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3)03-0006-04
20世纪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但是,对人类 社会发生了如此深刻影响并继续影响着21世纪的,莫过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横空出世。社 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改变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同时存在,既相互斗争和 竞争又相互联系和交往的局面。从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 矛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宰着人类历史,规定着时代的本质,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21世纪也将是20世纪开始的这样一个大格局的直接继续。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万事万物概莫能外。20世纪的特点是“一球两制”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在一个星球上,它们之间关系的本质,说到底也是一种对立 统一关系,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的双方 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表现为斗争和替代,是绝对的、永恒的;其统一表现为历史继承 、相互借鉴和合作共处,是相对的、暂时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矛盾统一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上升,而科学地把握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同一性,不仅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都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性 表现为对立和替代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
所谓对立关系,是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构成对立的一种矛盾关 系,它是以矛盾双方绝对对峙为依据的。它们共处在同一个星球上,形成“一球两制” ,社会主义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本主义也要按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相 互否定和对立是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其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为基础,以 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资本主义制度则相反,它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 础,以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为社会最高利益,在分配结果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其二,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是由劳动人民掌权、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 阶级专政类型的国家政权,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以维护世界和平 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是由资本家集团进行 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对劳动人民实行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它以多党制、 三权分立为其政治统治形式,以强权政治作为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三,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 义和集体主义,提倡健康积极、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本质,表现为极端个 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是客观的、必然的,只要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它们 之间的对抗就不会停止,只不过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化,解决、处理 它们之间对立关系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而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自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就尖锐存在。十月革命后,14个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企图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后来,又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武力威胁。 资本主义世界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的尝试失败以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推行“和 平演变”战略,企图通过内部瓦解的办法消灭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引 入资本主义轨道。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是采取敌对的立场,以消灭社会主义 为它们最主要的政治目标。对社会主义者来说,要取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而奋斗的立场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在现实情况下,社会主义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外交上发展友好关系,经济上发生日益频繁的交往,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否定 和对立的关系实质,是没有也不会改变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替代关系
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 主义,成为世界的主体,这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最大限度的调整,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 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 发展,国内矛盾有所缓和。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走向生产力空前发展、生产方 式有重要调整、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管理经验与方法更加成熟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列 宁说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社会 主义无非是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向前跨进一步。[1](P266)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 繁荣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万古长青,恰恰相反,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 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条件。正如大机器工业摧毁了封建主义一样,科学技术和生 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必然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当然,在漫长的替代过程中,会 有迂回和曲折,会有挫折和倒退,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 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2](P382-383 )
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逻辑总是这样,前一种社会形态为后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准备了 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一旦社会变革的时机到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便成 为历史的必然。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依据这个法则,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是永恒的 ,它同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旧的社会形态一样,迟早要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除了有斗争性的一面外,还有统一性的一面,这种统一性表现为 历史继承关系、相互借鉴关系和合作共处关系。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继承关系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虽然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和 存在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对资本 主义社会形态的一种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抛弃,即是在吸纳了资本 主义创造的一切有价值东西的基础上的否定。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性地发展人类已经积累 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成果。革命导师们都对此问题做过 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 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 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3](P51)列宁也指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4](P252)邓小平也明确指 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 ,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5](P167-168)资 本主义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度完善的文化设施,高度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 以及全社会所普及的较高文化素质和比较文明的社会精神娱乐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未 来社会的精神条件。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继承关系,要求我们改变那种只 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的“左”的观念,必须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已经创造 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具有内在历史联系。19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表达的一个重 要的前提性论点是,社会主义在客观物质生产力基础层面上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 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确立的全部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 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最深层的历史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联系 ,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文明成果上的直接承继关系。因此,邓小平认为,像中国 这样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 事实上不够格。”[2](P225)要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在当代世界上建立起社会主 义与国际资本主义在社会化大生产上本应具有的内在历史联系,把当代资本主义所创造 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文明成果,转化为使社会主义得以最终确立的现实基础。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的历时态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历时态 与共时态的统一中来实现。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借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性还表现为二者是相互借鉴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 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是由全人类共同创造、继承和积累 的。如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累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与 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时间、效益、信息观念,等等。这些先进的思想文化本身并没有 阶级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需要,社会主义也需要。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摆脱贫穷,谋求发 展,赶上或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是把借鉴资本主 义、“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作为国策。他说:“要获得胜利,就必须懂 得旧资产阶级世界的全部悠久历史;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 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而这种技术和科学只有从资产阶级那里才能获得。”[6 ](P283)列宁一再强调:“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 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4](P170-171)我国改革开放的成 就,更说明了借鉴资本主义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 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 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P373)江泽民也强调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 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7](P37)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经济、科技交流与联系更为密切, 在这种趋势之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生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求得经济的迅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在借 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借鉴了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来指导市场经济,试图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投 机性和破坏性。资本主义还引进了福利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措施 ,使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延长了生命力。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合作共处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过长期的斗争,谁也没有能够吃掉谁。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 代初,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特点逐渐明显,彼此合作的 愿望日益迫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尽管还有矛盾和斗争,有时还很激烈,但是, 合作共处、一球两制已逐步成为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共识。这是因为,随着国际间的 竞争日益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就成为各国的第一要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 本要找出路,贸易和商品也要找出路,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 加快发展的步伐,也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处的关系,这种共处中有斗争和摩擦,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合 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多。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国家就不可能彼此隔绝,五十年代那种两个阵营、两个世界市场的情况已不可能再度 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不少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 彼此的合作,而不管主观上愿意不愿意。当今国际上的不少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环 境等,要由各国一起商量,共同努力,求得解决。比如,经济上的合作与支持,解决某 些地区冲突,防止核扩散,打击贩毒和犯罪活动,保护海洋,防治艾滋病,等等。这样 的合作是客观的需要,对各方都有利,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的一 个重要内容。
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是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 ,它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总结20世纪的历史,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内在动力之一。但是,在这 个大的世界历史时代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该矛盾统一体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的地 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依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差异,不仅决定着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两类国家之间关系的具体形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实践表明,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矛盾统一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上升,这就决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呈现出 以下特点。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只要其生产关系能够容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社会矛盾还未发展到不 可调和的地步,它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野蛮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 ,而比它们先进、民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资本主义制度仅存在了300多年。从目前状 况看,当代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社会矛盾缓和,生产力持续发展,不能 指望它在短期内灭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与以往的社会形 态更替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不同,资产阶级集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经 验和本领于一身,而且它掌握着以往剥削阶级所不可能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所以,今天 的社会主义只能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加快自身的发展,而社会主义要最终取代资本主 义比其它社会形态更替所面临的难题更多,所需的时间也更长。
社会主义没有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 后的国家首先出现。这就使这些国家在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之后,面临着 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等重大任务。只有尽快 完成这些任务,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 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为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 无古人的事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邓小平曾 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 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P379)这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完善 的历史定位,而且也是对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历史定位。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 人对社会制度优劣的判断并不是看哪种制度更合理、更能代表未来,而主要看哪种社会 制度使人生活得更富裕、更自由。就是说,生活中多数人对制度的比较基本上是直观的 而不是理性的。因此,社会主义要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形式都高于资本主义的程 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显现出它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 人民自愿选择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在实现“两个必然”的过程 中,我们一定要看到其长期性、曲折性。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必胜,但反对社会主义速胜 论。还应看到,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当代资本主义步入 了一个较长的稳定和发展时期,它通过自我调整,极大地激发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更 加延长了“两个必然”的实现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政治相对稳定,它还 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艰巨性 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竞争的关系,它们在共处中互为竞争对手,以 达到战胜对方并取而代之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以前,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早日步入社会主义;同时,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可能被演变 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不具备最终战胜资本 主义的条件之前,社会主义仍有在竞争中失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中变为现实。苏东剧变的外因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 变战略,不战而胜;内因是这些国家内部自身出了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 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对现存社会制度不满,人心思变。这说明,社会主义在与资 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关键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在竞 争中长期处于劣势,肯定会被资本主义搞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 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式下,中国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稳住了阵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 了的。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 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上述事实表明,社会 主义搞得不好,就会向资本主义转化,社会主义搞得好,就能站得住。中国社会主义现 在站住了,但和平演变的危险仍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 产党内部。要坚持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引起人民群
众不满,是和平演变的最大危险。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将主要表现为竞争
社会主义要推翻和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消灭社会主义。这是双方都很清楚明确 的战略目标。但现实的情况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短时期 之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相互竞争就成为必然。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面对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的勃勃生机,西方资产阶级预感 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试图用军事侵略来颠覆某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继而又凭借强大 的军事力量拼凑包围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封锁。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 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且希望通过发动“世界革命”来加速社会 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进程。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类国家特别是美苏两家,在军 备领域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竞争。实践证明,军备领域的竞争和诉诸武力,无益于资本主 义国家实现其消灭社会主义的战略,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 意图。因此,近二十年来,两类国家竞争的领域逐步转向以经济为主的领域,谋求综合 国力的提高。这种和平竞争的实质,仍然是两种社会制度到底谁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
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的总态势来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 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低,而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强,科学技术水平 比社会主义国家高。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过程来看,在当前阶段,社会主义要 努力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为此,在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关系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更主 要的是在资强社弱、资富社贫的情况下,看到其统一的一面,拿出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勇 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