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通讯网络和社交软件飞速发展,人们沟通更频繁、信息量更大,但却不一定更有效。以往面对面的沟通细节逐渐消失,信息送到却易造成误解。本文浅析互联网时代下,沟通被弱化的三个方面:沟通相互性弱化、理解基石弱化、感情传递弱化;并相应提出改善建议,希望因此提高沟通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沟通
当今信息与数据的时代,通讯技术、智能手机应用发展迅猛,社交APP轻而易举地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不见面的沟通越来越频繁。同时各类信息平台随时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分享式的沟通也变得平常。但这些工具也带来了弊病:沟通双方无法获知对方的语气、表情、及其所反映情感。这会对沟通造成障碍,降低沟通效率,也导致误会的产生。新时代的沟通逐渐成为人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沟通中我们缺失了什么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1】。沟通的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最终还要被理解、被接受。但人们在享受海量信息飞速传递时,信息完整度受损、情感传递也渐少。互联网沟通的缺失有如下两方面:
(一)沟通的相互性在弱化
互联网推动下,“方便和迅速”成为沟通主流。发一条微信给特定的人群、发一篇微博十分简便。但发信者却经常忽略反馈。比如微信“群聊”,当群成员数量越来越多,发信者难以确保每人都收到信息,加上成员回复时间参差不齐,所以成员没回复就当是收到或者没意见,于是沟通常常不到位。更甚者,如果发信者没有指明哪位成员需要办何事,阅读者就算是看到了信息,在不认同、觉得不迫切或事不关己的情况下,会选择无视。这样信息传递效率反倒变得更低下。
还有许多社交应用都有的“分享”功能,可免去构思和编辑的时间,本是人性化的功能。但这些“分享”的内容通常只代表了原作者的观点(甚至没有观点),缺少了发信者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发信者若不加以说明,阅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得出的结论未必就与发信者想要表达的一致。
(二)沟通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石在弱化
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可人们阅读时间有限,因此“自动筛选信息”的功能应运而生。例如,信息流技术的应用,人们浏览网页时,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喜好,自动筛选出用户感兴趣的话题,源源不绝地推送。但如若人们长期只看某类消息,便看不见多样性的存在。
还有,互联网网站总会提倡“最好的性格”,各种排名和打分,都指导人们成为某一类人,人们渐渐就认为其他人“也应该这样想”,不同类型的人渐渐理解不了对方。例如,《西游记》经网络渲染,孙悟空变成最厉害的,另外三个角色不但没用,甚至还是阻碍。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取得西经是团队胜利,离不开意志坚定的唐僧、团队润滑剂猪八戒和任劳任怨的沙僧。孙悟空还曾因贪玩、怄气离开过团队,若团队都学习“最厉害的”孙悟空,团队早就散伙了。越是关注排名,便越少接触对多样性,理解的基石就变得薄弱。
(三)情感传递在弱化
沟通需要感情传递,单靠文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面对面的沟通中,声音、语调和外表占全部印象的90%以上,具体百分比如下: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可见视觉和声音对沟通作用巨大。但互联网时代不见面的交流渐多,这种沟通方式缺乏肢体语言信息、缺乏表情语气信息、缺少场景信息,要达到感情传递是相对难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一个热火朝天的相亲见面会和一款用手机隔屏相亲的手机应用,虽然后者带来的选择性更多,但前者实效却高许多的。更甚者,诈骗团伙也瞅准互联网社交中感情难以传递这个弱点,通过伪造数据、图片资料等诱骗受害人。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1月到8月,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诈骗共造成群众财产损失38.8亿元,占全部电信网络诈骗总损失的21.3%,在所有诈骗类型中造成的损失数最大。技术越趋先进,人们甚至无法真正知道屏幕里的人是谁,感情更难以通过APP传递,这是现在网络社交沟通的硬伤。
虽然新的技术对沟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这些软件在沟通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人们并非要杜绝使用它们,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弥补不足。
二、如何弥补沟通中的缺失
(一)确保信息传达到位,同时表达自己渴望反馈,强化相互交流。
只有真诚地想沟通,并把这种感情传递到对方,有效沟通才会开始。无论何种交流工具,例如弱交流的OA办公系统或E-Mail,强交流的微信、钉钉等,发信息者都应该对收信息者是否收到进行确认,没有反馈的都要提醒。一些微信群聊小技巧:发信息时活用“@”功能,会缩窄沟通范围并带提醒;群发信息时,加一句“收到请复”也能大大提高回复率;工作群里要逐步培养群成员及时回复的习惯;发信息者也要注意发信息的时机,倘若三更半夜还在群里发工作信息,对方没看不回复也是正常。应用技巧远不止这些,还需要读者自行探索。
(二)对沟通风格的多样性进行了解
人格存在多样性也令沟通风格有多样性。要真诚的沟通,就要理解对方的风格,用合适的方法去沟通。
人类对性格的研究很早就有,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著名的气质类型分类。随后经过不断发展,有了现在比较著名的行为特质动态衡量系统。它根据人的天生特质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外向理性的支配型、外向感性的外向型、内向感性的耐心型、内向理性的精确型、能够随时调节的整合型。
例如,支配型的人格形成的沟通风格如下:领袖气质,喜欢发表讲话、发号施令;决策果断、行动迅速;意志坚定,敢于冒险;不在乎别人的情绪和建议,是个有目的的听众;喜欢控制局面,不能容忍错误,一切为了赢得胜利;喜欢越级指挥,干涉他人;冷静独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支配型的沟通风格并不属于好相处的。与支配型人格交流,要充满自信,沟通前充分准备,语句简洁准确,讲求效率直奔目标,但不要挑战他们的权威。
其他型的沟通风格:外向型热情洋溢,擅长交际;耐心型忠厚老实、平易近人,都是很好沟通的;精确型则是铁面无私,制度至上,相对难于沟通。人们周围总会有不同性格的人群,并不会像网络推崇的那么片面。了解对方,恰当沟通,并克服自身沟通弱点,才能使沟通事半功倍。
(三)强化面对面沟通能力
虽然社交APP为了强化感情传递,推出了诸如表情、语音短信、视频聊天等功能,但感情依旧很难隔着屏幕传递。对强调感情交流或重大决策的沟通,人们还是应当回到面对面的沟通中。面对面沟通中,视觉和声音占最大比重,应当要强化学习。例如:沟通的时候看着对方眼睛表示重视;活用脸部和手部动作牵动对方感情;身体摆合适的姿势,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调、音高和语速。掌握好面对面沟通能力,填补APP无法实现的感情传递,在互联网时代仍是必要的。
社会不断的迭代,科学技术总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不断进步,人们很难要求沟通方式回到从前。未来在5G技术和全息技术的推动下,沟通方式还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只是改变了人们的习惯,不学习适应才是沟通障碍的真正原因。现在的我们,应当主动拥抱未来,适应变化,扬长避短。通过强化沟通的相互性、了解沟通风格的多样性、保持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使沟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美)桑德拉•黑贝尔斯 理查德•威沃尔二世著 李业昆译,有效沟通(第七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6页.
论文作者:尹振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互联网论文; 信息论文; 感情论文; 面对面论文; 社交论文; 多样性论文; 风格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