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来观评群文阅读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来观评群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一两年,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现场尝试着群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中出现大量群文阅读教学课例,这些现象在某个角度表明:群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程的新常态。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群文阅读课的评价却相对滞后,面对不同形态的群文阅读课,到底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考量这些群文阅读教学课例呢?有没有一个适合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标准呢?或许对于群文阅读这样一个产生历史较短、较多领域缺乏明晰定位的新型教学方式来说,要不就是沿用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要不就是较为模糊的改良版课堂评价,继而造成了一线老师莫衷一是,引起了教学现场的较多争议。对群文阅读教学课型,我们亟待对其标准做一些论证。我们试着从群文阅读的“议题”“多文本”以及“建构”等必要元素角度来逐一解析,谈一谈观评群文阅读教学课应该具有的一些角度与尺度。 观课点一:议题的合适度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任何教学模式或者方式最核心的元素。对于“议题”的定义,或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议题是“可议论的话题”这一点却是公认的。既然可以议论,一方面它有议论的空间,一方面它必须焦点集中,不能出现倾向性的观点指向,而应该让学生在正反或不同侧面等不同角度都有话可说,都可以介入到话题的探讨中。“不能出现倾向性”是议题的一个重要表征,这也是与“主题”有差别的。我们判断一节课例是否是一节群文阅读课,首先就要考量其“议题”的合适度问题。 比如一位老师在上群文阅读教学课时,将其教学的“议题”确定为“智童妙对”,选择《徐孺子》《咏雪》《钟氏兄弟》三篇文本,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从“议题”所应具备的特性来考量这个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议题不能称之为“议题”,因为“智”与“妙”已经有了观点的倾向与提示。而在组合文本时,教师只能选择体现“智”与“妙”的文本,也只能选择“对”的语言形式类别的事例,三篇文本高度相似。而教学时,也只能如其目标所体现的那样——感受语言的精妙。文本内容的高度相似造成教师处理文本时,无法有梯度的体现,也造成了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学习三篇文本的时候,都采用“读懂了什么?妙答在哪里?”的结构方式。严格意义来讲,因为“议题”确定的不合适,造成了教学的偏差。 “议题”就是这样,提炼的不合适,就会出现一些教学中的问题,甚至是重大偏差。但其又是极其难以处理的问题,虽然作为首倡者的赵镜中先生曾经在其文章中提出可以从“文学特质的讨论、阅读理解及阅读形式的理解练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读写结合的操作”四个角度来考量“议题”,但这也只是较为笼统地指出了议题可以涉及的方面。即便是我们也总结提出“议题”的“‘问题’即议题、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即议题、共性即议题、所要形成的概念或能力即议题”四个方法,作为教学现场的老师仍然会出现在确定“议题”上的偏差。 “议题”的提出,真的如此难吗?其实不然,我们将一些“主题”稍作改变,就能演变为一个合适的“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上文提到的“智童巧对”,如果我们将其“议题”改为“zhi童之对”,让孩子在“zhi”音所延伸出“稚”与“智”之间进行“议”,进行辨析。之所以用拼音“zhi”,看似类似于“同音异形字”的训练,却给孩子提供了阅读不同文本,形成不同认识的空间与层次。让孩子始终处于“到底是‘稚’还是‘智’”的辨析中,继而让孩子带着这样的需求去选择阅读教师所提供的文本。这样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也便于不同程度的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观课点二:多文本的组合及呈现方式 “多文本的组合和呈现”是群文阅读有别于单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并不是其所独有的特征。语文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式教学、海量阅读等其他教学模式的教学现场同样也会呈现“多文本”,但群文阅读教学因为“议题”的牵引,在“多文本”的组合及呈现方式上必然就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应有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的组合及呈现方式。因此,在考究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合适度”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必然也必须去考量其多文本的组合及呈现方式的独特之处。 群文阅读为什么要在教学现场呈现多文本?我们又必须追溯其理论来源之一的统整教学的定义:“统整”一词源自拉丁文,意指“使其完全、圆满”;或指“透过构成部分或要素的添加与安排,使其成为一种更完整、和谐或统合的存在或实体”。这样的基本论述意即群文阅读希望通过不同的文本体现的某个概念或者认知的一个个侧面(即:构成的部分或要素),在教学建构后达成孩子对于某个事物或者某个概念的较全面的认知或者提升。因为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因为不同的文本体现的是某个概念或者认知的某个侧面,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本只是“构成的部分或要素”之一,所以每一个“部分或要素”之间本质上是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的差别,在构成方式上应该是平行的“并列”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文本之间必然存在于“相同”的关联;也因为只是“部分或要素”,是对于同一个概念或者认知的不同侧面,相互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联;群文阅读重在“议题”,有可供孩子议论的空间和需要,教师提供的多文本也应该为持不同观点的孩子提供合适的足以支撑其论点的文本,文本之间更应存在着“异质”的特性。于是,群文阅读教学在多文本组合的方式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同样使用多文本方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的要素:多文本组合上,不仅要“相同”,更需要“互补”和“异质”。只有融入这三个关键元素才可以让“议题”能够真正“议”起来,才是对应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才能真正体现群文阅读选文的价值。 孩子如果只读《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只能留下孩子头脑中对于小嘎子“调皮、耍赖、不讲道理”的印象或者评价,但如果加入原著中的《嘎子的乐趣》《小战士》《爱枪的小侦察员》《小兵张嘎夺枪记》和《智斗鬼子》等多文本的阅读,则可以给孩子们头脑中留下“勇敢、机智、智慧、爱好广泛以及积极向上”的较完整的人物印象认知。而形成这样的认知,是单篇文本阅读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多篇文本阅读才可以达到。这或许就是群文阅读教学最朴素、最简单的一个标准:只有多篇文本才可以达成这样的认知。反之,我们则可以这样思考:如果单篇就可以达成的认知,使用多文本阅读去达成是没有必要的,即便使用了多文本教学,也只能是“伪群文阅读”,这样无助于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更为严重的是增加了孩子的阅读负担。 所以,衡量一节合适的群文阅读课,我们非常有必要看一看教师在组合文本时的方式以及呈现文本的方式,是否还是在不尊重学生实际需求、不尊重群文阅读教学实质的情况下“我行我素”,继续在传统的单篇教学的模式中摸爬滚打。 观课点三:课堂结构的创新性 群文阅读教学,不管是被称之为语文课程的跨越式发展也好,还是被称之为语文课程的新常态,总之,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甚至未来会延展为一种新的课程体系。“新”是其立足于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关键词。但“新”在哪里,除了上面两种新的界定,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其在教学现场中课堂结构的创新方式。如果没有“新”课堂结构的展现,群文阅读教学仍然难以与别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也难以真正体现其“跨越式的发展”和“新常态”。 “跨越式发展”和“新常态”的说法都指向应该有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地方,同时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中观”层面(倪文锦教授对于群文阅读的定位),也应该有着与微观层次(单篇教学)和宏观层次(整本书教学)不同的课堂结构呈现。群文阅读教学有着不同于单篇教学的“单篇”,也不同于整本书教学的“很多篇”,而只是介于3~6篇的“有限多篇”。整本书的教学与群文阅读似乎都存在“多篇”,但前者较讲求整体的概念,希望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部阅读,而后者则为某种观点提供某些依据,并不强求都阅读。也因为这样的前后衔接,且又要有别于两种不同的层次,因此,笔者将群文阅读的课堂结构如此定位:首先重视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性阅读;接着小组讨论交流,发挥小组纠正、聚焦汇集功能,这是第一次另一种形式的“阅读”;最后则是班级内的汇报交流,体现“集体建构”作用,以聆听记录为主,这是第二次另一种形式的“阅读”。 这样对于课堂结构的创新性定位,习惯用三个关键词来简而概之:选择、建构以及过程关注。这是因为:群文阅读因为其文本的组合方式,每篇文本在对孩子建构的功能上是一样的,都只是一个侧面,或许因为这一点,似乎有必要要求孩子将每篇文本都阅读,从中提取合适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群文阅读尤其重要的它是以“议题”贯穿教学,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而因为多文本之间有着“相同、互补、异质”的组合关系,已经决定了学生只需要选择可以支撑自己“论点”的文本来阅读,并不需要读所有的文本来提取必要的信息。如果一节群文阅读课,真正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权利,就不应该让孩子非要按照教师的节奏一篇篇全部阅读,教师也没有必要非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篇篇与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多文本的组合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多文本阅读数量的多少,是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的体现,二者甚至会出现“教师所组合的某个文本学生并不选择来阅读”的情况,这恰恰应该是群文阅读教学应该有的教学态度。就如赵镜中先生所言:“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权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主题、内容来学习;有权决定用何种语文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 试着用《人物形象的多个面向》的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来阐述这三个元素在课堂结构中的具体体现。 (一)童诗导入,初步感知人物印象 1.童诗(节选并改编自《我不是完美小孩》)。 2.出示老师的两张照片,让孩子谈对老师的印象,并自行板书到黑板上。 3.出示小兵张嘎的图片,让孩子谈一谈自己对其的印象,并自行板书到黑板上。教师导语导入“文本的选择与阅读”。 (二)文本的选择与阅读 1.分组选择所提供的文本。规则:每一个文本最多两个小组选择。如果某一个文本无人选择就暂时放弃这个文本。 《嘎子的乐趣》《小战士》《爱枪的小侦察员》《小兵张嘎夺枪记》和《智斗鬼子》以及《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2.小组内各自阅读所选择的文本,完成相关的任务单。 《嘎子的乐趣》《小战士》《爱枪的小侦察员》《小兵张嘎夺枪记》和《智斗鬼子》以及《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描写了不同环境下发生在小嘎子身上的事情。我们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读一读,同时将我们的“探求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小组阅读课_群文阅读论文
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小组阅读课_群文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