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航
摘要: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乡镇初级中学,近几年来,进入七年级学习数学的人数随着数量的增长,优秀生逐年递减,后进生群体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防止和控制学困生再度的产生。我们除了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营造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外,本文运用如下抓手收到好的效果:一是比教材,树信心;二是动手做,显优势;三是强化练,讲层次。
关键词:提升七年级;农村数学学困生;学习质量;抓手
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感叹:“我教的班数学差生就有二三十人,现在都不会教了。”的确,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尖子生的外流,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乡镇学校,七年级新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数学成绩下降得比较严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在七年级就开始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意义非凡。笔者这里所说的学困生是指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七年级学困生学习数学质量,以下的几个抓手行之有效:
一、比教材,树信心
为了提高七年级农村学生的数学教学质量,笔者接手的新班级,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都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和他们聊聊数学学习,让他们看一看我们七年级上册的教材,讨论一下有哪些是我们小学学习过或者平时听过,看过的非常熟悉的内容。例如:
第一章第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与小学一年级上册第6节认识图形,都是学习我们熟悉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图形。
第一章第4节从不同的方向看,与一年级下册第2节观察物体,都是学习从三个方向看物体。区别在于小学的重在看,而七年级的重在将看到的图形画出来。
第二章第1节数怎么不够用了,与一年级下册第3节生活中的数,都是学习数,只不过在七年级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
第二章第4、5节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与一年级上册第3、7节加与减(一)(二)以及一年级下册第1、5、6节加与减(一)(二)(三)。
第二章第8、9节有理数的乘除法,与二年级上册第3、9节的乘除法。
第三章第6节探索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5节数学好玩,都是学习规律问题。
第四章第1、2节线段与二年级上册第6节测量都是学习线段。
第四章第7节有趣的七巧板,与一年级下册第4节有趣的图形中的七巧板。
还有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甚至参与过的活动,例如:你今年几岁了?某商场打3折销售商品,父母给我们买的教育储蓄,“希望工程”捐款100万元,某商场的转盘游戏抽奖等内容都是我们七年级上册要求学习的。
通过对教材的对比,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使他们感受到学好数学并不难,特别是从学困生闪烁的眼中看出了希望。接着,适时提出以下问题:“是不是很多内容都是我们小学学过的?现在我们长大了,上初中了,从阅历、认识、思维水平都提高了,再重新学习,你不觉得简单吗?你不觉得是对小学查漏补缺而对初中数学加深学习吗?你们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了吗?”这样,学生情绪高涨,非常兴奋,这就为今后学好数学鼓足拼劲,信心十足,奠定了认识与心理基础。
二、动手做,显优势
动手做,就是让学生实践,以直觉行动与形象思维去推动学生的认知。这一手,对数学学困生非常有用。学困生虽然认识后进,知识底子不厚,但是动手做实践的能力强,所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特别应该加强学困生动手做实验的直观教学,通过做实验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达到全员参与,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1.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学生积极认真地画、剪、折叠,又互相验证。
2.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 截一个几何体”时,可让学生动手用切泥巴或萝卜的方法,化难为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7节“有趣的七巧板”时,让学生动手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从中找出平行线、锐角、直角和钝角等,并将它们表示出来。
4.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时,让学生玩摸球、掷硬币和做转盘游戏的实验,增加趣味性。
5.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余角与补角”时,让学生动手将两个角剪下来拼凑成一个直角或平角,从而得出余角与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6.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为了让学困生记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就让他们动手剪去与这两个角无关的边,看余下的这两个角像什么?学困生也能很快的发现:同位角像英文字母“F”,内错角像英文字母“Z”或“N”,从而引导他们发现比较难找的同旁内角,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C”。
7.在教学“平行的判定”时,让学生将两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剪下来看看他们有什么关系,自然得出两直线平行的三个判定方法。
8.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1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再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凑成一个平角,从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9.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图形的全等”时,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图形剪下来看它们能不能够重合,如果能够重合就是全等图形。
10.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轴对称现象”时,让学生动手将一个图形(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两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并且他们的性质也一目了然。
11.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6节“镶边与剪纸”时,仅用一把剪刀,通过纸的折叠和剪切,就可以得到一副副漂亮的图案。
除了以上列举了一些学生可以动动手,做实验的教学,还有很多能够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的课例。另外,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对学困生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评价时,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对他们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增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令人意想不到是,笔者在表扬学困生的同时,优生的思想也有了触动,有一次在课间时,居然听到有一些优生对我说:“老师,连曹某某也会,我感到很大压力。”当时,笔者听了很高兴,原来笔者在成功地转化了学困生的同时,也无形中给其他中上层生施加了压力,大家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三、强化练,讲层次
强化练,是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内化知识的必要步骤。但强化练出效果,就得讲练的策略,练的层次,否则就会伤及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大,大面积的学困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到无从入手,如果教师用划一的、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学困生适当放低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数学例题进行精选时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应多选择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例题。在课堂上,经常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自然易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业和练习的设置呈现阶梯式,分A、B、C三类,分别供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用。
A类:设计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考题,组织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多种渠道使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发挥潜力,总结规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B类: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供中等以上的学生使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C类: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填空式的容易模仿的题目,供学困生使用,作业由教师当面批改,耐心辅导,逐题弄清。
各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适当选做其它类的题目。事实表明,这些做法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近几年来,笔者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利用好这几个抓手,学困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变得较扎实,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动力十足,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个别数学学困生已经挤身于优等生行列,他们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同时在近几届中考中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第一初级中学 511500)
论文作者:谢建航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学困生论文; 学生论文; 七年级论文; 数学论文; 都是论文; 下册论文; 图形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