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体制改革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行体制改革是当前出版改革的中心环节,已成为出版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那么,发行体制改革究竟沿着什么思路深入下去,发货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发行体制框架以利开展有序的竞争,这是本文就教于同仁的几个问题。
一、国情,应当是研究发行体制改革的必要前提
如果站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国情,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研究。
1、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状况相对落后。 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革的面之广、程度之深世界少有,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瞩目。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4.3 万亿元, 扣除物价因素后已比1978年翻两番,年均增长9.4%。 这个增长速度比八十年代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6.8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6.3个百分点, 比发达国家高7个百分点。这1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扩大16.7倍,年均增长17.2%。城乡居民生活费收入增加10倍。文化教育状况大大改善,中小学教育的入学率达到或接近中等国家水平,特别是小学入学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们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大变革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已进入腾飞阶段。然而,12亿人口作为一个巨大的分母,使得我国的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的人均拥有量,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经济文化环境下,图书作为精神食粮,不可能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1994年图书商品的消费量在全国消费品总量中的份额仅为8.72‰。如果再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是明显的。1993年,我国人均消费出版物的实物量为0.7公斤,为同期美国的1/74、 加拿大的1/81 、 英国的1/51、日本的1/41。
图书市场份额较小,既表明差距更预示潜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不能提出超阶段的发展目标,也不能在市场开拓上显得无能为力。出版事业应从宏观上抑制低水平的重复,尽快完成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通过深化发行体制改革,致力于开拓市场,一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2、城乡差异大,农村市场广阔。人口密度、经济环境、 文化结构是构成图书市场购买力的三大支柱。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匀。基本态势是从东向西随纬度升高而递减,即使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密度也相差悬殊。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也大致与人口分布状况类似。因而,购买力水平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城市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0 %的低收入户相比, 贫富差距为13倍。
高度重视、积极开拓城市市场,尽可能满足城市读者需求,是必要的,而且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搞活城市市场。然而,广大农村9 亿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落后,这个蕴含巨大潜力的市场更需要开拓,担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神圣使命的出版发行工作者更需要对其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曾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农村图书市场,缓解农村读者“买书难”,特别是在许多政策上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向基层书店倾斜,深受农村读者和基层书店的欢迎。但是,县级书店对一般图书需求的货源较之于城市书店仍然处在一种分散零星的状态,即使报了订单,也往往被拒收或不发货。而另一种景象是,出版发行部门对城市书店的大宗订货争夺十分激烈。这就对我们研究发行体制改革、开拓农村图书市场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而严肃的问题:书源如何下乡?
3、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要求。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的历史时期的出版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门。出版物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出版物的思想、科学、文化内涵和影响人们精神世界、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效果,又决定了它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的双重属性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似乎已经明确地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主动进入市场,不盲目追逐市场;主要由市场调节,不完全由市场调节。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出版物生产过程的控制,特别是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渠道选择和“闸门”调节,就应当是研究发行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前提。
二、发货店,你有存在的必要吗
出版物在商流、物流、资金流的三种状态,大体都表现为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出版物进入零售环节的办法,一般都采取送货制。这就要求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组织者不能分离。借助社会运力组织出版物空间转移,仍然不能游离于商流和资金流之外。否则,购销行为不能完成。加之提货制的验单付款或部分验货付款,更加严格地要求商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一对应。因此,很难设想出版物商流、物流、资金流组织者的分离,不会造成购销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混乱。
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建设任务艰巨。尽管新中国40多年交通建设成就巨大,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框架,但社会交通运输条件较之发达国家还有较大距离。据统计, 全国县及县以上图书直达收货点, 铁路只有807个,仅占30%不到的份额, 其余的县市都需要经过由铁路到公路或水路的一转或二转。全国有236个县以上书店只能依靠邮路收货, 尽管费用难以承受,但发货店也不得不常常选择这种方式。适应这样的运输状况的出路,还是要求出版物流通的相对集中。
有笔帐是值得算一算的。假设500多家出版社与3000 家左右县级以上书店直接发生经济关系,那么理论计算的结果是150万对经济关系。 以1994年全国图书销售总码洋140亿人民币为参照值, 平均每对经济关系的发生额为9333元。如果平均每月发一次货,每次发生额则为777.75元,不够结算起点。换一种算法。假设500多家出版社与30 家总发行商发生经济关系,作为生产环节进入流通环节的经济关系就只有1.5 万对了,平均每对经济关系的发生额为9.33万元。再由30家总发行商与3000家书店发生联系,这一级关系为9万对,平均每对关系的年发生额为15.5555万元,平均月发生额为1.2963万元,为国家规定结算起点的13 倍。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少一个环节,发生额相对缩小15倍以上,因而大部分购销关系特别是与农村县店的购销关系只能名存实亡,即便有了商流,也无法实施实体的转移和货款结算;即便设法完成实体转移,也难以承受高额的物流成本。如果增加一个环节,商流、物流、资金流相对集中,大部分购销活动可以完成,大部分购销关系可以稳定。那么,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选择后者可能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发货店是适应出版物流通规律应运而生的。在几十年的发行业务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壮大了实力。以近补远,以大宗补零星,以城市发货补农村发货,是发货店的基本运作规则和要求。近十年来,批发渠道放开以后,城市市场竞争激烈。在竞争条件主要是经济政策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发货店,对城市书店的发货所剩无几,因而有的发货店不得不逐步放弃对边远地区和农村县店的发货。这样一来,原本向基层发货的畅通渠道不畅了。城市书店订货抓不到,边远地区的零星订货由于没有大宗订货的弥补,难以承受高额的发行费用,也发不了。一般图书“不上数”就是必然的了。正如1993年的出版总印张与八年前的1985年总印张持平,自办发行与委托代理两者相加仍然没有达到总量增长的目标一样,发货店的“不上数”是出版界诸环节都不愿也不想看到的现实。
如前所述,我国出版物进入市场的批发环节是必要的。国家或出版物生产领域重组一个庞大的批发体系,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和浪费。那么现有的、已具规模的批发体系当然就不能放弃,而且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竞争,如何走向有序、有益
体制,市场,竞争,这三个词的不同排列只有6组。 不论怎样排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则是市场运作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体制不顺,必然导致市场畸型发育。竞争无序,则是市场畸型发育的标志。一个时期以来,图书市场竞争存在明显的误区:生产环节与批发环节竞争,批发环节与零售环节竞争。这是不正常的,这种竞争是无序的。由于各环节的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不同,不同环节的无序竞争就会出现不公平、不规范,这无益于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无益于各环节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图书市场的竞争似应规范在这样三个层次之内:
生产环节的竞争。这个环节的竞争,以打破区域封锁和出书范围的限制为前提。各出版社在选题、装帧设计、出书时机、定价策略、印装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竞争。通过竞争,不断优化选题,提高质量,逐步淘汰那些低水平、低层次、缺乏市场生命力的品种,逐步向优质高效迈进。出版社之间既竞争又联合,通过利益和实力的调整,组建实力强劲的出版联合体,淘汰或兼并少数效率低、实力差的出版社。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社对市场的把握,主要不是依赖于自办发行,而是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最合适、最有能力的代理商。
批发环节的竞争。批发处于生产和零售的中介地位,在运作时间和空间上,有广阔的领域。批发商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出版物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运动,致力于拓展市场。批发商与出版社以代理关系相连接,并根据各自的情况,在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前提下进行双向选择,从而从出版物的市场“入口”开始,打破划地为牢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批发商之间,以拓展市场的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向生产环节争书源、向零售环节争市场。同时,批发商之间也完全可以以共同利益结成组织机构上的联合体,或者以拓展市场为目标寻求某类、某种出版物的联合代理。
全国新华书店的省级书店和发行所,已经具备承担批发或代理出版物的条件,并有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图书市场框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活力和组织、安排、拓展市场的能力。同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出版单位选择代理的主要依据,发货店还应建立这样几项考核指标:总发货中图书与课本的比重;图书发货中城市与农村的比重,图书发货中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的比重。
零售环节的竞争。零售环节是市场的前沿阵地,在市场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区域性。在公平税赋的前提下,以国有书店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服务质量、营销策略、购书环境等方面开展竞争。国有书店在零售市场上应当承担主力军的职责,充分发挥骨干、导向、示范作用。以省或地市一级零售书店联合的区域连锁经营,或者不同区域的同类书店的连锁经营,是扩大图书市场,提高市场满足率,增强经营能力的值得积极探索的途径。
从以上三个环节的有序竞争,逐步规范图书市场,也许只是一个理论的、理想的模式,只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框架的粗线条的不成熟的勾勒,没有深入地讨论各环节内部的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也没有更多地讨论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本文尽可能“谈”而不“论”,试图寻求理论探讨和研究实际问题的平和氛围,少一些无端的指责甚至谩骂,多一些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发行体制改革是当前出版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宏观设计的研究,也需要微观运作的分析;既需要全方位的理论准备,也应当允许一个或多个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基于此,本文才“谈”了这些当前发行体制改革中比较敏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