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56例临床观察论文_李杰

李杰 广西容县自良镇中心卫生院 广西容县 537500

【摘 要】目的 对中西医结合用于胆囊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的28例分为观察组,再将其中单纯以西医进行治疗的28例分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取得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8.57%,经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胆囊结石;疗效

前言

胆囊结石是指发于胆总管、胆囊、肝内胆管等系统的结石,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胆管系统疾病[1]。结石在人体胆管内向下移动时,极易对胆管形成刺激,造成胆管痉挛,或对胆汁形成阻塞作用,引起胆绞痛症状的出现。基于该疾病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的特性,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极易对患者造成巨大痛苦,甚至发展成为急危重症。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以外科手术为主,这一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做出相应改善[2]。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广大医学工作者逐渐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方式引起了足够重视,并做出了相关研究。本文特对两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了回顾性分析,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为时间范围,以随机的方式选取此期间在我院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的28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象,再以相同方式选取此期间在我院以进行西医治疗的28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所有患者的病情均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胆囊结石的诊断标准一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为16:12;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0岁,年龄最大为68岁,平均年龄为(38.75±4.6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为15:13;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9岁,年龄最大为67岁,平均年龄为(38.69±4.54)岁。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相关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存在,具有可比性(P>0.05)。

1.2病例排除标准

(1)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2)存在结石与胆囊壁粘连现象的患者;(3)与胆囊炎相合并的患者;(4)结石直径超过1cm的患者;(5)与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相结合的患者;(6)胆囊收缩功能较差或病史较长的患者;(7)存在胆囊萎缩现象,或合并息肉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实施纤维胆管镜取石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6小时禁饮禁食,实施胃肠减压操作后,进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开始进行治疗。首先,于患者右侧肋缘下方做一切口,切口长度约为2.5cm,并从切口着手实施钝性分离,进入腹腔后,将胆囊进行充分暴露,随后将纤维胆管镜置入患者胆囊底部,将结石取出后,以生理盐水对患者胆囊腔进行充分清洗,最后将手术切口逐层缝合即可。

观察组:实施纤维胆管镜取石+中药汤剂治疗。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另外以重要汤剂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具体药方如下:取茵陈(30g)+金钱草(30g)+枳壳(20g)+芍药(20g)+生大黄(10g)+茯苓(10g)+海金沙(10g)+山楂(10g)+鸡内金(10g)+苍术(10g)+虎杖(10g)+灸甘草(10g)以水煎服,每日1剂,用药频率为每日2次,疗程共1个月。

1.4疗效评定标准

以相关临床文献为参照,将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一次分为3个不同等级,具体如下:(1)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经B超检查,得知结石基本消失;(2)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出现明显好转,经B超检查,得知结石数量或体积减少幅度高达50%以上;(3)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未得到明显改善,经B超检查,得知结石数量或体积减少幅度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3]。

1.5统计学分析

以SPSS15.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行x2检验,同时以P<0.05表示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4]。

2.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实施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取得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8.57%),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胆囊结石作为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胆囊结石这一疾病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达到13%左右,我国范围内的平均发病率7%[5]。尽管我国当前的胆囊结石发病率远低于其他国家,但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工作仍然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需予以足够重视。据悉,胆囊结石的引发机制多在于受到胆汁异常成分的影响,或胆管功能呈异常状态,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上腹不同程度疼痛等相关临床症状。患者患上该疾病后,由于机体功能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加上在抵抗力、免疫力等因素的相对缺乏,导致对于自身症状难以做出及时反应,因此通常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要轻于实际病理变化。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以及时、高效为原则,外科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基于其创伤较小、见效较快的特性,在胆囊结石的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学认为,胆囊结石这一疾病可划分为“胁痛”、“黄疸”的范围之内,因此,在治疗机理上,应以疏通胆汁、促进气血流通为主。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中药汤剂,便是基于上述机理进行调配。如茵陈具有疏肝利胆功效,枳壳具有改善血运的功效,金钱草具有排石利湿功效,山楂具有消积理气功效,加上其他药物的综合作用,制为汤剂可起到充分的对症治疗作用。中医治疗的优势主要在于可对人体产生长期的调理作用,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可起到重要的调节功效,由此与西医外科手术治疗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时,在西医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另外加用中药汤剂进行辅助治疗,可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实现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治疗作用[6]。笔者特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对该论点进行分析,得知上述观点与本次研究取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论证了中西医结合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功效。

从本次研究取得的结果看来,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患者(仅进行西医治疗)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为78.57%,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可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式相比,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更为可观的治疗价值,可作为胆囊结石治疗中的首选方案。

综上所述,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现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对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可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秦菊芳,吴雅荣.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5,21(12):2004-2006.

[2]武方亮.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4):3759-3761.

[3]王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症120例[J].中医研究,2013,26(02):32-33.

[4]柳承业,刘燕,刘岩.80例胆囊结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103.

[5]宋正伟,杨秀江,龙昊,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 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06):3759-3761.

[6]刘郁,于亮,段绍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40-42.

论文作者:李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56例临床观察论文_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