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及改革的思考_中国宗教论文

对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及改革的思考_中国宗教论文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信仰论文,中国民间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内涵,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本文所探讨的民间宗教信仰现状,基于对华南部分壮族地区的调查,所提出的改革设想,适合于信奉普化宗教的各个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消除了对宗教信仰极“左”思潮的影响,恢复了信仰自由,宗教信仰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却披着宗教的外衣,竞相粉墨登场,鱼目混珠,乌烟瘴气。人们从盲目的个人崇拜中惊醒,从虚幻的乌托邦中回归,却从另一维度寻求精神的寄托。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日进百金;宗教祭祀,隆重异常,铺奢无度;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政府干预,拆除寺庙,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维护宗教信仰自由与抵制迷信泛滥的运作机制问题。

笔者家乡广西柳江县,有一年各地重修庙宇数座,其中有一龙神庙,修于朝南山洞中,洞口开阔,洞内宽敞,冬暖夏凉。庙内设菩萨主神,神像胸前却画八卦图,左右两侧分别排列财神、福神、寿神、文曲星神、刘三姐等神像。洞中有一小水池,朝拜者取而饮之,谓饮圣水。数名召集人自谓仙人托梦,兴建此庙,挨家集资,20、30元不等,亦有捐数百元者。亦有人颇不以为然,谓之致富无门,借此生财,拒不出资。每逢农历九月十八,村民共祭而聚餐,每逢大年初一、初二,周边各村群众,蜂拥前来烧香,并捐现款,日有上万人。县、乡政府知悉此事,颇费心神,多次找主事者开导,欲加制止。尔后派公安干警及中小学生捣毁此庙。群众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村民自愿朝拜,实是宗教信仰自由的表现;有人说,主事者未按传统仪轨建庙,未守相关禁忌,实为借神灵之名以谋财,毁之理所当然。

无论如何,当地壮族民众信仰世界复杂多样,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其实,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和部分藏缅语族聚居地区,还有汉族广大乡村,都同样存在民间宗教信仰复兴的现象。普化宗教的势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当代民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甚至制约着科教兴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与中国乡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对立的因素。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导下,运用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方法,探析现阶段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传承状况,澄清有关宗教信仰的模糊认识,明确移风易俗、改革宗教的正确方向,以期提升宗教品位,维护宗教信仰的良性运作,益于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的基本特点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普化宗教的特征。崇拜对象纷繁复杂,组织形式松散无序,崇拜目的直接功利性强,无益于修复理想迷失、信仰坍塌、道德沦丧的精神世界。概而言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信仰结构繁复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

中国民间宗教的神灵,大多从原始崇拜衍化而来,思维根基是万物有灵观念。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鱼草虫木,都被赋予某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没有形成超越特定生存环境的共同神灵。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和南方民族信奉的师巫教,都是自然宗教在不同区域的传承形态,没有规定的创始人和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

汉族深受以伦理教化代替宗教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说重现世、轻来世的思想主张,抑制了宗教的发展。但汉族民间,依然积淀丰富的祖先崇拜、风水崇拜、行业神崇拜的因素。

壮侗、苗瑶语族各民族普遍信奉各自的始祖神、英雄神、寨神及其他神灵,原始巫教色彩十分浓郁。壮族神台上,中间用大楷书写“天地君亲师”,两侧用小楷书“历代高曾祖考妣宗亲位”和“通天大圣莫一大王之神位”或“灶王之神位”,折射出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2.宗教组织零散无序,没有健全的制约机制。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大多以一家一户或一个宗教作为祭祀单位,没有超越家庭和家族的完整的宗教组织制度。较少脱离生产劳动的宗教职业者,无法构成由教主、教徒、专职宗教人员组成的宗教角色结构。壮、侗、苗、瑶等民族有巫师班子,各由5—10人构成,相互间各不统属, 独立开展活动,不随意发展信徒。行政部门未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管制。有不法分子甚至自创宗教,自封神名,自我神化,欺世盗名,骗取财物。

3.无事不登三宝殿,见神便求护佑的直接功利心理。

中国民间信仰通常出自低层次的动机,不外乎招财进宝、求福消灾、延年益寿、升官发财、求婚送子、祭祖安魂、祈求风调雨顺之类。凡间千般事,皆需神照应。民间流传的“用菩萨挂菩萨,不用菩萨卷菩萨”“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的俗语,深刻揭示了中国民众宗教心理的奥秘。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神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莘莘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1〕

4.宗教感化功能失落,社会统摄机制欠缺。

中国民间宗教活动离不开宰鸡杀鸭,进酒摆果,如事现世之人,尽现乞求丑态,无助于心灵的净化与感情的升华。面对物欲横流、精神颓唐、归属感丧失、心灵空虚,民间宗教却无法给冷酷的人世间带来一丝温情,无法给日益世俗化的感情生活带来一种圣洁感化,无法为更为泛滥猖獗的贪污腐化、弄虚作假、黑心谋财、奢侈无度、冷酷无情、粗俗躁动、利欲熏心、利令智昏的丑恶道德,敲响长鸣警钟。基督教徒面对神圣的十字架,面对耶稣的献身精神,升腾起心灵被感动的热潮。而中国民间信仰为的是如何从神灵处索取更多的东西,达到的不是纯净心灵的感化功能,甚至相反地强化物欲索求之心。当代社会中的精神迷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受重视,还同民间传统宗教感化与统摄功能的缺失紧密相关。

二、中国民间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民间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变异性的一面,而且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任何民族的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演进的长河中,都呈现动态变迁的状态,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文化进化论的观点看来,宗教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泛灵崇拜,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多神教,而过渡到一神教。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起宗教信仰的变迁。当前,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到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自然宗教、祖先崇拜丧失其生存的物质基础,宗教文化的现代转型,并非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当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定会引发文化思想的变革。如果说经济改革,是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那么,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的改革是否受到应有的重视、是否成功,将关涉到国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幸福问题。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可能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现代文明繁荣的社会里,不能允许封建迷信四处横行。或者说,信仰文化处于低级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的现代化、人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而要跻身现代先进民族的行列,正如同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宗教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宗教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解决人生归属问题的虚幻框架。宗教使个人明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使生活变得有意义而且可以被理解。宗教既被当作是麻醉人们的“鸦片”,但也确实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使人们得到心灵的慰藉。同时,宗教的负面作用在历史上曾经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给许多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把人们从落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弘扬宗教的正面价值,利用宗教传播,确立人的立身准则,强化人的社会意识;推动人类社会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增强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安宁祥和;净化人的心灵,激浊扬清,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消除人的被遗弃感,得到心灵的深层次满足与愉悦。笔者认为,中国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以外的各种民间普化宗教,都没有完全真正实现宗教的积极功能。要实现中国民间宗教的现代转型,必将经历异常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甚至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跨越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无论如何,宗教与人类社会历史相始终,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宗教与科学的矛盾逐渐得到调和。中国民间宗教不会自生自灭,人类宗教消亡说,尚未得到充分印证。与其对日益高涨的民众宗教情绪听之任之,不如主动地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综观中外历史和现状,宗教信仰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密切相关,宗教改革也关涉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潜能的激发。我国宗教工作的重点在制度化的人为宗教,但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东北、中南、华南、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民间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问题,亦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之进行合乎宗教发展规律的改革,显然有利于走出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相混杂的误区。

三、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的基本思路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地积淀在民众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中,具有保守性、封闭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民众厌恶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深知邪门宗教的危害,同时,也对外来宗教具有强劲的排拒心理。宗教改革必须在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民众的宗教文化特质,运用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理论方法,循序渐进地施行。

宗教改革的核心,在于信仰体系的更新。从人类学的理论上说,宗教信仰的改革,首先应尊重本地区、本民族的信仰习俗,吸收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根据文化传承主体的意愿来制定改革的方略,然后才能采借其他民族宗教智慧的精华,推陈出新,建构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信仰体系,逐步实现民间自然宗教向现代人为宗教的成功转化,从而改进宗教仪轨,健全宗教组织,完善宗教设施,提升宗教品位,通过宗教的传播,使人变得更为纯洁,更为高尚,更有涵养,更有作为。

未来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改革,若能有效地实现同中华新文化建设相汇流,将是取得历史性成功的良好基础。中国民间宗教的更新,有必要同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大业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1.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意旨,不仅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增加文化设施,而且还包括塑造一代新人,确立符合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知识结构和信仰结构。我国广大农村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重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地区学校教育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困难重重;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甚至县、乡一级的文化馆、文化站经费紧张,未能通过现代文化的传播,改变人们落后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各地区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调查当地宗教信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存的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影响,坚决排除封建迷信、邪门宗教的干扰,尊重信仰自由,提倡宗教信徒爱教爱国,共同为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献策献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2.与移风易俗相结合。

诸多真正的宗教教义,都强调诚实、谦和、克己、仁爱、制欲,客观上促成人们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爱己爱人,心怀诚敬,彬彬有礼,其意旨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颇多密合之处。宜通过宗教改革,使民风趋于淳厚,树立社会正气,弘扬社会公德。

3.与中国传统宗教精神相结合。

中国传统宗教首推道教和儒教,佛教传入中国,经创造性改造,形成禅宗、净土宗、密宗等诸多教派,也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宗教发展至唐代而日趋隆盛,唐代统治者尊儒、崇道、礼佛,缔造了儒学丕显、道教隆盛、佛法广播的繁荣格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宗教文化遗产。儒教治世、道教治性、佛教治心的功能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是,儒教、道教、佛教各自有不足之处,诸如儒教之祭祖拜物,道教之迷信方术,佛教之遁世出家,皆为消极的方面,应予摒弃。而儒教的敬天精神,道教的贵生特性,佛教的修行要求,有利于陶冶民心,完善人生。何光沪先生指出,中国宗教改革的方向,为“敬天而不祭祖拜物,修行而不遁世出家,贵生而不迷信方术”,〔1〕体现了对儒、佛、 道理论思想的理性扬弃。因为“祭祖拜物”,是普化宗教的象征,是中国宗教转向人为宗教的障碍;“遁世出家”,实际上是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迷信方术”为封建迷信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而且与道教提倡重现世、顺自然的主张相违背。未来中国宗教信仰的理想模式,应兼容儒教的敬天崇礼入世的精神,佛教的深邃理论和克己制欲的品性,还有道教顺应自然、清静淡泊的高远志向。

4.借鉴西方宗教的完整制度。

宗教信仰是全人类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为宗教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资源。传承于西方的各种宗教中,所有体现了人类文化精髓的积极因素,都应为各民族所共享。中国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也要借鉴西方优秀的精神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合理成分,使之更好地为中华新文化建设服务。西方宗教完整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完备的设施、简朴而神圣的仪式、超凡的精神体验、克己制欲和进取精神,都将给未来中国民间宗教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5.与提升文化品位相结合

现阶段的中国文化品位的生存根基,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封建思想遗留势力长期存在的特殊历史时期内,经济落后、法制不健全、民生窘迫的社会现实,因而低级趣味、粗俗不堪、封建迷信的娱乐文化陋习屡禁不止,黄色录像、黄色书刊、卖淫、赌博,屡查不绝。教育不发达,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一些人的精神生活贫乏,言行举止不文明、不礼貌。乱扔果皮、大声喧哗、狂言傲语,屡见不鲜。不少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张家长、李家短,造谣中伤,恶习难改。由此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思维层次、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的坐标位置。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文化品位不高的现状,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的通力合作。而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造就合格的社会化的人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把不信宗教者,当成“化外”的野蛮人,固然大谬,但不可否认正当的宗教信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人的文化品位。

6.与民生幸福相结合。

民生幸福包括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及各种需要的满足。西方传教士常常以实惠的经济利益作为突破口,敲开人们信仰宗教的大门。中国各民族的生活幸福,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对生活幸福的理解,最基本的层次,是生存需要的满足,温饱无忧;较高的层次,是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的满足,消除焦虑、迷茫、无助、心灵飘浮无定的心境。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步成功,为民生幸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人们从追求物质富足转向追求精神幸福成为可能。当然,精神幸福不仅包括信仰的确立,而且还包括艺术追求的成功及其他形式的精神满足。但是,宗教信仰关涉到宇宙人生的一些深层次的终极关怀,触及到科学、道德、艺术无法深切把握的层面,能够解决科学与艺术无法解决的诸如心灵高级体验与灵魂寄托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现状,令人深思。对民间信仰的泛滥与隐患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显然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听任民间宗教的无序发展,无法对邪门宗教和封建迷信实行有效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生的幸福安康,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民间宗教信仰问题已经事实地存在于社会现实当中,客观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类学的现代使命,就是深入基层,全面调查,深切体验民众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借鉴指导文化变迁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协调发展,作出深刻的反思,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宗教信仰体系及其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现状与改革,必将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的新热点,中国人类学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注释:

〔1〕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第110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2〕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论纲》,《东方》1994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对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及改革的思考_中国宗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