世界市场相吻合的国内工业体系。
显然,韩国的国家干预与墨西哥相比具有如下优越性:首先,鼓励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不断发展。市场本身的逐渐统一化、公正化和规范化,能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处在较为平等的地位上,在参与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使广大小手工业者,包括大量手工工场向现代产业转化。其次,工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农业,相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小生产者经由市场发展而走向城市、工厂和现代农业。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冲垮了农村中的自然经济结构和集中式的初级市场。第三,建立在完善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政府干预,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出发点,这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第四,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有助于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发展教育,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早期投资等,使市场更有效率和持续扩大。第五,韩在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虽然也对某些“进口替代”品和新兴产业也给予适当保护,但对本国市场和民族工业的保护通常以提高竞争性和效益为目标,很少像墨那样往往保护落后。第六,韩政府通过广泛国际活动,以及竞争、市场反馈引起的革新,加上面对国际竞争对国内市场和新兴产业的某些保护,并借助于市场管理,既赶上了国际化发展浪潮,又使企业在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快速成长。
四、有效利用外资而不被外资所利用
首先,墨、韩都通过借外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但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生产部门,由于面对的是实行高保护的内部市场,政府和企业通常很少关注引进技术的改造和创新,效益低成本高已成了许多“进口替代”企业的痼疾。韩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品生产时,由于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国际大市场,政府和企业都特别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利用、改造和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特殊竞争力。1962年至1979年,韩共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461项,其生产的主要工业品中约4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墨西哥为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当外国公司“进口替代”生产所需昂贵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大量进口,加大贸易逆差,及其产品不断挤占甚至垄断内部市场时,政府就采取收归国有或出资购买其股份等方式,实现“墨西哥化”,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而韩国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随着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有选择地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合资、分包合同等多种形式与当地民族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采取诸种措施支持民族企业对引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借鸡生蛋,最终取代外资企业,独立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政府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还鼓励企业把吸收、创新的特有技术,通过向外直接投资,逐渐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有效的第二轮技术转让。如此不断发展,使其产品迅速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
第三,墨、韩为吸收外资,先后都建立了出口加工区。但墨西哥在墨美边境设立客户工业区,较长时间只是单纯为了解决就业和获取外汇,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贡献不大。而韩国一开始就把出口加工区作为技术转让、改造和创新的基地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中心,协助企业通过分包合同,组成附属性企业网络,把引进的新技术逐渐扩散到区内外民族企业,并通过形成的卫星企业获取原材料,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墨、韩在70年代都大量借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墨西哥把大量资金投放在推进石油工业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上。石油价格的暴跌和“进口替代”工业品难以出口,不仅增加了外债负担,也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增大,进而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而韩国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把政府贷款的79.2%和商业贷款的42.8%用于进一步建设蔚山、汉城、仁川、龟屋、马山和里里等出口加工基地上,开发各大河流,扩大公路网络,使基础设施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制造业生产的需要,促进了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产品的出口。1981年,重化工业品的出口超过了轻工业品的出口。大量外汇收入不仅保证了外债的偿还,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韩在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变化的大风大浪中,不但没有发生债务危机, 而且利用外资促进了经济腾飞。 从1962至1982年,韩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2%,其中40 %是靠引进外资实现的。
然而今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也出了问题,对此,我们将另文研究。
注释:
〔1〕墨西哥1960~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7%,人均产值由近400美元增至1734美元。韩国1965~1981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近10%,人均产值由1962年的87美元上升到1979年的1624美元。
〔2〕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3 〕谷源洋等:《亚洲四小龙起飞始末》,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页。
〔4〕罗荣渠:《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经验》, 见《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第57页。
〔5〕1970年墨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4%,而1982 年上升到46%,其财政赤字突破万亿比索大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标签:进口替代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