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眼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眼光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0)08-001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冠之以“中国特色”,就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国情。但是,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从来就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和辩证统一的。宽广深邃的世界眼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一、密切关注国际局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都非常强调世界眼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邓小平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作为改革开放的继往开来者,江泽民在20世纪末期国内国际复杂的局面下,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2]。在21世纪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胡锦涛要求“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审视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发展的历史方向,使党的理论适应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3]。
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强化世界眼光。改革开放前夕中国领导人纷纷出访,1978年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就有12位先后20次出访51个国家。这使中国领导人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国际局势的认识,促进了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尤其是邓小平,在一年中就4次出访了8个国家。邓小平通过对美国、日本及欧洲的访问,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深有感触,从而坚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邓小平1989年对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根本要求,就是“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4],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江泽民早年留学国外,后来又主管过外事工作,精通外语。在改革开放之初,江泽民曾参与了创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为了解国外搞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情况、办法和经验,曾走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历时近五十天”[5]。江泽民指出:“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6]进入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曾进行高密度、全方位地涉及国际问题的集体学习。中央领导层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多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加强对国际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快熟悉有关国际惯例,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这个眼光包括“国际形势”、“国际因素”、“国际条件”、“国际影响”等方面,即在观察形势时要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充分利用国内有利条件和国际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各种突发事件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
中国放眼世界的重点是美国、苏联等有影响的大国。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总是将先进的国家作为比较和追赶的对象。中国当然也将其他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这种对象,比如亚洲率先发展的日本,以及随后发展的“四小龙”等。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是中国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和外贸的主要对象。所以,美国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参照对象。中国历史上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以苏联为师,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依照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特色”二字是针对苏联模式提出来的,是对苏联模式反思的结果。以苏为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另一条主线,苏联也是中国的重要参照对象。当然,中国的眼界是全球性的,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比如,即使是当今世界最为落后的非洲,中国也非常重视。在近40年间,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非洲,足迹遍及几十个非洲国家;有40多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位领导人访问过中国。
二、汲取国际经验教训
中国通过放眼世界,在国际对比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汲取国际失败的教训。
中国通过一系列国际对比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身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然而,1977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为8700多美元,而中国到2000年的目标才是800美元。邓小平因此认识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并提出了小康的概念。这个目标更切合实际,对中国来说也是雄心壮志,因为那时日本差不多一个人一吨钢,美国和苏联是两个人一吨钢,欧洲的许多国家大体上也是两个人一吨钢。中国则是30个人一吨钢,按每人平均占有量计算,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差得太多了。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8]江泽民指出,1990年法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121公斤,加拿大达到2180公斤,美国达到1299公斤,土耳其也达到637公斤。而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400公斤,“这不仅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比有些发展中国家也低不少”[9],因此,中国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重视“三农”问题。在城乡人口比例上,江泽民看到,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1%,加拿大是2.85%,澳大利亚是4.85%,俄罗斯是10.32%,阿根廷是9.9%,印度是53.2%。而中国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农村人口占70%多,“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10],因此,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看到,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则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因此,中国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注重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国际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吸收国际上一切有益的经验。邓小平指出:“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12]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指出:“要坚持在研究中国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有益知识和经验。”[13]我们既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特点,切实解决中国的问题,也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和管理方法。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全面观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发展的大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14]中国在实践中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比如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计划。例如,日本先后制定了九个经济发展计划,法国也连续制定了十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都说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是很注意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的。邓小平指出:“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15]中国因此改变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如发展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内地区的发展都有不平衡的现象。美国原来的东部和西部的差距就很大。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先后出现了多次西部开发高潮,从而使西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埃及也启动一个大开发工程,试图改变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江泽民指出:“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更应该有开发不发达地区的雄心壮志。”[16]江泽民还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1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8]这里面就包括“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其他各个方面,我们都致力于借鉴国际经验。比如,教育上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上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对世界上其他政党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也要研究和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
中国也注意汲取各国失败的教训。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汲取国际上的教训就可以少走弯路。中国关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都汲取了国际上一些教训。邓小平认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19]。苏联长期将20%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国防,负担太重,翻不起身。邓小平由此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四大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江泽民指出:“世界发展中一个严重的教训,就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走了一条严重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结果造成了对世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我们决不能走这样的路子。”[20]胡锦涛指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21]中国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也是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结果。20世纪末期以来,国际上金融危机不断,先后有墨西哥、俄罗斯、巴西、土耳其、阿根廷等危机,而最近几年更是爆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认真分析研究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积极完善中国的金融体制和管理措施。中国在政治方面更是汲取了一些国家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下台、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选举中失败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江泽民深刻指出:“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实例,我们应该明鉴啊!”[22]中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刻不容缓。胡锦涛指出,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鉴戒。
三、寻求国际机遇应对国际挑战
中国通过放眼世界,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寻求国际机遇,冷静应对国际挑战。
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无论是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中国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了严重曲折,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又占有优势[23],我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以高新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国际机遇,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
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敏锐地抓住国际机遇。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而丧失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江泽民指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我们自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24]如今,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美国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经济曾持续增长一百零九个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江泽民认为“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25]。随后中国就提出了发展知识经济理念,启动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而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将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也将会进一步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看清世界科技进步的大势,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奋力跟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如果没有看清世界科技进步的大势,不能制定出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落伍了,那就会失去机遇、陷于被动。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因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种机遇。中国适时提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还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努力在国际分工中赢得有利位置,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只有放眼世界,才能冷静地应对国际挑战。挑战与机遇总是密切关联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未雨绸缪,对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预见性、战略性研究,以便主动应对。对困难和风险,我们要清醒认识,妥善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困难、防范风险,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最近几十年,我们应对了各种各样的国际挑战,特别是在政治上顶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压力,在经济上化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的巨大政治压力。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挫折,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国际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中国沉着应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赢得了国际声誉。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十多年相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中国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中国为此实施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来自外部的各种风险,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仍然实现了“保八”的增长目标。
[收稿日期]2010-05-05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江泽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