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与经验_农业论文

日本农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及经验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运作模式论文,物流论文,经验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物流包括农产品的物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由于现实需求,一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要在异地之间进行生产、运输、流通加工、储存、配送等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协调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工作,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农业物流效率的高低。在现代农业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在内的农业物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物流运作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农业物流是整个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到农业现代化的始终。在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农业物流的地位显得越加突出。就世界范围的农业物流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种模式,即西欧模式,北美模式和东亚模式。其中,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农业物流运作模式成为世界农业物流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农业发展水平却很高,经过多年的摸索与磨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而农业物流的滞后已影响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为中国的近邻,人多地少的国情十分相似,因此,可以借鉴日本在农业物流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着力促进中国农业物流的发展。

      一、日本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经济上,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对于农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推进农业物流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农业经济振兴的重中之重。农协和批发市场的不断壮大成为日本农业物流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

      (一)以农协为基础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农地改革,并配套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虽然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农户的生存和就业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之处,最为明显的是使得农业生产处于分散状态,不能形成规模优势。由于这些分散的农户在生产当中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导致盲目生产或无计划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需求量大的农产品无法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一些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的局面。总之,农产品供需之间的矛盾在日本农业改革初期时常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证。

      为了解决日本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农协为代表的组织应运而生,作为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农协一方面为农户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注重市场信息分析,及时向农户提供农产品需求信息,有效地解决了日本农产品的供需矛盾。日本农协在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的证实,为了扩大农协在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力,1947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着重推广农协组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协在日本获得了法律地位。而且在此之后政府不断对农协进行规范和指导,无论在组织运营和政策优惠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因此日本农协在农业经济各领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通过在中央和各地方分别设有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农协,日本形成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和完善的农协组织体系。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日本农协形成了畅通的流通渠道和庞大的运输网络,这为日本农业物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农协与农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熟悉农户的生产特点,能够较好地把握各种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周期。因此,农协也是日本农业物流中最具权威性的供货团体。农协的分支机构遍及农村各地,在组织上十分有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集合优势资源为农业物流提供稳定的货源支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协的组织构架日趋完善,承担农业物流的能力不断提升,提供的服务涉及加工、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图1)。

      (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与其他国家相比,农产品批发市场所起的作用在东亚国家的农业物流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模式是在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模式在东亚一些国家由来已久,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成熟起来,也是东亚模式与欧美模式的重要差别。批发市场是农业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能够较好地将买卖双方联系起来,几乎所有的农产品或农业生产资料的交易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上,农产品批发市场采取拍卖的形式,保证了价格形成的公平性,它的价格发现功能更加突出了它在农业物流中的核心地位(图2)。

      

      图l 以农协为基础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图2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为了提升批发市场在农产品物流中的效率,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断完善批发市场的建设。在立法保证、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方面都给予的大力支持,通过这些方式的支持,不仅提高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水平,也有效地提升了批发市场的存储、冷风冷藏、配送搬运等硬件设备。例如,日本大阪的中央批发市场,是日本的第二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近几年的市场交易额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从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来源看,90%以上的经营主体来自于本国各地的农协,说明农协组织在批发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方面批发市场的运作离不开农协的必要支持,同时功能完善的批发市场也为农协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总而言之,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的农业物流已经形成了以农协和批发市场为两大主体的运作模式。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为日本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在日本农业物流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日本农业物流运作模式的特点

      1.日本农业物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日本农业物流快速发展的基础所在。因为农产品的物流对运输的速度和条件要求很高,尤其是一些鲜活农产品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销售地点。而这些特性要求物流配送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尽量减少农产品在途时间。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航空枢纽港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并建立了不同等级的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日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设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必须根据《批发市场法》及相关规定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对于开设主体也有明确的要求。发达的水、陆、空综合运输网络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提供了坚强的硬件支撑,现代化的加工厂、预冷库、冷藏库、冷链物流运输设备一应俱全。

      2.日本农业物流实现了高效的机械化操作 现代化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措施就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而要在保证物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物流环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将费时费力的人工操作环节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来代替。日本是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国家,且机械制造技术较为发达,所以非常重视节约劳动力技术的开发应用。日本农业物流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物流环节的机械化改革,能用机械操作的环节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改革。如在农业物流领域用螺旋式输送机代替人工装卸,自动包装机代替手工包装等,这些机械化的改革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增强包装装卸的规范化,是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立的必然选择。

      3.日本农业物流的信息服务水平较高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日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分离,三者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日本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在农业物流领域,日本政府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开发综合性农业经营支持系统,这一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以及GPS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和农业生产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积极推行电子交易、自动订货系统(EOS)等,促进农业物流的信息网络化。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为日本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软件支撑。

      4.农协在日本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作用突出 日本农协在日本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上文已有所论述。日本农协的覆盖面较广,在日本农村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据调查,90%以上的日本农户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农协以其完善的管理和强大的协调功能,将分散的农户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团体,已经发展成为规模最大、群众基础最好的农业合作组织,也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供应组织和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方。农协本身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物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设施完善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有先进的保鲜、加工、包装、运输技术设备。货源来自于农协内部的成员,并采取预约订货、直销的方式销售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农协还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能够保证所提供商品的质量,还能为内部成员销售农产品或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提供资金支持。

      三、经验借鉴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日本农业物流的发展经验来看,便捷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干线,以及水陆航空运输条件为农业物流效率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能够实现流畅的转化与衔接,使得物流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物流效率的一大关键因素。为此在中国农业物流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当对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从建设内容来看,应重点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农产品仓储物流设备方面的支持。改善农业物流的交通运输条件,保证农产品的商品价值,降低农产品储运环节的损耗率。通过税费减免、贴息贷款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移交—经营—移交(TOT)等形式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

      2.提升中国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 日本农业物流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信息化建设。目前,中国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仍比较落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组建由统计、工商、交通、供销等部门广泛参与的农产品市场监测和信息预测、发布体系。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物流的全程定位跟踪,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运用网络手段将全国范围内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系在一起,并建设现代化的电子结算服务中心。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探索网络订货、网络拍卖、电子支付等方式,构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3.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业物流组织 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协在农业物流中的重要作用表明,物流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还是要依靠专业组织。建立多级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其辐射能力,按照现代企业方式运作,创新其交易方式,使之发展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主体。促进第三方专业性农业物流发展,利用第三方提供的仓储保鲜、货运代理、批发配送等专业化服务,减少流通中的不必要环节,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时,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大型终端零售商、农民经济人、农产品收购商、产销地批发商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提倡“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较为成熟的合作形式,提高农业物流的组织化程度。

      4.提升中国农业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是农产品物流高效运行的保障,现代物流技术是标准化的基础,为提升中国农业物流的标准化,必须要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探索气调保鲜、活体保鲜、恒温运输等运输技术;改进农产品包装,采用防潮包装、真空包装和充气包装技术。同时,加快制定农产品物流行业标准,按照国际化标准规范农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完善各环节的操作规范、技术规程,提高在包装规格、运输设备和装卸工具等各环节的标准化水平。积极开展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的研究工作,为农业物流的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撑,并吸引多种流通主体参与标准化的制定与实施。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产品品牌化、包装规格化、标示规范化。

标签:;  ;  ;  ;  ;  ;  ;  

日本农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与经验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