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诊断论文_郭彩丽

浅析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诊断论文_郭彩丽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效果及其诊断方法。方法 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80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患者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为40人,根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性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上的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疗效进而促进患者预后效果,最终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临床分析

引言

随着当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患者死亡或者是残疾的主要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切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使其危害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为脑卒中,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疾病是最本质的脑功能活动的障碍特征,根据其临床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患者脑内压力增高就会出现恶化,对脑疝及时处理可以提高救治成活率。在此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4年2-2015年2月收治的80名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成为对照组和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80名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疾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9人、女性患者31人,患者年龄在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2.5岁,此次研究对象经过脑CT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术会议治疗相关诊断标准,并根据患者意识障碍依据Glasgow昏迷评分,出现轻度昏迷的患者有35人,中度昏迷患者29人,重度昏迷患者16人,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随机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分类,每组患者分别为40人,两组患者之间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性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止血并降低其颅内压升高,减轻患者出现脑水肿的几率进而就会改善患者神经介质的新陈代谢和脑细胞的代谢,常规性药物治疗还可以对脑卒中患者起到抗凝溶解血栓的作用,在治疗中需要对急性脑出血并发意识障碍疾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纳洛酮注射液一般是用生理盐水或者是平衡液稀释到500ml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纳洛酮的使用剂量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期一般是0.3mg/(kg?d),在连续治疗3d可以将纳洛酮的剂量降低到4.8 mg/d,在治疗7d之后就可以停药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

1.3效果评定

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没有出现痴呆现象且意识障碍出现好转由痴呆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则表示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由伴有轻度痴呆意识障碍转变为清醒状态那么就表示治疗效果有效,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意识障碍例如痴呆、轻度痴呆等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甚至是患者死亡则表示治疗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将所有数据录入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 P<0.05表示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且该拆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且该组患者临床治疗总要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上的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出现肾损伤以及肝脏器官损伤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则是少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呕吐等症状。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中最重要的治疗内容就是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脑水肿治疗是治疗整个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前提,在脑血管功能活动障碍中,意识障碍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患者觉醒会有正常状态下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刺激患者的冲动上传激活大脑皮层活跃性,从而维持意识清醒状态,在大脑的皮质层之间和脑干网状丘脑下部之间构成对患者意识唤醒的特殊通路,如果损伤这两部分中的任一部分都会造成意识障碍。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问题出现,可以刺激患者垂体并刺激大量β-内啡肽(β-EP)释放,这是重要的病理变化,β-内啡肽可以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激素产生从而来降低患者血压,吗啡样对于抑制患者呼吸可以起到明显作用,β-内啡肽则可以直接起到抑制细胞毒素产生的作用从而来抑制患者神经传入以及其相关运动传出通路的效果,最终就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例如脑水肿、加重性缺血性脑出血严重时就会导致患者昏迷不醒。

对陷入昏迷状态3-10d的急性脑血管患者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和β-内啡肽水平,患者会从之前的昏迷状态转变到清醒状态,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抑制神经传入和神经传入相关运动以及其传出通路的作用,再进一步患者就会出现神经元坏死等症状,β-内啡肽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神经梗死周围缺血程度从而抑制神经梗死周围的神经元活动,最终就会加剧神经元不可逆转性坏死。纳洛酮这类药物本身并不具有药性该类药物属于阿片类受体拮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纳洛酮会对其他阿片类拮抗药物产生竞争性的抑制作用,纳洛酮对μ受体具有亲和作用且该类作用较强。纳洛酮的主要治疗功效是部分或者是完全纠正阿片类拮抗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可以促使患者从昏迷转变为清醒状态但是纳洛酮本身不会抑制患者呼吸且不会出现耐药性,纳洛酮可以对脑神经细胞起到保护和维持作用。根据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和实验组患者相比要更为显著。

总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出现意识障碍不清醒,脑血管疾病发病之后产生意识障碍的时间越早,意识障碍程度就越深,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预后性就越差,因此要尽快明确患者发病原因,需要对患者头部进行脑CT/MRI/DSA以及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等来诊断患者病情。医生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采用有效的治疗处理方法,从根源上减少患者病变范围促进患者脑部功能恢复。医生可以对患者血压进行药物控制降低患者颅内压,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使用溶栓,对大面积出血,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以此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综上所述,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在使用常规性药物治疗的方式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文娟.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应用纳洛酮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5,30(17):28-29

[2] 朱昌荣.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8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29(15):108-109

[3] 恽建花.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护理[J].常州实用医学,2015,25(6):231-232

论文作者:郭彩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  ;  ;  ;  ;  ;  ;  ;  

浅析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诊断论文_郭彩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