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护理用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程琴情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神经内科 62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实施膀胱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选取6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组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是实施针对性膀胱管理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日均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以及日均残余尿量情况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在几岁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开展针对性的膀胱管理模式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实施后患者的排尿以及残余尿量情况均获得显著的改善,同时膀胱管理模式的操作简便,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较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膀胱护理;排尿

神经源性膀胱的定义是指调节排尿的神经中枢或者周边的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继而导致的膀胱尿道受到损伤。伴随着脑卒中发病的人数持续增加,脊髓受到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人数也随之升高[1]。本次实验对脊髓受到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选择膀胱护理方式来进行医护,获得较好临床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选取6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组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观察组中的患者男性占21例,女性占9例,年龄在48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8±7.18)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在45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7±5.3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观察组使用膀胱护理方式进行医护,对照组使用一般的医护方式进行医护。

1.2.1患者的喝水安排

(1)控制患者的饮水量和饮水时间。告知患者只能在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每三到四小时饮水一次,排尿之后一小时额外喝一次水,另外排尿和饮水保持一到两小时的时间间隔,除此之外保证患者三餐进水量平均为500毫升左右[2]。

(2)记录好患者的所有含水物质摄入。这其中包括如汤、茶、粥、果汁等所有流质。

1.2.2间隔性引尿方案

每天早上起床前、吃饭之前、睡觉之前对患者进行导尿。每四到六小时患者自主排尿之后让负责的医护人员进行引尿,将残余的尿液全部引出,之后通过分析患者排尿量和膀胱的恢复状况调节引尿的次数,并且逐步扩大引尿的间隔,逐渐从四到六小时一次变为八到十二小时一次[3]。引尿的具体做法是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消毒,使用10-14F的引尿管对患者进行引尿。引尿时最好选用小型的引尿管,若患者膀胱充满尿液时可以使用大号的引尿管。插入尿道时医护人员应该适当润滑引尿管,目的是防止对患者尿道粘膜产生损害。两次引尿操作之间教导患者实施个人排尿锻炼。如果患者膀胱剩余的尿量少于五十毫升的时候说明患者近乎痊愈,能够停止引尿操作。

1.2.3 膀胱训练方案

(1)提高患者膀胱敏感度。每天使用50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液冲洗患者膀胱两次,来刺激患者神经进行反射性排尿。

(2)教导胸椎、颈椎受伤的患者把注意力放在膀胱充满前兆上,来发现排尿反射扳机位置。在患者排尿之前刺激患者大腿内侧、会阴区和肛门位置,并反复做出假装排尿的紧缩动作来帮助患者恢复[4]。

1.3评价标准

记下患者二十四小时内个人排尿的次数和容量,而且患者排完尿液之后让其保持平躺姿势,使用引尿的方式检测患者剩余尿量,之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

1.4统计方法

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表示,均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中将两组患者的日均尿量、排尿次数以及参与尿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由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膀胱所处于的整体处置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主排尿需求,在患者的脊髓受伤之后,因为大脑高位排尿中枢与脊髓低位排尿中枢的联络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出现问题。本次试验使用膀胱的整体处置方式,通过控制患者的饮水量和饮水时间、生理盐水冲洗来增加膀胱压力等做法,不但刺激了患者膀胱,而且强化周边肌肉和神经的敏感度和兴奋度来增加患者排尿感[5]。除此之外相关的训练如深呼吸、收腹等能够锻炼患者的腹肌和盆底肌肉,由此增加患者自主排尿的感觉和功能。若患者缺少尿意,可以增加水分摄入来促使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功能。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对照组每次平均排尿量显著低于观察组,每天平均排尿次数高于实验组,而且对照组膀胱内剩余的尿量也显著高于观察组,表明了膀胱的整体处置可增加神经的敏感度,恢复膀胱正常,最终让患者痊愈,恢复正常生活。

总而言之,膀胱的整体处置方式对脊髓受到损伤之后神经源性膀胱有不错的疗效,操作方便,未来进一步研究之后应该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秀梅,徐彦龙. 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5,35(7):670-673.

[2]秦江,赵亚杰,石秀秀,等. 不同时期针刺介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15,35(2):132-136.

[3]李奕琴,李娜,何晓阔,等. 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2015(2):103-105.

[4]诸运青,高莲,梁军,等. 改良膀胱容量-压力监测在脊髓损伤患者不同时期神经源性 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 四川医学,2017,38(2):185-188.

[5]顾力. 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s2).

论文作者:程琴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膀胱护理用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程琴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